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军对南京的空袭既是其实施"速战速决"战略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日本战争罪行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自1937年8月15日首次轰炸到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主要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就日方的作战部署而言,1937年8月15日至9月上旬为第一阶段,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主要以配合淞沪陆战及消耗中方空中力量、获取制空权为目标;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第二阶段,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侧重攻击军事设施、党政军机关驻地及重要的公用设施,妄图制造恐慌,以打击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11月下旬至12月13日为第三阶段,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主要以协同攻占南京为目的。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不仅起到配合日本地面侵华部队作战、加快日军侵华进程的战术效果,而且还对中国军民后续的抗战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日军通过空袭南京及周边的中方航空基地,一方面极大消耗了中方本来就比较有限的空中力量,最终日方掌握了制空权,使本来就不对等的中日两国军事力量之对比更加倾斜于日方;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和打击了南京国民政府中部分具有投降倾向官员的抗战意志,进一步促进了投降主义的滋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2.
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的《民立报》,对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号角",轰动一时。然而,创刊3年之后,即因自身因素和外部压力被迫宣布停刊。  相似文献   

3.
2007年7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何天义编著的《亚洲的奥斯威辛——日军侵华集中营揭秘》,31·5万字。该书分九章,揭露了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设在石家庄、济南、太原、北平、洛阳及河南、天津及塘沽及青岛、江南各地、龙华及潍县、香港及海南及奉天的集中营对中国民众、战俘(包括盟  相似文献   

4.
左方 《炎黄春秋》2014,(10):44-49
1993年,《南方周末》曾遭遇过一次停刊风波。那时,我正担任这张报纸的主编,二十年过去了,把这段历史讲出来,也只是限于一段历史而已。《南方周末》躺着中枪《南方周末》被中宣部责令停刊前有个预兆,为了给《南方都市报》申办刊号,《南方日报》的总经理李民英请新闻出版总署的副署长王强华吃饭,王强华出于好意,向李民英透露一个消息,说中宣部一个领导要将《南方周末》停刊,他提醒《南方周末》今后要把好关,不要再闯乱子。  相似文献   

5.
1937年7日,继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进一步发动了企图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将红军进行改编,开赴抗日前线;国民党提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抗战守土之责”的口号,进行总动员,统一划分战区,部署正面战场的军队。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6.
《朝日年鉴》历史悠久,透过它的发展变化可以管窥日本年鉴发展大致历程。《朝日年鉴》历经出版的辉煌,但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日本经济形势逐渐低迷,出版业长期不景气,年鉴出版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激烈以及网络对年鉴冲击巨大等因素,《朝日年鉴》虽然进行了多次改革,但终因转型不力在2002年停刊。它的衰落给中国年鉴在应对市场变化、提高年鉴品质等方面带来诸多反思。  相似文献   

7.
1941年至1945年,日军操纵伪政权征发驻地附近民众在河北农村修筑了大量碉堡。碉堡作为一种工事,除军事功能之外,还配备有日常生活起居设施。由于处境孤立危险,物资补给困难,心理与情感扭曲等因素,碉堡内的日军生活难以为继,最终随着中共领导的河北抗日武装的反攻而趋于崩塌。有关日军(包括伪军)在农村碉堡的生活研究,为抗日战争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玛格丽特·山额是美国著名节育运动的领导人。1922年4月在蔡元培、胡适等人的邀请下来华访问。山额夫人访华,不仅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节制生育理论,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和生育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试比较分析《申报》与《民国日报》对同一新闻素材的报道,探讨两则出迥异的办报哲学。  相似文献   

9.
王树林 《百年潮》2008,(2):62-66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一系列暴行中最突出、最典型的案例,是现代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南京大屠杀事件伊始,中外媒体即给予高度关注。1938年1月11日,中共主办的《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此时南京大屠杀尚未停止。1月至5月间,《新华日报》报道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的新闻就有10余篇。透过这一媒体的窗口,可以看到日军的野蛮和残暴,以及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和屈辱。  相似文献   

