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藏的和平解放是从昌都起步的。这个藏东小镇从解放到发展的历程几乎是整个西藏半个世纪历程的缩影。我作为参加昌都解放的女兵,亲眼目睹了西藏人民从黑暗步入光明的历程,那是以无数藏汉人民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为代价换来的。  相似文献   

2.
争取和平解放西藏和筹划实施昌都战役是《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前西藏和平解放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中央人民政府遏止了西藏“亲善使团”,并将“西藏代表团”定位为西藏“地方性的及民族性的代表团”,而争取其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西藏和平解放问题。历史没有给予避免昌都战役而实现昌都和平解放,进而推进西藏和平解放的客观条件。昌都战役“以打促和”,成为和平解放西藏的一个必经阶段。昌都战役从1950年10月6日开始,实际结束于10月21日。昌都战役后,达赖在和谈问题上有一个渐进而非急进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在西藏和平解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在西藏和平解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以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他结合西藏具体情况 ,主持制定了成为“十七条协议”基本依据和框架的十大政策 ,深刻体现了民族平等思想和民族区域自治思想 ;二是围绕坚定不移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 ,和贺龙等西南军区领导人一起 ,有理、有利、有节地指挥打好打开和平大门的昌都战役 ,并对入藏部队“加以特殊的政治训练” ,为“十七条协议”的贯彻和执行呕心沥血。这一切 ,是他民族思想的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4.
1951年1月1日,西藏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由政务院直接领导。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和川西邮电管理局,根据中央关于解决西藏人民和入藏人员使用邮电问题,了解拉萨、日喀则、那曲、阿里等地设立邮政方案的指示,经过认真的准备,川西邮电管理局抽调一批业务骨干,于1951年4月16日建立了昌都邮政局。这是人民邮电在西藏创办的第一个邮政机构。从此,人民邮电事业便在西藏这块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滋生发展。昌都邮政局建立后,立即开办邮政业务,以办理信函业务为主。1951年12月,川西邮电管理局又选派报务员到昌都,干1952年2月初…  相似文献   

5.
西藏和平解放是西藏地方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之一.西藏和平解放有效构筑了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屏障、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开辟了西藏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光辉道路.事实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藏》2010,(1):F0002-F0002
1910年2月,他出生于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一个有名望的家庭,1950年任西藏地方政府噶伦兼昌都总管。 1951年2月,他作为西藏地方首席全权代表,同中央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为西藏的和平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是昌都解放60周年。6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昌都进行了著名的昌都战役,揭开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序幕书写了昌都历史前进的新篇章。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昌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各项事业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昌都巍然屹立在西藏东部。在纪念昌都解放60周年之  相似文献   

8.
正红色昌都红色昌都那是蹉跎岁月激情燃烧的讲述那是三江儿女向往太阳的征途时移史定格,昌都战役的胜利,为西藏和平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红色昌都的名片积淀厚重而珍贵:1950年10月,随着解放中国大陆的最后一场战役、有着西藏"淮海战役"之称的昌都战役全面胜利,西藏迎来了和平解放的曙光,并因此铸就了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在昌都的丰碑。  相似文献   

9.
1950年10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分3路强渡金沙江,19日,解放西藏东部重镇昌都,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我军完成进军拉萨的准备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为争取实现全国人民、特别是藏族人民和平解放西藏的强烈愿望,在我军取得昌都战役胜利之后,因势利导,一面向外国政府表明西藏是中国领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西藏的特殊情况,作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并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十七条协议。协议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平解放西藏,实现民族团结,解放军进驻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在处理西藏内部问题和旧制度问题上采取宽大让步、耐心等待的灵活政策。十七条协议体现出中央处理西藏问题的高超艺术,闪耀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西藏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光辉思想。回顾60年前十七条协议签订及其实施的历史,以及西藏社会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巨变,留给我们诸多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考察中央和平解放西藏决策的实施,探讨了中央通过把握国际关系的发展大势、了解西藏地方社会政治的本质,以及藏民族的风俗文化特征来确定处理西藏事务基本原则的过程及内容,分析了治藏政策和措施的丰富内涵,以及治藏政策理论渊源和创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1949~1959年,美国《纽约时报》对西藏进行了多篇报道。在对华遏制的冷战语境下,其涉藏报道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从西藏和平解放到1959年西藏叛乱,《纽约时报》涉藏报道的基调是以负面消息为主,丑化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的形象,其中相关社论还对西藏事务进行舆论干涉,不但歪曲了中国的西藏政策和西藏的本来面目,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西方公众对西藏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试论1949-1951年中国的印度政策与西藏的和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前夕 ,美国积极侵略西藏 ,独立后的印度也企图延续它从英国继承的西藏政策和在藏权益 ,西藏地方分裂分子在美印等国的支持下蠢蠢欲动 ,西藏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决定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和平解决西藏问题 ,他们精辟地分析了有关国家在西藏问题上的矛盾冲突 ,利用印度维持其在藏利益的政策 ,找出了外交上的突破口 ,在坚决反对其干涉内政的同时争取与之早日建交并修正此前的对印政策 ,有效地制约了美国对西藏的干涉 ,使西藏和平解放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4.
卡若遗址是发现于西藏昌都县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于1978年经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和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发掘,两个单位联合撰写的发掘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建筑遗存和生产生活用具。发掘报告中统计完整、记录详细的房址柱洞资料引起了笔者关注,因此尝试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以房址柱洞为主的建筑遗存进行探讨。通过统计分析,柱洞资料反映出了卡若文化在约1000年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壮大,然后又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从技术分析的角度印证了卡若聚落居民在史前生活中经历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关于西藏民主改革的认识与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民主改革是西藏在和平解放的基础上由封建农奴制到人民民主的历史性变革和发展,是西藏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里程碑。这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西藏和平解放后不同阶段的实际,正确认识和处理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必然性与社会基础、时机与条件、策略与步骤以及性质与前途等问题,并依此相应地作出和平协商、"六年不改"、赎买和"稳定发展"等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开展和实现的。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西藏由和平解放、筹备成立自治区至民主改革,跨越几个世纪而成为人民民主的西藏。  相似文献   

16.
人民公社供给制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深刻剖析了 1 958年大办农村人民公社时期 ,人民公社实施供给制分配原则的弊端、原因及经验教训 ,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平均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原则区别。历史证明 ,随心所欲地改变生产关系 ,制定超前的分配原则 ,一定遭到历史的惩罚。  相似文献   

17.
《Political Theology》2013,14(2):261-263
Abstract

To engage the question of democratic futures, this essay considers Christian liberation theologies. It pursues an interpretative, constructive, and political agenda. Interpretatively, it identifies parallels between the methods and claims of liberation theologians and two classical theologians: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and Karl Barth. Constructively, it suggests ways in which liberationist thought might improve theology in its Schleiermacherian and Barthian modes. Politically, it proposes that liberation theology— a mode of reflection both continuous with and constructively critical of classical theological outlooks— be viewed as a vanguard discourse that could dynamize the project of radical democr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