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建国后的四次台海危机》一文,以翔实的史料和唯物史观,说明台湾海峡一直是国共双方斗争的重要战场,台湾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多年来,由于美国的插手,这种斗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台湾局势就如同台湾海峡的海水一样,风云变幻,云谲波诡。但是,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在政治、军事、外交、宣传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斗争形式,将台海斗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相似文献   

2.
中东地区处于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拥有丰富的石油等战略资源,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关系着未来世界的发展前途”。90年代以来,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形势下,它成为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日本和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国家,它们的中东外交政策存在着既相同又相异的地方。一、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政策1.海湾战争前后的美国中东政策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海湾战争前后,美国政要多次阐述了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和冷战后的美国中东政策。其核心是:以海湾危机为契机,…  相似文献   

3.
以伊朗核危机为焦点的美国—伊朗冲突已经成为当下中东乃至世界最为严重的一场国际危机。围绕伊朗核计划,双方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博弈,中东政治再一次处在新的十字路口。伊朗核问题不仅仅是核扩散问题,同时也关系着美国和伊朗两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发生于1958年的第二次柏林危机,向来以美苏之间剑拔弩张的军事与政治对抗而著称。但实际上,在西方盟国之间,围绕如何解决危机的问题,也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斗争。美国从冷战的思维出发应对危机的方式,在危机初期就遭到了英国的质疑和反对。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利用朝鲜战争和两次台海危机,曾经先后三次策划了分裂中国的大阴谋,蒋介石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许。在“一个中国”这个关平民族大义的原则问题上,毛泽东与蒋介石这两位争斗了几十年的“老对手”似乎是不谋而合地想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6.
黄忠东 《史学集刊》2002,(3):62-68,55
印度支那地区(越、老、柬三国)是美国冷战时期遏制政策中的重要一环。当时美国政府阻止共产主义“扩张”的半月牙遏制线包括朝鲜半岛38°线、台湾海峡、印度支那17°线。冷战期间,在这条遏制线上风起云涌,先后爆发两场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三次危机(1955年台海危机、1958年台海危机、1961一1962年老挝危机)。肯尼迪政府在处理老挝危机时显示出其灵活的一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其本质仍是其前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奉行的“中立是不道德”原则的变种.其根本目标仍在与东、西方冷战中掘取第三世界国家对西方的亲近或支持。老挝危机的政治解决对越南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肯尼迪政府在越南干涉的重大升级,从而使美国政府在越南越陷越深。  相似文献   

7.
197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以集体行动的形式向跨国石油公司及其母国(主要是美国)展开了提高石油标价和争取石油标价权的斗争。在这场斗争的初期,美国政府通过为跨国石油公司解禁《反托拉斯法》、支持跨国石油公司的谈判方案等方式介入斗争。但是,受制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对中东石油的深度依赖,以及中东反美情绪和阿拉伯国家迫切希望将石油武器运用于阿以斗争等中东政治气候的影响,美国政府转而推动跨国石油公司接受产油国的谈判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产油国取得了斗争的最后胜利,在大幅提高石油标价的同时掌握了石油标价权,国际石油市场的控制权开始向产油国转移。这场斗争由此成为美国战后石油霸权衰落的转折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冷战期间,中美进行了长达16年的大使级会谈。在近乎隔绝和充满敌意的时代,这是两国进行官方接触的惟一渠道。由于种种原因,两国政府对大使级会谈的态度和做法存在着巨大差异,本文着重回顾中国方面对大使级会谈的看法和做法。会谈之初,中国政府曾希望通过大使级会谈使双方的紧张关系缓和下来,由此带动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改善,并引导中美两国朝着建立正常关系的方向发展。1956年以后,中美会谈陷入僵局。1957年12月,美国政府企图降低会谈的级别,遭到中国的抵制,并成为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的重要起因。中美两国避免台海危机导致两国军事冲突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的英美外交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冬燕 《世界历史》2001,7(4):96-101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和战争是一次复杂的国际事件,也是冷战时期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这次危机虽然只持续了几个月,但它所引起的后果却是长久的,而且也远远超出了中东的地区范围。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问题研究在美国越来越受重视,相关论著不断涌现。其中,1995~1996年的第三次台海危机尤其成为研讨热点,除了一些相关专著、论文集问世之外,一些学术期刊相继刊出此次危机的研究专集。美国国防情报局自1990年以来每年一度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研讨会,在1996年成了此次危机的专题研讨。美国学者对此次危机的研究主要围绕危机的起因和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美国三方在危机中的得失、危机引起的国际反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攻台能力、美国战略模糊政策的有效性等问题展开。其中大陆发动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为了有效争取美国的支持、巩固自己在中东的地位,英国麦克米伦政府提出了"相互依赖"战略。对此,肯尼迪政府虽然原则上予以接受,但实际把调整与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关系、遏制苏联在中东的影响置于头等地位。也门危机期间,英国拒不承认也门新政权、也不寻求与纳赛尔和解的掣肘做法,让美国政府失去耐心,致使两国中东政策严重脱节。"相互依赖"战略的失败是由于中东敏感的地区形势和美英不同的利益诉求所致。该战略自产生之日就面临同盟内部权力失衡以及如何平衡本国利益和盟国利益的结构性两难,在遇到也门危机这类重大地区事件时,自然无法超越美英对各自国家利益的优先考虑,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相似文献   

