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闺中良友"李蕙仙1889年9月,16岁的梁启超参加乡试时,主考官李端棻将其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1891年冬,梁启超赴京与李蕙仙完婚。李蕙仙原籍贵州,是京兆公李朝威的幼女,礼部尚书李端棻的堂妹。由于父兄在京城做官,李蕙仙自幼生活在北京。李蕙仙大梁启超四岁。次年夏天,梁启超偕夫人南归故里。梁家世代  相似文献   

2.
正提起变法维新领袖之一的梁启超,大凡念过中学的人,可谓无人不晓。可是,如果要问,梁启超的妻子是谁?她是哪里人?她为丈夫梁启超的革命事业和文学事业又作出了怎样的积极贡献?知道的人,也许就不多了。李蕙仙(1869-1927),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她是顺天府尹(相当于今北京市市长)李朝仪的女儿、清末著名维新派大臣李端棻的堂妹,变法维新领袖之一的梁启超的妻子。她幼年承庭训家学,熟读古诗,善于  相似文献   

3.
《文史博览》2010,(2):48-48
<正>1.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于年5月1日公布实施,但它的产生,却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2.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导演下,台湾岛上演了一幕大反国际知名学者、美国历史协会主席的闹剧,而且将这场闹剧演到了海外,并引起海内外舆论的讥笑。3.1889年9月,16岁的梁启超参加乡试时,主考官李端棻将其堂妹许配给梁启超。  相似文献   

4.
评海外三部梁启超思想研究专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梁启超是一位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人物,也是海内外学术界研究较多的人物之一。比较而言,海外学者比国内学者更加重视梁启超的思想层面。就笔者所读到的海外研究梁启超思想的专著有:李文森(JosephR.Levenson)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相似文献   

5.
东坡留痕     
在国学大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海南出版社2001年出版)中,记载了苏东坡两次到靖江的经过。苏东坡是北宋人,他到靖江时,距靖江建县还有370多年,这对靖江历史的研究者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发现。 《苏东坡传》记载,苏东坡首次来靖江是在他的青年时期。该《传》说,苏东坡年少时祖父去世,伯父和堂妹前去吊丧,苏东坡得以与堂妹见面。从此堂妹成了苏东坡心目  相似文献   

6.
一、从顽固阵营中分化出来的爱国者李端棻,号苾园,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人,生于清道光十三(1833)年,死于光绪三十三(1907)年十月十二。十八岁补博士弟子,廿九岁进士及弟,入翰林,历官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侍郎,仓场侍郎,礼部尚书。李自幼丧父,赖叔父李朝仪教养成人。李朝仪是道光廿五年进士,以知县任用,以后官至山东按察使,顺天府尹,以道学吏治闻于当时。梁启超说:“京兆公(指李朝仪)以圣贤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堆里,梁启超的才能无人能及。24岁之时,就名满天下。袁世凯对他的才华敬佩有加。“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12年之后,梁启超在袁世凯函电不断地催促下,回国就任法务次官。袁世凯在梁启超刚刚踏上中国的土地时,给予梁启超空前的礼遇。给他住贤良寺,那是当年曾国藩、李鸿章做封疆大吏入京时住的地方。给予一个手无寸铁只有一枝笔的梁启超这样的礼遇,对于善玩政治的袁世凯来讲,肯定有着自己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8.
张建安 《纵横》2009,(10):43-46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市),16岁时就读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人,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忧国忧民。1899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不久由梁启超来信相召,并得唐才常资助前往日本,就读于东京成城学校。  相似文献   

9.
正一、年谱中"护国"大业梗概105年前,1916年,丙辰年,民间俗称"龙年"。时年44岁的梁启超(1873—1929年),原本手无寸铁的一介书生,这一年里却枪林弹雨、戎马生涯了一回。在这一年里,他周旋往复于一帮赳赳武夫,涉身于国家军政深水区的诡谲波澜之中。《梁启超年谱长编》在1916年的记载,有一段总体概括性文字,文曰: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丙辰)四十四岁一月二十七日,贵州宣布独立,是时先生有渡日之议,但未果行。  相似文献   

