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它有力地冲击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批判了资本主义化和教育制度。这次新型的群众运动是在世界体系和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在西方社会的重大事件,具有不同于以往革命群众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2.
摇滚乐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的反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成为美国反叛青年批判社会的载体和重要武器。摇滚乐的风靡缘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社会是一个物质丰裕而精神匮乏的时代,青年人在精神上感到空虚;对摇滚的喜爱也体现出他们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传媒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使摇滚乐成为传播新文化的载体。摇滚乐传播了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对当时美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试论20世纪60-70年代的河北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6 0— 70年代 ,随着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河北省的环境破坏不断加重 ,环境污染开始产生并呈扩展之势。由于缺乏环境意识和缺乏环境保护科学知识 ,河北省的生态环境处于边恢复、边保护、边破坏的状况。环境、生态平衡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和区域性干化加剧成为河北省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的两大突出问题 ,而且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河北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生存条件。本文试对这一时期河北环境保护的历史进行梳理和探讨 ,总结其得失与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在民间和半官方两个层面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具体表现在人员互访、经贸往来的频繁发生以及友好组织的建立上。这一局面的形成是中日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全面考察这一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状况,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双边关系的发展,主要局限在民间特别是在经济层面上,相比较而言中国政府更为重视的政治层面关系却始终未得到实质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运动,是指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为了彻底改造美国社会,以激进运动的方式,针对美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教育制度、社会问题、伦理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掀起的一场全面的社会批判和改造运动。本文试图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环境、文化走向、教育制度、社会问题等多个角度,解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什么会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青年学生运动。研究认为,这一运动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思想文化根源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孕育了60年代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青年学生运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美国进入传媒时代.本文透过对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马尔库塞的媒体现象的分析从而深入认识美国媒体.作为一种产业,媒体因马尔库塞具有诸多卖点而把他塑造成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媒体通过马尔库塞来极力宣扬新闻自由的理念;但在资本主义制度受到威胁时,媒体就会将阶级利益凌驾于所谓的新闻自由之上. 相似文献
7.
8.
加拿大的经济民族主义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萌芽,但是作为一种思潮,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其主要派别有自由党我的经济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者的经济民族主义。前者主张通过税收和国家干预等方式限制外国在加拿大的资本,以实现加拿大民族经济的发展;后者主张通过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来实现加拿大在经济上的独立。本文作者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上述两种经济民族主义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1960年下半年,灾荒遍布全省农村并急剧恶化,安徽省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跌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安徽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逐渐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迷雾中醒悟过来,努力采取开展整风整社,解散公共食堂;减少粮食征购和外调,恢复自留地;推广责任田,改革农业生产责任制;救济与安置灾民,稳定社会秩序;确立农业基础地位,恢复和发展农业等一系列紧急措施救灾度荒,扭转了严重困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解决城市就业问题,河南省开封市开展了街道生产自救工作,基本解决了街道居民的生活和就业问题,保障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增强了民众对人民政府的认同。同时,在生产自救工作中出现的干部政策认知偏差、相关政策和制度支持缺位等问题,也在实践中得以纠正和改进。 相似文献
11.
男性身高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俄国人口福利状况的变化。1700—1980年,俄国男性士兵身高资料及与之相应的生活状况和福利评估大体分为9个阶段,人的生活状况提高、降低和稳定阶段分别为150、100和30年,280年间男女的身高分别增加了10—11厘米。每逢战争和激烈改革时期,赋税增加和连年歉收,人口的身高、生活状况和福利无不下降;而每逢战争过后,政策得当,社会稳定,风调雨顺之时,人口的身高、生活状况和福利均提高。总之,18世纪俄国民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下降,而19—20世纪俄国,特别是1921—1980年苏联时期的人口福利提高。这些结论察前人所未察,发他人所未发。 相似文献
12.
华林甫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1):135-145
该文勾画了二十世纪中国古都研究的轮廓。作者认为中国古都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 即理论探索、七大古都研究和其它古都研究。此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总之, 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尽管一些不足方面有待于展开。作者预言: 出于学科本身的需要和社会的企盼,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有望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期,中国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公务员、编辑、记者、教师、医生、职员、经理、工程技术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型的知识群体,作为社会雇员阶层,他们的劳动报酬决定着他们个人的声望和社会地位。由他们的劳动往往对生产力发展和城市社会进步有较大促进作用,其收入报酬要比普通劳动者高出许多。本文通过对知识阶层收入状况的研究,探讨该时期城市知识阶层能够为城市近代化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变动,受到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中国史学进入到近代化时期.西方学术话语处在强势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代史学理论、思想的争论,基本是按照西方的史学理论的热点而展开,也随着西方史学理论的热点的变动而变动.这对扩大研究视野、深化相关的史学认识有一定的意义,但另一面是,民族史学的重要思想失去应有的地位.传统民族史学思想、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是西方史学理论不能完全替代的;民族史学话语权的失落,对于中国史学发展是不利的.进入到21世纪,史学理论发展不能忽视中国民族史学思想的研究".认真总结民族史学思想遗产,对于当代史学具有重大的意义,是振兴民族史学的重要工作,也是民族史学走向世界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南京举行的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集中讨论了20世纪中国农业和农村变迁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方面。交叉性、时代性、前瞻性,是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1968年11月底,中美双方议定于1969年2月20日恢复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认为这为其转变对华政策提供了机会,并积极拟定会谈目标、内容和策略。尼克松最终选择了"多听少动"的保守策略,显示了尼克松政府初期对华政策的矛盾性。此次会谈虽因"廖和叔叛逃事件"被取消,但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却为保留中美在华沙的联络渠道、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做了积极的补救工作,显示了美国扩大同中国接触和扩大会谈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7.
明清史籍关于明太祖早期发家史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存在至正十三年和至正十四年两大叙述系统。前者主要依据于《明太祖实录》,后者主要依据于《明太祖文集》。经过考辨,至正十四年叙述意见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张廷玉《明史》最终采纳的是至正十三年叙述意见,而舍弃了至正十四年叙述意见,从而造成了《明史.太祖纪》在至正十三年、十四年史事记载上存在不少失考之处,点校本亦未作出校勘案语。由此一例,亦可提醒研究者在从事元末明初历史研究时务必首先仔细辨别史料的真伪情况。 相似文献
18.
自晚清以来,首先由一些外国人开始关注、著录宜兴陶业。到20世纪前期,中国人对于窑口、产品、工艺等宜兴陶业情况的文献记录逐渐涌现,其中包括宜兴制陶环节中最具特色的泥片成型工艺。传统泥片成型工艺虽延续至今,但以如今的制作方法与之相比,诸多方面和细节已逐渐改变,甚至消失。宜兴窑业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以来新史料的大发现 ,对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五四前后是接受与认识新史料的重要时期 ,王国维等人积极利用新史料进行史学研究并大力介绍新史料 ,使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很快认识到了新史料的价值 ,这对于五四时期史学乃至 2 0世纪史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瞿林东教授勤于笔耕,著述丰富。他在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取得大量成果的基础上,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又表现出特殊的重视。近十多年来,不断发表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的长篇大作,在史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瞿教授选取有代表性的论文24篇,另选2篇作为附录,结集为《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以下简称《散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