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分裂,是华人物理学界一段著名的公案。1946年,李政道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学习理论物理。那时杨振宁已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他接到吴大猷(著名物理学家)的通知,  相似文献   

2.
顾迈男 《百年潮》2010,(12):33-39
丁肇中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华裔科学家。我与丁肇中教授相识,已是30多年前的事了。在与他的交往中,我时常想起他在获得诺贝尔奖时的那段著名演讲:“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  相似文献   

3.
<正>迄今为止,有6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1957年的杨振宁和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1997年的朱棣文、1998年的崔琦和2009年的高锟。而在这6位科学大咖中,李政道、杨振宁和朱棣文3人先后在太仓明德中学留下了手迹。  相似文献   

4.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是国民党名将杜聿明的长女,当时,杜聿明作为国民党43名首要战犯正在北京功德林战犯改造所接受改造;他的岳母曹秀清和岳母家中其他成员则在台湾。1971年杨振宁要回国探亲了,是先往祖国大陆还是台湾探亲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5.
1956年,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29岁的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设想,并与杨振宁合作撰写《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质疑》的论文。谁来做这一设想的证明试验呢?李政道想到了吴健雄。她是当时世界上衰变领域最具权威的专家之一,因擅长精细而复杂的实验工作而为核物理学界所熟知。  相似文献   

6.
1962年2月24日,台北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在蔡元培馆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下午5时,胡适主持欢迎新院士酒会。客人到齐了。胡适登上主席台,兴高采烈地向与会的客人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常向人说,我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但我却有两个学生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一个是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试验“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女士。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排行起来,饶毓泰、吴健雄是第二代,吴大猷是第三代,杨振宁、李政道是第四代了。中午聚餐时,吴健雄还对吴大猷说:“我高一辈,你该叫我师叔呢!”这一件事,  相似文献   

7.
杨振宁博士的亲情文/@@肖力(安徽合肥)编者按: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被世界上认为是与爱因斯坦、牛顿齐名的科合家,现实生活中的杨振宁博士又是如何呢?请看来自杨振宁博士邻居家小姑娘的陈述--1994年新年伊始。一尊铜像在中国著名学府...  相似文献   

8.
刘音 《百年潮》2017,(3):44-47
正1974年5月3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接见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这次会面是毛泽东与李政道唯一的一次会面,参会人员不多。但不同的与会人员对于这次会见的回忆在细节上有所出入,形成了不同的回忆记录。本文选取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保藏的李政道手稿书信,廓清此次会面的历史背景,对现有三篇回忆文章进行重构,互  相似文献   

9.
龙飞 《文史精华》2006,(9):40-48
吴大猷是蜚声中外的物理学家。他的两个学生李政道、杨振宁1957年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自己也是著作等身,许多专著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该领域的经典。但这些成就是其在半生生活艰辛和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取得的。《吴大猷的爱情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其中部分情况及他为心爱的妻子所作出的奉献。  相似文献   

10.
杨振宁博士凭吊昆仑关纪实岑路,胡振民本文作者之一胡振民(左一)同杨振宁博士(左三),与昆仑关战役的参加者、82岁的广西政协副主席韦瑞霖(左二)在昆仑关纪念牌坊前留影岑路摄1994年8月18日上午,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及其夫...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2015,(1)
<正>1957年以前,欧洲物理学家普遍承认"宇称守恒定律"。任何一种变化的开始和结束,宇称的奇和偶不会改变。1956年6月,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E.Pauli)收到了来自李政道和杨振宁的一篇题为《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守恒吗?》的文章。文中提出"宇称守恒在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中均存在很强的证据,在弱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方朔 《炎黄春秋》2009,(2):43-47
李政道向周总理推荐的老师 1972年10月14日,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回国。这是他1946年去美国后第一次回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时,希望他能为解决中国教育人才“断层”的问题,介绍一些海外有才学的人,到中国来讲学。李政道直言不讳地说:“中国不乏解决‘断层’问题的人才和教师,只是他们没有得到使用。比如我的老师束星北先生。”  相似文献   

13.
熊月之 《世纪》2020,(1):68-73
随着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美国掀起关心中国问题、争先到中国来看看的中国热。从1972年年中到1973年年中,来上海访问的美国人就有近千人。美国华人更是竞相争取回国探亲访问。先是,杨振宁于1971年7月回到上海探亲,1972年6月再次回国;然后,李政道于1972年9月访问上海;吴健雄、袁家骝、顾毓琇、任之恭等很多美籍华裔科学家、学者、教授及各界人士相继至上海访问。  相似文献   

14.
1957年,两位年轻的旅美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荣膺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我炎黄子孙第一次登上国际科学界最崇高的奖坛,海内外华人奔走相告,大家都为他俩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当时是个高中生,虽然不懂得杨、李得以获奖的内容,但也同大家一样,心里有一股不可名状的兴奋和激动。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屡屡战败于东西方列强所蒙受的屈辱,中国人怀疑自己不能在科  相似文献   

15.
抗日期间,清华与北大、南开大学一道迁至昆明,合并成西南联大.转学西南联大的李政道选修了叶企孙(1898-1977,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的电磁学课,虽然叶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幽默有趣,还吸引了不少外系的学生,但李政道全然不闻,只顾低头看书.  相似文献   

16.
父亲和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依据珍藏多年的照片,在《父亲和我》中,深情地忆述了博学、慈祥的父亲对他的教诲和潜移默化的薰陶。  相似文献   

17.
束星北——一位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国际级科学大师;一位曾经培养过像李政道、吴健雄等著名科学家的天才物理学家,多年来却从未被人提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中,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在昆明成立的一所流亡大学,人才辈出,如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土就是当时的学生,科技界还有许多名流都出自该校,可算是中国教育界的奇苑。  相似文献   

19.
正1979年4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应邀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讲学。在此期间,他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与夫人秦惠专程赶到合肥,第一次走进中国科大合肥本部的校园,看望少年班学生和老师,并赠送给少年班18本从美国带来的科学书籍。在与少年班同笔君  相似文献   

20.
1983年3月和1984年5月,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两次给中国国家领导人写信,建议在中国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4年5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李政道时说:这个方法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