10.
正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他的思想日趋激进,言论明显倾向革命,并开始了与孙中山的密切交往。其师康有为持坚定保皇立场,对梁启超的激进很是不满,教导训诫梁启超的书信有数万言之多。于是,梁启超也开始有些担心革命的破坏性。革命,梁启超所欲也;改良,亦梁启超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于是,在我们看来,对梁启超来说,选择革命还是改良,是一个很难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湜 《文物》1994,(10)
方维仪名仲贤,字维仪,桐城(今属安徽)人。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卒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享年84岁。她自幼聪慧机敏,并有着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其父方大镇曾任大理少卿,家富诗文书画藏品,这使维仪得以从观摩高品味的艺术作品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姊方孟式(字如耀)、弟方孔炤(字潜夫),堂妹方维则  相似文献   

12.
毛泽建,又名毛达湘(1905.10—1929.9),是毛泽东的堂妹,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曾经这样提到过毛泽建:“因为国民党悬了很大的赏格不论死活要缉拿我、朱德和其他红军领导人。我家在湘潭的田地被国民党没收了。我的妻子和我的妹妹(斯诺注:指堂妹毛泽建),以及我弟弟毛泽民、毛泽覃两人的妻子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代史上蜚声中外的学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广东新会县人氏。他自幼聪慧,才智过人,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有1400多万字作传世。他的一生趣闻轶事极多,这里介绍几则以飨读。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化名人,他一生涉猎甚广,尤为突出的是他在报刊业和学术、思想文化方面。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刊物。1902年2月8日,继《清议报》后,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编辑和发行人署名冯紫珊,实由梁启超负责。刊物上的重要文章也大都出于梁启超之手。《新民丛报》为辛亥革命前维新派的重要刊物。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致冯国瑞、薛笃弼手札,不见于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李国俊编《梁启超著述系年》、《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亦不见于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等著作。手札所附诸位鸿学硕儒之题跋,亦未收入题跋者著述之中,故手札及题跋对以后梁启超与题跋者文集之整理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们都说,梁启超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我却要说,如从性格本色来看,梁启超首先是个“书生”,而从“书生”的本分“读书”来看,他又是千千万万个“书生”中的佼佼者!梁启超(1873—1929年)的读书轨迹是曲折而丰富的。他迈入读书园地的第一步是为科举考试而读书。读书的目的是“金榜题名”,仕宦闻达。在这段从四五岁到十七岁的读书时期内,不论读的内容还是方式,都是由家长和塾师决定的。他只是按照长辈和塾师的指点,记诵苦读而已。据史料记载,在这段时期里,他最先熟读的是《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纲鉴易…  相似文献   

17.
本文[1]是日本实业家荻野万之助于1903年在美国游学期间访问梁启超的过程记录,其情形经过与史实相符,是真实可信的。有关梁启超的在美活动除了梁启超本人的《新大陆游记》和当时美国报社的报道之外,荻野的此篇访问记有其独特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清光绪十五年(1889),17岁的梁启超恩科乡试考中举人。考试中的诗文,我们仅从《梁启超年谱长编》中引自当年8月12日上海《申报》的报道,知道诗题是:“荔实周天两岁星,得星字”。试文题目是:“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至子不语怪力乱神。”诗文内容,则说载于《广东闱墨》一书中。我们遍查北京、上海、广州一些大图书馆藏书,终未发现。今年岁首,收到日本研究梁启超的专家、名古屋学院教授竹内弘行先生惠赐梁启超乡试诗文影印件,得览先贤之文采。现将原文(由李朝汉先生校核断句)录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罗琨写的《罗振玉评传》问世了。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将它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八五”规划重点图书“国学大师丛书”廿八位评传之内,张岱年教授和李学勤所长写了序言,堂皇出版。罗琨、张永山是我堂妹和妹婿,罗琨出世之年正是我祖父弃世之岁。她没有见过祖父...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称他为中国近代史上早期革命的“精神之父”。他是通过办报撰述而进行思想启蒙活动的,56岁的生命历程中竟有27年的报人生涯。他曾在一次演讲中,喜形于色地回忆说:“鄙人20年来,固以报馆为生涯,且自今以往,尤愿终身不离报馆之生涯者也。”他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开拓者。言论骄子1895年3月,康有为、梁启超策动来京会试的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签和约,实行变法,以图自强,这便是震惊朝野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受阻后,梁启超便想到要“广求同志,开倡风气”,必须要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