12.
美国历史学家与50年代台湾海峡危机(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进入90年代后,美国学术界在总结80年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更为全面地论证和分析第一次台海危机,从而使这一时期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特点:第一,史料运用更为充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在一些主要问题上意见一致。90年代以来的研究已经从根本上克服了8...  相似文献   

13.
《南方人物周刊》2013,(35):13-13
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中东石油第一大进口国,这给中美两国在中东地区安全方面紧张的外交关系火上浇油。一方面,美国军方在帮助中国搞定中东地区的石油供给,而另一方面,中国却对美方希望中国支持其中东外交政策的压力予以抵制。  相似文献   

14.
艾登在任外交大臣和英国首相期间,力图以埃以和解为基础,与美国共同制定了全面解决阿以争端的“阿尔法计划”,艾登提出这项计划是以纳赛尔对西方国家的友好和美国在中东地区与英国的合作为基础。由于艾登将阿尔法计划实施与要求美国在中东对英国的军事支持和美国加入巴格达组织联系在一起,因此英国逐渐失去了美国在中东的支持;随着艾登对纳赛尔敌意增加,阿尔法计划逐渐陷于困境,并且当运河危机发生时,阿尔发计划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5.
艾登在任外交大臣和英国首相期间,力图以埃以和解为基础,与美国共同制定了全面解决阿以争端的"阿尔法计划",艾登提出这项计划是以纳赛尔对西方国家的友好和美国在中东地区与英国的合作为基础。由于艾登将阿尔法计划实施与要求美国在中东对英国的军事支持和美国加入巴格达组织联系在一起,因此英国逐渐失去了美国在中东的支持;随着艾登对纳赛尔敌意增加,阿尔法计划逐渐陷于困境,并且当运河危机发生时,阿尔发计划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6.
1895年,美国介入英属圭亚那和委内瑞拉之间的领土纠纷,与英国进行了又斗争又勾结的外交活动,史称第一次委内瑞拉危机。美国在这次危机中捞到了极大的好处,危机成了十九世纪末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转折,也是英美关系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相似文献   

17.
近期,有西方媒体报道称,布什政府"宣布全球休战一年"。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次级债危机及美元眨值问题,布什计划暂时中止在海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全球休战一年。从实际情况看,布什似乎早就休战了。西班牙《起义报》称,"从2007年夏天开始,除了危机中的巴基斯坦,美国没有对‘大中东’地区发布任何指令";不久前的中东和会及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推出的伊朗核问题评估报告,都是为了让美国"休战";美国国防  相似文献   

18.
四年多来,美国布什政府以“一个中国政策、两个前提(台湾不独立、大陆不动武)、三个支柱(一个中国、两岸对话、和平解决)、四个文件(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为基本架构,对台海政策做了两次调整。  相似文献   

19.
中东现已成为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斗争最剧烈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过去有过好几个名称,西方人曾把它叫做东方(the East)、东部(theOrient)、列万特(the Levant)和近东(theNear East)等等。直到现在,中东和近东这两个名称还经常混用。但近东一般指距离欧洲较近的一些国家,而中东则范围较广,包括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埃及、  相似文献   

20.
浅论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大使级会谈是一个僵持性谈判。在冷战白热化的年代里 ,中美两国为什么要启动这样一个双边谈判 ?了解启动中美大使级变化的历史背景 ,有助于了解我们理解其僵持的原因。本文认为 ,中美两国启动大使级谈判的背景为日后双方的谈判出现长期僵持局面埋下了伏笔。在要不要进行双边接触的问题上 ,中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态度。基于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中国一直在积极地寻求双边接触的办法和途径 ,而美国则不断地回避接触 ,第一次台海危机的爆发并没有促使美国与中国进行直接接触 ,而中国随后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却迫使美国不得不考虑通过双边接触的方式化解危机。在讨论中美双方会谈的议程和谈判内容上 ,双方存在着巨大矛盾 ,其实质是对待台湾问题的政策目标的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