10.
三干里人流 家破人亡 日军主要沿平汉-粤汉湘桂-黔桂铁路展开进攻,(直线距离约3000多公里)路上先后拥载着成千上万的中国平民百姓,他们深知“九一八”事件中日军对中国人的暴虐,不愿做亡国奴,希望逃到较安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献出版社出版的《人道的颠覆——日军侵湘罪行研究》一书,用大量确凿的事实,清新的历史思维,全面系统地揭露了日军在湖南疯狂施暴、屠杀无辜的种种暴行。它为日军侵华“违反战争法规的犯罪”即反人类罪提供了新的佐证,是迄今为止研究日军侵湘犯罪最为详细的作。全书36万字,收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库。作为历史学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先初教授。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书局2006年11月出版了陈丽菲著《日军慰安妇制度批判》,25万字。全书分8章,介绍了日本慰安妇制度的起源、实施、扩大及中国妇女的受害情况。书中还有专门章节介绍了战后对慰安妇的调查与赔偿,并提出了日本在此问题上的战争责任。  相似文献   

13.
西谷稔,日军侵华时任华南派遣宪兵队佛山分队九江分驻所所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苏联红军俘虏,1950年被关押在中国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中国人民的改造,最终完成从魔鬼到人的转变。1956年夏西谷稔受到中国政府的宽大处理返回日本后,参加“中国归还者联合会”的反战活动,积极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  相似文献   

14.
田伯烈是世界上首位向外界披露侵华日军在南京以及沪宁一线杀害30万平民这一数字的人士;他所编写的《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What war means,the Japanese terror in China)是世界上最有影响、最早全面的揭露日军暴行,尤其是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图书。田伯烈编写此书这纯粹是一种个人行为,绝非因为受命于国民党政府国际宣传处。田伯烈完全是基于对遭受日军暴行蹂躏的中国人民深深的同情;基于一名职业记的道德良知;基于一个远东国际问题观察家所持有的独到见解才编写此书的。同时,这部书也凝结了外国友人的共同心血,饱含了他们对受害的同情和对施暴的愤怒之情。这其中,在南京目睹了大屠杀暴行的外籍传教士,如贝德士、史迈士等参与了该书的策划,并为田伯烈提供了大部分所需材料。  相似文献   

15.
苗瑾 《文史月刊》2003,(10):48-48
鄙人喜爱收藏,尤喜收藏建国前的报刊杂志。1995年某月的一天,我又漫步到了襄垣县废品收购站,在一堆杂乱无序的废旧书刊中随意寻觅。翻着翻着,一册名曰《新唐风》的杂志跃入眼帘,便随即买下,读后才知是一本鼓吹“中日亲善”、“共建大东亚共荣圈”,为日军侵略中国涂脂抹粉的汉奸读物!  相似文献   

16.
王之鑑先生撰写的《日军暴行目睹实录》(Li Kung Shaw Pub-lisher 2002年3月出版)一书,不仅是日本侵华史研究难得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也是当前进行对日索赔、回击日本右翼势力翻案风潮的有力证据。因此,我们在此特别介绍、推荐该书,以期能够引起更多读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2003中日两国都发生了日军遗留化学武器的伤人事件,特别是中国的齐齐哈尔更是出现了牺牲。因此,对日军毒气研究,不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层面,其意义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不论对日本还是对中国学术界,也都成为必须。2002年出版的《中国山西省的日军毒气战》(大月书店),就是日本学术界很重要的一部力作。该书由粟屋宪太郎主编,宫崎教  相似文献   

18.
1928年2月1日,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创刊(2006年6月1日在台湾停刊)。当年正值“宁汉分流”时期,所以首印是在上海,直到“宁汉合流”之后的1929年2月,踩迁到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出版。(《中央日报》的发刊词是蔡元培题写的,反映出办报的宗旨,既反对过激,也反对保守,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9.
包广杰 《名人传记》2022,(10):36-40
2015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大刀进行曲》榜上有名。这首歌曲创作于1937年,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时的一首抗日名曲。其雄浑激昂的旋律,概豪迈的歌词,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含生忘死,杀敌卫国。它的词、曲作者均系一个笔名叫麦新的年轻人,当时他仅有二十三岁。  相似文献   

20.
<正>《广州民国日报》于1923年6月(民国十二年六月)创刊,初期是由曾任孙中山秘书的孙仲瑛出任社长兼编辑。在遵循"阐发主义、鼓励同志、唤醒民众、介绍思潮、纪述实况、评论是非"的办报宗旨下,该报为推动实现国家的独立与统一、民族的富强与民主,而极力维护孙中山国民革命的主张。"欲将该生等教成有主义、有革命能力、能奋斗、能牺牲之军人也、因是民党青年志士、咸乐考入、希冀学成、为将来建设真正中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