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介石算命     
王树恩 《文史博览》2010,(10):68-69
<正>蒋介石一生不仅信基督教、佛教,而且对中国的风水文化也十分青睐,因而,他十分相信神道、相信阴阳风水。太虚法师选墓地1946年5月1日,蒋介石正式发布还都令,宣布5月5日"凯旋南京"。以抗战英雄之态还都南京后,蒋介石就开始着意选择自己的墓地了。他  相似文献   

2.
一说到风水,人们都会觉得神秘莫测,甚至有人问世上到底有无风水宝地?古人对坟地风水相当看重,墓工在当时十分吃香。墓工,就是现在所谓的风水先生,上至皇室王公,下到普通百姓,对墓工都很尊重。  相似文献   

3.
一说到风水,人们都会觉得神秘莫测,甚至有人问世上到底有无风水宝地?古人对坟地风水相当看重,墓工在当时十分吃香。墓工,就是现在所谓的“风水先生”,上至皇室王公,下到普通百姓,对墓工都很尊重。  相似文献   

4.
赵鑫 《神州》2013,(3):217-217
从古以来,风水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环境选址、设计、营造的基本依据、规范和指导思想,它对于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在概述中国风水和环境艺术内涵的基础上,主要从风水对环境艺术影响的角度探讨了中国风水与环境艺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施爱东 《民俗研究》2007,(1):263-267
陈进国《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一书,也许是中国大陆最早以“风水”作为研究专题的博士论文。长期以来,风水在大陆学术界是一个禁忌的话题。禁忌源自我们对于风水的价值判断。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例证,来说明风水建设对于社会资源的浪费,以及它  相似文献   

6.
风水现代化及其旅游开发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陈传康 《人文地理》1996,11(1):29-35
传统风水研究在二十世纪后半期逐渐被学者所认识,开始对其内涵和操作途径进行具体分析。风水现代化成为学者,甚至部分术士努力的研究方向。作为空间组织学的风水研究,形法要领可作新解,理法和日法是风水动态研究方向。风水从个例定点转向区域风水研究可以更有实践意义。风水的内涵分析必须以易经为根据,以象数法进行类推论证。区域旅游开发,不论导游说明,还是景点规划,若能注意与风水结合,可以更有旅游吸引力,甚至提高相应建筑的物业价值。  相似文献   

7.
董磊明  宋苑 《民俗研究》2016,(5):133-145
风水不仅是一套话语、信仰、义理,还是一种社会实践。在社会逐步祛魅化的今天,风水作为一种实践策略的特征更加突出。因此对风水的研究,除了关注话语、仪式和功能外,还应遵循实践逻辑,关注风水话语与社会情境,以及行动者之间的互构。辽东宋屯的两起风水事件,展现了行动者是如何依据社会情境将风水转变成自己的实践策略,各方在实践中如何相向而行以寻找意志的交汇点,通过"相向解释"达至基本的平衡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风水"源流和发展风水是什么?如今风水行业崛起,一些院校对风水的研究也活跃起来。学者们多方考证,各予褒贬,各出定义。有说中国人喜欢用山把家围护起来,把自己隐匿起来,于是出现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并举西方抢占制高点、炫耀自己的城堡型的景观模式作为对比,强调中国的风水始于陕西关中盆地,西方人则受了希腊山地及雅典卫城的影响。有对风水持肯定态度的学者,声称,"风水是集地  相似文献   

