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两个01年:起点到终点张学良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系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长子。2001年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相似文献   

2.
1936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关键一年,它是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转折之年,也是中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起始年。所有这一切起点,都来源于我党与张学良、杨虎城建立的西北局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26年4月初,东北军首领张学良与中共代表周恩来在延安实现了和谈,达成了停战抗日的协议。这一重大统战成果的取得,是多种因素的作用,其中不能忽视的是红军对东北军的军事威慑和军事打击的作用。在西安事变前,红军对东北军进行了3次重创。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自述: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现在史学界正在对此进行澄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  相似文献   

4.
赵杰 《文史精华》2009,(11):10-17
吕正操身边的人,都理解他对张学良的敬意和思念。多年来,听他不止一次地说:“只要张学良将军出来,不论到哪里,我都要与将军见上一而。”吕正操曾多次试图邀晴张学良回大陆,特别是回东北看看,但终未成行。这些都使得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直关注着吕正操,并指定他做中共和张学良的联系人。  相似文献   

5.
正张学良曾对人说:"我和我太太(于凤至)一共生了三个儿子,都死掉了,都走在我前面了。"张学良一生三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可谓悲痛至极。三子闾琪夭折于奉天1914年11月25日,张学良和于凤至在奉天完婚。1916年生长女张闾瑛,1917年生长子张闾,1918年生次子张闾,1919年生三子张闾琪。  相似文献   

6.
三十七年有多少环节?人海茫茫,相隔万里,随便中断在哪一节都很正常,它们竟然就是不肯中断,每一节都在寻找下一节,一节连一节,居然从终点找到了起点我们从60—70年代走出,书本上说那是红色岁月。血色经历及其反思或许能成为下一代幸免于难的教材  相似文献   

7.
1934年归国后,张学良决心改造东北军,少壮派趁势崛起。先天的偏见与现实的利益使少壮派和元老派纷争不断,但两派都忠于张学良,而张学良较亲近少壮派,对元老派则相对疏远。西安事变中,元老派和少壮派实现了短暂的分工合作,前者支持张学良的行动,后者则是"扣蒋"的实际执行者。事变善后时期,少壮派忠于张学良和仇视元老派的思想愈演愈烈,他们因而将营救张学良失败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元老派,最后酿成二二事件。东北军少壮派的兴衰既与张学良"联共抗日"理念的发展相始终,又与他们同元老派的内争缠绕在一起。少壮派的派别偏见不仅影响了历史走势,还在他们的历史叙事中得到充分发挥,但这些都远离了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8.
张友坤 《百年潮》2000,(2):56-59
千古功臣张学良和抗日名将吕正操,关系密切,情同袍泽。他们都是辽宁海城人。吕正操从入伍东北军到1936年西安事变,一直在张学良身边工作或在他的手下任职。1936年10月,吕调到西安张公馆做内勤工作,住东楼。西安事变后,吕与中共代表罗瑞卿居一室。张学良被扣,他们从此失去联系,天各一方,直到1984年,吕才与张有所联系。是年6月,张学良的五弟张学森之女张阊蘅(全国政协委员),从香港到北京谈商务,受其伯父张学良之托,特地看望吕正操,介绍了张在台湾的生活状况。张闾蘅回港时,吕托她带给张一副健身球和几听上好的新茶,以示问候和挂念,之后,张闾蘅频繁来往于海峡两岸,为张、吕传递信息。由此,他们之间书信、口信、诗作唱和,往来不断。1987年初,张闾蘅带来张学良赠吕正  相似文献   

9.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大小军阀占地为王,逮其实力强大,羽翼丰满后,莫不希望逐鹿中原,问鼎中央,可谓个个都做过统治中国的美梦。然而,张学良可能是个例外。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张学良至少可以独拥东北,称王称霸,做一方的土皇帝,但张学良却顶住了来自日本和集团内部的多重压力,毅然易帜,膺服南京中央政府。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各种反抗中央的势力风云际汇,张学良在关键时刻入关,反蒋势力作鸟兽散。“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和蒋介石合作无间,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与暴日周旋。逮其…  相似文献   

10.
大家都知道张学良在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富有反叛精神的张学良早在9年前就曾酝酿过一次兵谏。1927年春,盘踞在长江流域的孙传芳、吴佩孚等大军阀被南方的北伐军打得落花流水,向北逃窜,投靠东北王——张作霖。张作霖决定派长子张学良统率奉军三、四方面军精锐进入河南,对抗北伐军。然而奉军也远非北伐军的对手。一向主张“息内争、御外侮”的张学良无心再战,决心谋求南北妥协,结束内战。一天,张学良对心腹葛光庭说:这仗不能再打了,打赢打输都是中国人吃亏,日本人还在打我们东北老家的主意哩。所以我打算撤军。老…  相似文献   

