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很多能人、名人的品质不好。最典型的是刘邦手下那位陈平,很多人都知道他"盗嫂受金"。"盗嫂"属于生活作风问题,"受金"即收红包,那是典型的经济问题。要是在咱们改革开放前,这两大问题都是要受处分的。现在第一个问题放松了一些,第二个问题说不定要"双规"。  相似文献   

2.
宝民 《文史月刊》2014,(7):12-12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陈平,说他"少时家贫,爱好读书……独自和哥哥陈伯一块儿居住。陈伯平常耕种田地,听凭陈平在外游学。"显然,陈平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拥有了不同于常人的见识,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人,并因此受到刘邦的重用,最后官居丞相。但读完《史记》中关于陈平的记述,感觉这个人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拥有才华之外,也与他的机智有很大关系,在两次突发事件中,陈平都急中生智,使事情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3.
正汉高祖刘邦身上令后人诟病的毛病固然很多,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他也有许多优点,否则你就无法说清楚他最后坐上龙椅的理由。在他的众多长处中,善于用人乃是最关键的优势。能用人任贤固然很了不起,而在用人上能够做到不以无过为贤,放手使用,则更是不容易。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他对陈平的任用。陈平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人,在秦末农民战争和随后的楚汉战争中,他先后在魏王无咎和西楚霸王项羽的手下为官,因关系相处不好而坐冷板凳,被边缘  相似文献   

4.
"岂非天哉"的三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和 《史学集刊》2003,(2):100-101
汉高帝刘邦出身布衣,毫无凭籍,在秦末大起义中,竟然三年亡秦,五年灭楚,而得天下。《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评论他说:“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第3册,P760)早年读到这一段话,不觉得有何难解之处。“岂非天哉,岂非天哉!”就是司马迁歌颂汉高帝的话,是他把刘邦称为“大圣”的自然结果。刘邦既然是“大圣”,当然就必受天命;两个“岂非天哉”,自然是歌颂之辞。这样的理解,可以说是见到了《史记》文章所展现的第一个层面,也就是其直接的层面。 稍后,在读《史记》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等篇时联想到了这一段话,心里就产生了问题。这里主要列举《高祖本纪》(个别地方据《项羽本纪》)中对刘邦的一些记载,看看他到底是怎样一个“大圣”。  相似文献   

5.
吴风 《中华遗产》2021,(3):112-117
和亲是中原王朝外交关系中的一个常规武器,但所嫁真的都是“公主”吗?亲疏不同,尊卑有别。这背后,藏着大家心知肚明的“游戏规则”。皇后之女,才配和亲?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大汉开国皇帝刘邦轻敌冒进,被匈奴人围困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后来,靠着大臣陈平妙计才侥幸脱险。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远距离“神交”,还是在第三国“面谈”,甚至在丛林里直接以热武器驳火“交手”,陈平的人格都已赢得对手、敌手的敬意。对于陈平来说,这一生赢得如此多的敌人尊敬,已经足以抵消他政治生涯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曹鸿骞 《文史春秋》2011,(12):64-64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吕后把持朝政,趁机培养吕氏势力。 诸吕在吕后死后,试图以武力夺取天下,史称“诸吕之乱”,终被平定。在平乱中,太尉周勃功勋卓著。顷刻间成为朝廷内外的大红人。而作为平乱的另一位功臣右丞相陈平。此时却黯然失色。文帝即位,陈平十分知趣,知道自己作为老臣应该让位于周勃,于是称病不朝。  相似文献   

8.
正"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这段话出自汉帝国开国皇帝刘邦之口,非常有名;说得很实在很漂亮,也说得十分得意十分霸气。刘邦没有提到陈平。如果要提第四个功臣的话,可能非陈平莫属。刘邦也许会这样说:"洞悉人心,收离间敌  相似文献   

9.
马其与政府和解,走出丛林,对两千万长期受战争之苦的本土居民,是福音,而对陈平以及马其老战士而言,这是悲剧即使陈平一生不悔,到暮年还在坚守自己的信念,那么则可由旁人为他庆幸:他能有机会解甲归田,平静写出《MYsideofhistory》,而不是被推上祭台,这一生也是不幸之大幸  相似文献   

10.
思详 《文史天地》2010,(11):55-56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这福祸相依的辩证思想,既是对客观真理的一种揭示,也是对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告诫。汉高祖刘邦的两个嫔妃(戚姬和薄姬)的命运,可以说是对老子这一辩证理论的注解。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吕后把持朝政,大肆培养吕氏势力。 吕后死后,她所培植起来的吕氏外戚试图以武力夺取天下,史称“诸吕之乱”,终被平定。在平乱中,太尉周勃功勋卓著,顷刻间成为朝廷内外的大红人,而作为主谋者之一的右丞相陈平,此时却黯然失色。文帝新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陈平十分知趣,知道自己作为老臣应该让位于周勃,于是称病不朝。  相似文献   

