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正>粉碎"四人帮"的那一年,我刚刚高中毕业,面临的却是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期,企业暂时不招工,第二年高考又名落孙山,正式加入待业青年行列。待业青年是那个年代对还未参加工作  相似文献   

2.
走西口     
长歌 《中华遗产》2013,(10):90-103
西北民歌《走西口》,在晋、蒙、陕、冀交界处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它以朴实的语言、悲怆而缠绵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西口”究竟在何处?人们为何要舍命走西口?一段悲壮的移民史就在《走西口》里上演。  相似文献   

3.
关于粉碎“四人帮”的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主席生前就宣布王、张、江、姚等人是“四人帮”,并指示“要注意江青他们有篡党夺权的野心” ,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毛主席逝世后 ,种种迹象表明“四人帮”篡党夺权的行动已经是箭在弦上 ,华国锋的处境很困难。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 ,经过精心安排和周密部署 ,顺利地一举粉碎了“四人帮”这个恶贯满盈的反革命集团。  相似文献   

4.
走西口     
饥饿,死亡,求生,尊严。这些词语无论怎样排列,都不仅是有关人类的重要词语,它还是一场场关于生命与良知的拷问。文字、影像,不过是拷问的一种表述,真正的答案在哪里?也许,答案是一扇虚掩着的门。当历史甩门而去,我们不应该只是目送背影。"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实难留,止不住那伤心泪,一道一道往下流,正月里你娶过门,二月里你要走西口……"这不是新婚别么?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是什么超强的欲望、力量让新婚丈夫离去?饥饿。饮食男女,饮食为首,唯此为大。怎能挨饿待毙?奔西口,杀虎口,扑入呼和浩特……有的灾民背着家当,拉着小车,挑着孩子,一天走不过二十里地。每天都在死人,每天都在卖儿卖女。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相似文献   

5.
夏自强 《百年潮》2010,(5):67-70
2009年是邵循正(心恒)先生的百年寿辰。邵先生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30多年的时间并不算长,可又仿佛相当遥远,因为经历的事情太多了,“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变化实在太大了,犹如经历两重天。可惜邵先生早走了,没能看到粉碎“四人帮”,在新时期贡献更大的力量。每想到这里,总感到十分院惜。  相似文献   

6.
1978年,是我党历史上实现伟人转折的一年。在粉碎“四人帮”两年之后,这一年在全党全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讨论,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是伟大的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民主运动进入新阶段。但也有缺陷,其中包括对孔子的全盘否定,缺乏分析。当时四川著名学者吴虞,提出“打倒孔家庙”的口号,影响很大。半个世纪以来对孔子评价不一(“四人帮”的“批儒评法”别有用心不值得一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孔子比较公允了,不但在中国,新千年伊始孔子已被列为世界知名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8.
郑定铨 《百年潮》2011,(4):10-13
1976年10月6日,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四人帮”在上海的余党得知这一消息后垂死挣扎,妄图在上海发动“武装暴乱”,在这一紧急关头,中央派出以苏振华、倪志福、彭冲为首的中央工作组,接管上海。这是一场特殊的斗争,  相似文献   

9.
“花生夜间开花”奇闻,是“文革”期间“四人帮”炮制出来的一场荒唐闹剧,目的是借工农兵学毛著、搞科研之名,贬低、打击知识分子。闹剧的主要人物是“花生大王”、农民学毛著积极分子姚士昌。  相似文献   

10.
惊闻王杰老书记逝世噩耗,禁不住悲从中来。老人家对我大爱无疆,无尽往事涌上心头。 难忘1976年的冬天,正是粉碎“四人帮”不久,武汉市百废待兴,尤其是公共交通,车辆严重不足。秩序混乱到了极点。全市掀起“抓纲治交通”的热潮。那时我在市公汽公司任党委秘书,王杰同志时任公安局长,谁也不可能想到.我与他的相识,竟是在每天的马路上!  相似文献   

11.
《神州》2011,(7)
说到走西口,人们首先会想到寸断肝肠的凄美爱情,想到晋商的步履,然后会联想到晋商文化。西口文化涵盖很大,它不光是一种山西人用生命雕塑出的商业精神,还有民歌,还有生存下的探索与开拓,切块来看,其中任何一种如民歌或商业,都带有文化的符号。今日,重走西口路,或重寻西口文化,是对商业精神和生存拓展的一次追寻和朝圣。  相似文献   

12.
郝平生 《沧桑》2010,(4):164-165
清代以来,统治者重视农事,社会长期稳定,全国的人口总数迅速增加。内地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人地矛盾空前尖锐,迫于生计,内地大批人口向东北、西北等边缘地区迁移。晋、陕等地百姓大量涌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即归化土默特地区,史称"走西口"。伴随着"走西口"的移民进程,口外蒙古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生活习俗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在绥远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移民文化区。大批山西人以"走西口"的方式,将属于农耕文明的晋文化带到归绥地区,使当地由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农牧并举的多元化社会。  相似文献   

13.
公元 《湖南文史》2008,(3):62-62
中国有个称呼:“老三届”,指的是67、68、69这三年从高中毕业的学生。这些人毕业后恰好碰上“文革”,高考取消。  相似文献   

14.
<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会发生许多特殊的人和事。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变大乱为大治,换了人间。他首先提出:平反建国以来的一切冤假错案。不少  相似文献   

15.
《文史天地》2011年第8期“百姓人生”栏目,刊登了北京市作者梅桑榆的文章《在批判“四人帮”的日子里》。这篇文章,从一个县城宣传干事的视角,真真切切地回顾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百姓人生,值得一读。只是关于“两个凡是”和“三个坚持”的说法,与史实相去甚远。文章在谈到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内的政治气候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时,有这样一段叙述:  相似文献   

16.
影像站     
《文史天地》2012,(5):90-93
“四五”运动 “四五”运动,是指1976年4月5日前后发生的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纪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全国性的群众运动。这场运动为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十年动乱,拨乱反正奠定了强大的群众基础。“四五”运动再一次证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17.
十年浩劫期间,林彪、江青等一伙野心人物凭借他们取得党中央的一部分权力打着最“革命”的旗号和“高举”、“无限忠于”的幌子,将个人崇拜推向了极至,一些政治工作的内容泛滥到日常生活,使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18.
刘岩 《江淮文史》2010,(6):30-37
<正>陈毅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8年了。1972年1月10日举行的陈毅追悼会,由于毛泽东主席出人意料地穿着睡袍出现在八宝山的追悼会场,所以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和兴趣。  相似文献   

19.
1966——1976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于刚刚走出1959年天灾人祸不久,正处于复苏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来说,又陷入一场空前的浩劫。  相似文献   

20.
读懂《人民日报》透露的信息1976年10月12日,早晨一上班,我习惯性地拿起《人民日报》,刊登在一版头条的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醒目的主标和副标,报道的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索马累到北京,华国锋总理和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