11.
关于周恩来与张学良的交往与友情,特别是西安事变前后的交往与友情,以及张学良被囚之后周恩来多次呼吁释放他的种种情形,已为众所周知。但在张学良幽禁期间,特别是建国后周恩来与张学良的秘密交往,以及周恩来对张学良的暗中保护和怀念,至今仍鲜为人知。在蒋介石主政台湾时期,祖国大陆方面对张学良过于直白的关怀和赞誉有时会刺痛蒋氏专制政治最敏感的神经,从而使张学良的处境更加难堪。因此,周恩来曾多次嘱告有关部属,所有涉及张学良的宣传、报道都要严格掌握分寸,一定要顾及张学良的人身安全。但周恩来对张学良的怀念却从来没有…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现代史中,张学良是蜚声中外的人物。1936年12月12日,他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发动了要求联共抗日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熟知现代革命斗争史的人们都对张学良的壮举拥赞不已,张学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亲密的朋友。  相似文献   

13.
出发     
流沙 《南京史志》2009,(2):21-21
人生处处都是全新的起点,如果心不死,下一站永远都不是终点。报纸上的招聘广告那一版被各种不同颜色的笔圈画出来,整个房间乱糟糟的,打了千百次的电话被随意地压在枕下。一卷淡蓝色的窗帘交织出一种无奈的味道。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执意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然而蒋介石翻脸不认人,将张学良囚禁于南京,交高等军法会审,判刑10年,后又被特赦,交军委“严加管束”,从此开始漫漫的幽禁岁月。张治中是在张学良1928年“易帜”后才和他相识,并彼此成为知心朋友的。“西安事变”后,张治中钦佩张学良的胆量和义气,也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尽管张学良在幽禁期间的住处远离民居,警备森严,外人极少能与之接触,但张治中只要一有机会,就想去见一见张学良。在1936年至1947年的10年中,张治中曾三次访晤张学良,并与之长谈。这对张学良是莫大的安慰。第一次访问是…  相似文献   

15.
正研究张学良的人,多会关注他与蒋介石长达半个世纪的恩怨纠葛,而张学良与蒋经国的交往情况却鲜为人知。事实上,不论是通读张学良的口述历史,还是翻阅其幽禁日记,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同蒋氏父子的交往中,与蒋介石之间近半个世纪的爱恨情仇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与蒋经国情同手足的密切往来。一1936年12月12日,为促使蒋介石停止"剿共",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  相似文献   

16.
1946年张伯苓获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1990年8月,张学良在台北寓所接受了日本记者的采访。记者问张学良:"先生在年轻时受谁的影响最大?"张学良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张伯苓先生!"此言不虚,张伯苓可谓影响了张学良一生。1916年,教育家张伯苓在东北考察时,应东北基督教青年会的邀请,发表了《中国不亡有我在》的著名演讲。热衷基督的张学良恰好那天聆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散叶     
<正>张学良当年不喜人称他为"少帅"民国初年,世人习惯把军阀叫作大帅,大帅的儿子自然就叫少帅了。但在当时,少帅并不是一个美称,尤其是对成年人,被称为少帅,总有荫庇于父亲,本人没什么本事的意思。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张学良,作为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儿子,自然很不喜欢别人称其为少帅。1923年,张学良任东北航空处总办。一次,新来的勤务兵傅德喊他:"少帅,请您接电话。"张学良一听,只装作没听见。更多的时候,张学良的部下只能称其职务,如当了东三省保安司令后,下属便称他为"总司令"。1990年张学良90岁生日之时,台北、沈阳等地都举行了隆重的祝寿活动。海峡两岸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1955年,周总理在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说到:“有两个人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一个是张学良将军。一个是张镇将军。他俩都为人民,为我们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周恩来对张学良充满怀念之情,铭心难忘,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至于张镇(于1950年病故于台湾)何以也受到周恩来的很高评价?  相似文献   

19.
逻辑起点是一个逻辑体系的开端,是整个逻辑体系赖以形成、得以展开的根基,它贯穿整个逻辑体系的始终,孕育着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并决定着这个逻辑体系的内在框架和层次结构。在对逻辑体系和党群关系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把鱼水关系确立为党群关系的逻辑起点具有重大意义。从一般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三个方面,都可以为"鱼水关系是党群关系的逻辑起点"提供深厚的理论依据。始终保持党群关系的逻辑起点"鱼水关系"具有挑战性,需要牢牢把握其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20.
第二轮志书在编纂实践中牵涉到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记述中的“三点一线”。三点指任何一项事物的起点、末点和拐点。一线则指任何一项事物从起点到终点。起点是事物的发端,末点是事物的终端,拐点是事物的转折,一线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