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青天白日旗原是孙中山早年的亲密同伴陆皓东为兴中会所设计,计划在1895年广州重阳节起义中使用。起义流产,陆皓东被捕遇难,成了"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此后孙中山参与  相似文献   

2.
柯云  丽阳 《文史月刊》2009,(9):33-34
早在1895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会议上,他就决定以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取代满清之黄龙旗,作为广州起义的旗帜。为此并作了解释说:“旗底蓝色,以示青天,叉光代表12个干支,应排成12个。”孙还在一张明信片上手绘了青天白日的比例尺寸。  相似文献   

3.
民国国旗可追溯到1895年,孙中 山组织兴中会之际。在2月20日于兴中会香港乾亨行本部举行的会议上,孙中山决定以陆皓东设计蓝底、中置一向四周射出叉光的青天白日旗取代满清之黄龙旗,作为广州起义的旗帜。陆设计的旗帜上所排列的叉光多少不一,缝制者看不懂,不知如何缝制。孙中山为此作了一番解释:旗底蓝色,以示青天,叉光代表12个干支,应排成12个。孙还在一张明信片上手绘了青天白日的比例尺寸。以后的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就是按陆皓东设计、孙中山确定的比例尺寸制作的。可惜,广州起义国杨衢云运送时间差误和泄密而失败,陆皓东等被捕殉难,青天白日旗当时未能使用。 不过,1900年10月的惠州三洲田起义和南洋各埠创立中和堂,都是使用的青天白日旗。 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后,再次讨论中华民国国旗的形式。孙中山主张采用青天白日旗,以纪念历次武装起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的国旗可追溯到1895年,孙中山组织兴中会之际。2月20日香港中环坍顿街13号乾亨行兴中会本部举行的会议上,孙中山决定以陆皓东设计的蓝底。旗中有向四周射出叉光的青天白日旗,取代满清的黄龙旗,作为广州起义的旗帜。陆设计的旗帜上所排列的叉光多少不一,缝制者看不懂,不知如何缝制。孙中山为此作了一番解释:旗底蓝色,以示青天,叉光代表12干支,应排成12个。孙还在一张明信片上手绘了青天白日旗的比例尺寸。以后的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就是按陆皓东设计、孙中山确定的比例、尺寸制作的。可惜,广州起义因杨…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时期华侨捐款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却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其历史功绩是人们所共认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作用,是同国内民众的支持和东南亚、美洲各地海外的爱国华侨的支持分不开的。所以,孙中山先生后来在回忆辛亥革命时,曾把爱国华侨誉为“革命之母”。历史事实证明了赋予爱国华侨这一荣誉是受之无愧的。青少年时就有志于振兴中华的孙中山。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被拒绝后,同年赴檀香山,组织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设立总会,并当即与陆皓东等筹划在广州起义。革命党人一开始就面临着急需解决的经费问题。怎么办?深入华侨群众,唤起  相似文献   

6.
孙霄 《岭南文史》2011,(3):15-20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他一生中,为推翻封建帝制,实现共和之理想,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先后领导了十次反清起义。其中,1895年策划的乙未广州起义由于组织工作不严密而流产了。但孙中山认为“此为中国革命军举义之始”。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流亡海外,他们一面鼓吹中国革命,一面等待时机发动和策划新的起义。  相似文献   

7.
1911年(清宣统三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广州起义(俗称黄花岗起义)失败了。起义虽然失败,但孙中山认为起义的影响很大。“现时各省民心之望革命……若大旱之望云霓。而十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枚十分罕见而又珍贵的银质纪念章,自它诞生至今适逢60个春秋。纪念章的外形为:梅花与五角星图案相交叉组合而成。中间镌有“青天白日徽”,俗称“十二角星”;围绕青天白日徽外环铸有“青年军编练总监部东南分部”的篆体文字。在五瓣梅花的图案中分别印有一个“V”字及“捍卫国家”的字样。此章造形别致独特,设计严谨,含意深长。青天白日徽最早是“兴中会”旗上的标徽,后成为孙中山领导下的革命党的象征。20世纪20年代后青天白日徽被采用到国民革命军的帽徽上。国民政府在1928年12月将青天白日徽定为“中华民国国徽”。把青天白日徽镌在该纪念章上作为主体图案,意示青年军编练总监部直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领导。梅花瓣中的一个“V”字寓意胜科五角星中的光芒射线显示青年军全面出击,保卫国家,所向无敌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期间,海外知识分子对腐败的清朝政府,多感不满,且认为有改朝换代的必要。1895年孙中山先生所领导之广州起义及康有为在北京之公车上书,应是孙中山和康有为两人意图从不同途径达到“变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辛亥革命“首义之区”的武汉三镇,有两尊孙中山铜像分别耸立在武昌和汉口的繁华街区,它们不仅寄托了武汉人民对孙中山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而且富有象征性地展示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历史联系。1911年10月IO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从形式上看与孙中山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起义爆发之日,孙中山远在美国。然而,这场革命正是在孙中山的旗帜下进行的,是他的思想和人格所培育和影。响的一代湖北革命志士所成就的。早在1897年,湖北留日学生吴禄贞、傅慈祥等即在日本会晤了孙中山,此时孙中山正在海外广泛联系革命同志,这可谓是孙中山接…  相似文献   