9.
唐末五代至两宋时期,在客家地区形成了一个重要的风水流派——江西形势派。明清时期,风水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普及于赣闽粤广大客家地区,风水信仰亦由此深入人心,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传统意识。客家人的风水信仰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客家人出于"山环水抱"的风水观念,往往将宅居建于山坡下或河湾处,形成一个个聚族而居的村落,世世代代守护着身边的青山绿水;出于风水信仰,引活水环村,在房前开挖"风水塘",对古村落的水口、后龙山、风水林、村边河流、排水系统进行营造和保护等,为科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张亦帅 《黑龙江史志》2013,(23):147-148
中国古代帝陵和陵寝的相关问题研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要研究这一问题就不得不谈到风水和风水术。本文从风水的发展历程,秦汉帝陵与风水的相互关系问题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追寻和探讨,试图揭开遮掩在我们面前的关于帝陵与风水相互关系问题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1.
风水模式的地理学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沛林 《人文地理》1996,11(1):36-39
本文从地理学角度对中国传统的风水说作了透视。指出:(1)风水起源于中国古文明产生的核心区域;(2)理想的风水地必须有规范的地形和协调的环境;(3)风水说与西方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虽然都探讨人地关系,但属于两种不同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风水伴随中国传统建筑二千余载,却因其迷信、粗鄙、光怪陆离而被今人当成糟粕,摈弃于中国建筑史研究范畴之外,然而,她在欧美曾风靡一时,论著频出.作为中国人,对之进行研究探讨责无旁贷.本文从勾勒阳宅理论发生、发展的历史轮廓入手,借着对风水盛行的东南地区的实地考察,试图对风水作初步探讨.全文分三部分:上篇阐述风水的历史发展及其在东南地区两大流派的理论特点;中篇具体分析风水对东南方域传统建筑的影响,讨论又分别从村落、城市、宗教建筑诸方面展开;下篇则进一步就风水为什么在中国长期流行以及现代建筑如何吸收借鉴风水中的有益成分等问题展开研讨,并对风水作了适当的评估.本文为硕士论文的改写。论文是在导师潘谷西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论文答辩过程中,梁白泉研究员,朱光亚副教授等对论文的进一步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致以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3.
"迷信"一词的含义,依据《辞海·迷信》辞条的解释,是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或崇拜.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迷信,它的确是与科学根本对立的社会意识.但我们在长期的反迷信宣传教育中,通常在"迷信"二字之前加上"封建"一词,不仅令人费解,也使人感到"迷信"一词的义旨非常狭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风水模式的文化地理视野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小波 《人文地理》2001,16(6):64-68
对于风水的研究,目前有两种倾向:一是视之为迷信,二是力图用"科学"释之。这两种方式皆失之于偏颇。笔者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史文化地理现象,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科学思想,也存在大量封建迷信糟粕。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通过对中国古代风水模式的分析,力图展示风水模式的地理形制中所蕴涵的精神空间和显示的文化意义。风水模式体现了古人出于生殖崇拜的生命追求、安全心理的本能需求、美学欣赏的愉悦感受,表达了天人合一的宇宙理念,同时还是宗族社会血缘关系的纽带。风水思想对中国古代村落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村落规划中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两晋时期之风水术及其传播宏岐古代风水孚砚的萌芽甚早,近在先秦寸期,人们已发在建立国都及起择住宅寸采用占卜相地之木。秦汶寸期又千生了抗豚、王气、大步等风水孛名伺,并影啊及定都、建宅等臾活功。魏晋以来,风水理沱又得到了空前众展,出现了管格、郭璞这祥的风水...  相似文献   

16.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能看到很多地方宗教活动再次活化的情况。风水活动也再次活化了。尽管,中国政府认为风水思想和风水活动是迷信,但是,采用风水思想的人越来越多。风水思想被引进到人们的生活中,他们建房屋,修坟墓时,常常看周围环境和地理,以此判断吉凶祸福。在福建省西部山区也能看到同样的状况。在那里,1980年以后,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显示着再活性化。  相似文献   

17.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独具特色且蕴含丰富意象的民俗文化,在广大民众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中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由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风水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更具有其存在的土壤,成为一种较之以前更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信奉风水术的人不仅数量多而且遍及各个阶层,出现了许多专门的风水术士,风水理论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宋代风水民俗信仰的成因比较复杂,但宋代社会流动增大,人们对未来命运的无从把握,应是促使宋代风水兴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风水中国     
关于风水的热潮,最有意思的不是科学还是迷信的无聊争论,倒是应该思考一下,在有更先进理论的今天,人和自然的相处,我们是否比古人做得更好意大利亚洲新闻社最近报道不少中国官员们热衷传统信仰,以谋求鸿运、仕途或者知晓未来。一些专家表示,此举充分说明,人们越来越感到原来的观念已经无法为他们诠释日常生活了。一项调查显示,很多中国人相信相面、追崇古代哲学先贤周公的解梦说、信任占星术并沉醉《易  相似文献   

19.
徽州古民居(村落)的风水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风水角度,探讨明清时期徽州古民居在村落规划、建筑设计及营造技术方面,利用和借鉴风水理论,在功能、美学和技术上,形成独特的地方性建筑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生态问题是当前政府和学术界都十分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也是关乎当今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贵州的世居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形成了本民族的生态知识和传统生态理念。本文着重从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理念:和谐理念、保护理念、风水理念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