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那个“谈爱色变”的知青年代,爱是禁锢的,爱是不敢上桌面的,爱是遭非议的。因此,那时要是哪个男知青与女知青说上几句话,见上几次面,看上几眼,就会被说成一对、议成一双,配为鸳鸯……我们下放的爻山大队(村),中间有条小河,这条小河正好把该大队的14个生产队及林、果场劈为两半,而大队按照这两半,把我们13个男知青户口落在河这一边的生产队,  相似文献   

2.
1968年10月28日,我随湖南平江县(被喻为"将军县",今属岳阳市)第三批知青下放到献钟公社五星大队。在知青到达献钟公社之前,各生产队的队长早就聚集在那儿了,他们都打起了这样的小算盘:等知青们一到,就选两三个女知青回去。理由很简单,一是农村娃打单身的多,想为他们找个有文化的知青媳妇;二是知青到农村来"扎根",男的一"扎根"就动不了,而女的总是要出嫁的,将来不至增添队上的负担。知青分配到队的热闹有点像现今的人才市场。那些田多、劳力少的生产队,才高兴接纳牛高马大的男知青。  相似文献   

3.
龙碧林 《湖南文史》2014,(10):69-70
20世纪70年代初,湖南郴州临武县掀起“农业学大寨”的运动热潮。1971年,年仅16岁的我与一班知青被下放到镇南公社,与同去的知青张一平驻点十字铺村。这年初冬,公社从各大队抽调强劳力到深坪大队八一电站下河滩,这里有百亩左右、布满石头的土质需要改造成“大寨田”,因为我所在的生产队劳力少,队长就把我们两个小知青也派到了轰轰烈烈的造田运动中。在改造大寨田的日子以及之后的知青生活中,深坪大队公共山瑶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给我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正1975年的夏天,我在湖南娄底涟水河畔一个大队当知青时,大队要到设在半山腰的茶场开一个各生产队队长、会计等人员上半年工作总结结算会,要买几十斤猪肉开集体餐打个牙祭。因我父亲在镇商业部门当会计,大队支书便提前半个多月安排我回去,托我父亲找领导批条子解决这个难题。父亲拿着大队的介绍信,先后找了几个领导好不容易才批了40斤猪肉。大队开会的先天下午收工后,我挑了担箩  相似文献   

5.
插队的日子     
与风搏斗 1965年9月25日,我们益阳市35名下放知青,被集体安排在沅江县复兴公社富民大队十二生产队。十二生产队是因知青集体插队而组成的,人们也就习惯地称为新建队。贫下中农用泥砖竹木芦苇和稻草为我们知青盖了房子。大屋子有十多间房,上面盖着厚厚的稻草。  相似文献   

6.
插队的日子     
与风搏斗1965年9月25日,我们益阳市35名下放知青,被集体安排在沅江县复兴公社富民大队十二生产队。十二生产队是因知青集体插队而组成的,人们也就习惯地称为新建队。贫下中农用泥砖竹木芦苇和稻草为我们知青盖了房子。大屋子有十多间房,上面盖着厚厚的稻草。天有不测风云。我们只知“八月秋高风怒号”,把大诗人杜甫的茅屋吹破了,没有想到春天里也刮大风,险些把我们的草房给吹倒了。那是1966年2月20日,我们知青正在排练文艺节目。将近中午时分,突然狂风大作,地上的枯草灰尘随风翻卷飘荡。屋顶的稻草像书页一样一层  相似文献   

7.
罗丹 《湖南文史》2012,(9):53-53
1964年9月,长沙市6000名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到了湖南偏僻小县江永和零陵(今永州)等地,其中“黑五类子弟”占85%,且不乏学业优秀者。1965年新年刚过,江永县4名长沙知青不幸死亡,在知青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一是男知青汪某,因公去广西,回场路上在突来的风雪中迷路冻死;二是两名刚满17岁的女知青在一场大火中丧生;三是男知青陈某身体虚弱又不甘落后,在坚持犁完一丘田后咳血不止,因得不到及时救护死亡。  相似文献   

8.
永舒 《湖南文史》2011,(6):63-63
中国电影红灯高照,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朝鲜电影又哭又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44年前,我作为一名上山下乡知青,插队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汀坪公社桂石大队梨子坪生产队。这是一个外人罕至的高山苗寨,出门见山、交通闭塞,去供销社买点什么,得翻山越岭来回步行15公里。  相似文献   

9.
出差路过重庆小逗两日,山城天热难耐,便和女儿乘中巴车去渝北古镇偏岩游览。我们从北碚出发。车过嘉陵江,便是崎岖的山路,沿途巴山渝水灵气十分,层层梯田在绿树丛中闪现,路边农民收获晾晒的玉米黄橙橙一片连着一片,不时有青瓦小屋飘浮而过。对于来自大西北的我们,这些久违的青山绿水,竹篱茅舍好像从梦中、影视剧和画片中跳到眼前,触手可及。车行约两小时抵达偏岩,下车问得古镇所在,沿着迎宾街前行,一个整洁古朴的小镇出现了。古镇依山傍水,很像奥地利西部小城、“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一条浅浅的小河———黑水滩河似玉带把小镇分成色彩不一的两半,左岸为老街,是旧商业区,木板、木窗、青瓦以及瓦上不经意长出的几丝绿色,诠释着古镇昔日的繁盛;右岸为钢筋水泥的新街,楼虽不高,但透着丝丝现代气息。一座青石桥跨水横亘,连接着古镇的老街和新街,桥下的小河河水虽小,却把古镇紧紧揽在怀中。河水清澈见底,山、树、青瓦木屋一并倒映在清亮的小河之中,河中央群鸭在逐水嬉戏、觅食,河边女人们在洗衣、洗菜。小河不仅造就了古镇,记录着古镇的变迁,还给古镇增添了文明和生气。我们过桥踏入古镇,只见一条古街依河流而建,路面用不太规则的青石铺筑而成,中间微微隆...  相似文献   