12.
秦汉之际,有两个叫韩信的人活跃于历史舞台上,巧的是,二人不仅同名同姓,还都与汉高祖刘邦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他们一同为刘邦效命,一同为刘邦得到天下立战功,一同做过刘邦的封疆大吏,最后,一同倒在刘汉政权的屠刀之下。尽管二人出身有别,经历不同,但最终都成了刘家王朝的牺牲品,从这点看,两个韩信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3.
正从张良一生的事迹看,他未必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但他确实没有政治野心。"五人集团"除了共同的敌人项羽外,在人格上视野上气质上几乎没有共同点。刘邦强悍,张良从容,萧何踏实,韩信软弱,陈平诡诈。张良是韩国贵族后裔,其余四人不是平民就是游民,刘邦、萧何一度是地方上卑微的小吏,改变不了他们的平民身份。一、贵族之后反秦先锋张良的祖父、父亲前后做过五位韩国国君的相国,韩国灭亡时,张氏家族仅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36年,毛泽东接受斯诺采访时说,中共一大的“组织工作中,起领导作用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两人都是当时中国知识界最出色的领导人”。时隔9年,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再次谈及陈独秀,他说:“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他创造了党,有功劳。”“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可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段真实的历史,却总是遮遮掩掩、讳莫如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独秀才从尘封的历史中走…  相似文献   

15.
吕后名雉,字娥,父亲吕公为山东单县人,因与沛县县令关系密切,为躲避仇家,就随这位县令到了沛县,定居下来。吕公喜好给人看相,偶尔见到身无分、喜说大话的刘邦,就当面许亲,要把吕雉送给他作妻子。吕公回到家里,夫人抱怨道:你总是说我们这个女儿很奇特,将来要许配给贵人。沛令与咱家关系不一般,他主动求婚你都不答应,今天为什么随随便便就把女儿许给一个泗水亭长呢?吕公说:“别问啦。这不是你个妇道人家所能懂得的事情。”从这里也可以推知,吕雉也是姿色齐备而能够归入娥眉(对美女的代称)之列的美女,倘是丑陋,沛令不会主动求婚,“好酒及色”的刘邦也不会娶她。沛令、亭长,大小总是个官儿,俱不属平头百姓,在姿色上也还是很看重的。  相似文献   

16.
熊剑平 《文史天地》2012,(12):34-37
陈平(?~前178年),陈留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东南)人。曾多次行间建功,是一位善于使用离间计的谋士,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奇功。  相似文献   

17.
阴谋家陈平     
雪峰 《文史月刊》2010,(7):70-71
陈平是秦朝末年阳武县人,后来官至汉朝丞相。 《史记》上说他“少时家贫”,但又记载他家有土地30亩,应该算是个自耕农。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起来造反了,天下大乱。  相似文献   

18.
《百年潮》1998,(4)
(十)七千人大会讲话:霸王别姬现在回忆,在整理毛泽东文稿中,有这样几件事情,印象还很深。一是田家英讲的毛泽东博闻强记、令人佩服的一件事。七千人大会讲话中,毛讲了那个著名的“霸王别姬”的故事,批评我们有些领导同志不爱听不同意见,有点像西楚霸王的样子,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同时,讲了刘邦见郦食其的故事,讲得很生动:“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  相似文献   

19.
古书的真伪问题,特别是常见书的真伪问题,是搞古献研究首先要具备的常识,若缺乏这方面的基本功,一切研究都会因此受影响,甚至做负功。但是,近来不时发现有些论犯这方面的常识性错误,例如,把成书于六朝的伪《古尚书》当成先秦早期作品来用,把《周易》的“卦辞”、“爻辞”  相似文献   

20.
对共和体制的失望:梁济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很多国人寄予希望的1918年秋,前清京官梁济却选择以自杀警示国人。他看到的社会大问题是实行不久的共和体制不仅未能改善社会风气,反而使之恶化,有可能因“国性不存”而“国将不国”。梁济对其为何要“殉清”的解释体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人更清醒的国家意识,而他对一些民初社会问题的观察和分析也相当深刻。然而,当时社会对他的自杀反应并不强烈,主要报道局限在报纸的戏剧和余兴版面;而少数作出反应的知识精英也未曾充分认识到梁济思想的重要,这一状况要到后来他更多遗著出版才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