11.
《历史教学》(1981年第5期)登载了吴金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美洲华侨》一文.该文认为,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走遍了加拿大和美洲东部各地”,“继续筹款,准备再举”.这种以黄花岗起义后孙中山仍到过加拿大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根据资料记载,孙中山生前共去过加拿大三次,然均在黄花岗起义之前.  相似文献   

12.
崔霆钧 《文史月刊》2005,(12):46-48
1949年1月22日“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在报纸上公布,它向世人宣告北平和平解放了!就在傅作义抉择起义前,曾有一位老先生奉中共之命,赴北平参与策反傅作义起义,他就是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山西辛亥首义将领孔繁蔚。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直接领导武昌起义的是蒋翊武和孙武。然而他们并非第一个提出以武昌为起义地点的人。由于诸多原因,许多近代史书籍均未明确指出这一点。笔者披阅多种文献资料,终于找到答案。第一个力排众议,多次向孙中山先生及其他同盟会领导人建议在武昌举行起义的人是杨时杰,他因而被孙中山誉为“武昌首义之首”。  相似文献   

14.
(一)孙中山革命活动与越南华侨关系密切 越南与中国陆地相接,山水相连,这种地缘关系,使越南成为孙中山先生本世纪初进行革命活动之有力策应地,进可攻,退可守,尤其在滇桂越边数次武装发动中为然。孙中山发动组织越南华侨并偕同国内同志,在以河内、海防为中心的越北地区组织力量,进军边境。不利或暂时失败后则退入越境,图谋再起。或潜回国内,或把起义同志转送南洋。孙中山于1907年复函新加坡革命党人陈楚楠时,论及河内、海防说:“此二埠之富,万不及星洲,……彼等一闻义师之起,同争先恐后,从军者有人,出钱者有人。若南洋各埠有如此踊跃,则革命军之进步,不知若何矣!”越南华侨,也正因与祖国毗邻的地理特点,更便于投入到起义战斗中去,并卓有建树。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为我们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身的战士”。早在19世纪末,孙中山先生即成为世界注目的人物。孙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旗手,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和孙中山先生密切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历史丰碑,镌刻着一位伟人的名字。回眸百年沧桑,让我们走过海内外纪念地,重温孙中山救国救民的风雨历程。 广东中山翠亨村 翠亨村,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自清代至民国,翠亨属广东省香山县(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改为中山县,现为中山市)永宁乡大字都,一度属翠亨村镇,现属南 镇。翠亨离县城26公里,离广州110公里,南行37公里便是澳门。翠亨村四周层峦叠翠,人杰地灵,曾培育了陆皓东、杨殷等多名著名人物。 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家中无田产,其父租2.5亩祖尝田耕种…  相似文献   

17.
“以俄为师”这个口号,是孙中山提出来的。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以不折不挠的精神,在国内发动了十次起义,都归失败。辛亥武昌首义成功,终于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诞生了中国的、也是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但是不久,袁世凯就窃取了大权,之  相似文献   

18.
李纾 《史学月刊》2001,3(6):123-127
李晓生所遗手稿以补录形式记载了辛亥年间同盟会员在伦敦活动的数事:孙中山亲绘青天白日国徽且坚持采用青天白日旗、会员杨笃生投海自杀善后、吴稚晖说服孙中山撰文通电推袁、孙中山与吴稚晖因拟调解电而起争执以及李晓生本人在伦敦的活动等。手稿所录数事补充、丰富了现有文献对同盟会过英会员在这段非常时期的活动记载。  相似文献   

19.
有“国民党元老”之称的胡汉民,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参加了创立中国同盟会的活动,并出任评议部议员、书记部书记.1907年随孙中山到新加坡、越南河内等地,创设革命机关,参与筹划同盟会在西南边境发动的武装起义.1909年在香港任同盟会南方支部长,参与策划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之役.武昌起义胜利,出任被孙中山视为后方基地的广东都督要职,时年仅33岁.袁世凯篡权,又随孙中山创立中华革命党,任政治部长,主编《民国》杂志.此后,他一直紧随孙中山左右,并致力于孙中山理论的完善工作.可以说,胡汉民为建立一个民主的中国作过许多努力.或许,在当时的国人眼里,“汉”即华夏(意即中国)、“民”即民主也;胡氏将自己的名字“衍鸿”改为“汉民”,就是要为民主而奋斗吧!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在领导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中,为革命党人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战略,这就是一地起义、各地响应的战略,孙中山也称之为“一夫发难、各处响应”。他的文电、讲话对这一战略的阐述颇多,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是一地起义、各地响应战略的实践。探讨这一战略,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孙中山的军事思想,进一步揭示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