10.
鄢烈山,1952年生,“回乡知青”,著名时评家,2004年获全国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杂文)”。1952年,鄢烈山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小河公社沙岭大队,属农民“世家”。当时,只要念过中学,无论高中还是初中,无论毕业或是肄业,都叫“知识青年”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城市青年就业无门,正在向农村转移,生为农民子弟的“知识青年”,惟一的选择就是回到农村去,鄢烈山称其为“天生的知青”,正式的命名叫“回乡知青”。1967年,初中还没有毕业,鄢烈山就成了“回乡知青”。  相似文献   

11.
1974年,我们在鲁南一个小山村插队。 那年月,知青插队"接受再教育"的第一课便是请当地老贫农"忆苦思甜"。一天,我们八九个知青正在菜地里干活,报社记者来了,说要拍个"忆苦思甜"的照片,登报宣传一下。大队书记很重视,说要去请一位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老贫农来。"不用了",记者指着带我们干活的菜农说,"这位老大爷就很像个老贫农,就让他来试试吧。"  相似文献   

12.
陈抗美 《湖南文史》2013,(10):59-60
1969年1月,我和四位同学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从上海“下乡”来到安徽的濉溪县(今属淮北市)白沙公社王楼大队吴楼生产队插队。1970年的春节过后,我比其他上海知青提前回到了我所下乡的生产队。回到生产队后我发现我原先住的房子被调换了,换到了仓库旁边的一间小房子里。  相似文献   

13.
嚼不动的鱼     
1977年秋天,我高中毕业,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放到了湘西南的邵阳新宁县双罗大队农场,成了千百万知青中的一员.我下放的那个大队,老乡的生活很艰苦.因为刘姓居多,于是有一大半的人叫刘有油、刘有粮、刘有盐……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每餐能有米饭吃,炒菜时能多放点油盐就心满意足了. 我们大队农场,知青加各小队抽调来的老场员一共15人,管理着20多亩水稻田和50多亩旱田.当时我每月的生活费是3元钱,一个月难得打一次牙祭.由于肚子里缺少油水,吃饭便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4.
莫强 《湖南文史》2012,(10):64-64
“文革”时期,我作为一名知青,下乡在湖南邵阳一个偏远的山村当农民。我在生产队扎扎实实劳动锻炼一年后,便被贫下中农推荐到公社完小当民办教师。这是我们公社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学,共有8个班(五年级与六年级各有两个班),10余名教职员工,高年级学生大多在校寄宿。  相似文献   

15.
赤峰发现的契丹鎏金银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9年夏,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区城子公社群众发现了雨水冲刷后暴露出来的3件契丹银器,并送交当地文化主管部门。随即我们两次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确认这3件银器出自古代窖藏,系辽代金银器中的珍品,对主动交献出土文物的群众及时予以奖励。银器出土地点位于城子公社洞山大队洞后生产队村南0.5公里的山坡上(图一)。这里东北距赤峰市约25公里,为半支箭河和锡  相似文献   

16.
千佛洞石窟寺(俄)鄂登堡著杨自福译千佛洞石窟寺位于千佛洞狭谷口约11-12俄里处。谷口横断两座高大的石岭,有几俄里处向南继续延伸。一条流量不大的小河环绕谷底(至少夏秋两季我们在这里时是这样),可是我始终没搞清楚这条小河的名称。八月底,有几十俄丈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微博历史     
《湖南文史》2013,(7):M0001-M0003
1979年是全国“上山下乡”知青返城的洪峰年.由此造成几百万青年要就业,当时在宣传上,把“失业”称为“待业”,对此,胡耀邦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是掩盖社会矛盾,自欺欺人。他们本来就是失业,要把问题说到家。  相似文献   

18.
1977年8月,攸县柏树下公社风塔大队井边生产队发现两套西汉五铢钱双合铜范。其形制基本一样,均长14.2、宽6.6厘米,重800克。每套铜范由正反两块扣合而成,上有三枚乳状卯榫,浇注口呈  相似文献   

19.
分粮记     
正"各家各户分粮啰!"生产队队长敲着一面破锣,在村头村尾喊着。当时分粮是凭工分,由于父亲不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分不了工分,仅靠母亲少得可怜的几个工分分粮,还不够全家六口人半年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特别是五六月青黄不接的时候,靠父亲微薄的工资,一顿分作两顿,加把米,多加把水,充些野菜,好不容易才把  相似文献   

20.
公社书记老陶热心热肠地对我们说:“你们从省里大老远的来,一定得听听我们傣家的歌手波涛康朗管和咪涛刀缅祥的对唱。”全县有名的两位歌手在他们公社里,这是值得骄傲的。陶书记的提议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事。才一到景谷县我们就听人谈起了他们,说在欢庆泼水节的日子里,他们连续对唱了十个晚上,在县城街上,在礼堂旁的广场,在请他们去的生产队的晒场。最后一夜直唱到大天亮,真是棋逢对手,旗鼓相当,两人唱得不分胜负,还约定明年的泼水节再唱呢。我们很想听他们的歌,可是怎么好开口呢?康朗管大爹在几十里外的水库上工作,刀大妈在十几里外的江边生产队的养猪场喂猪,两人隔得远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