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达才 《百年潮》2010,(1):23-28
1961年,我在太原化工厂(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一)任生产技术科科长,被化学工业部选派,远赴古巴,执行援外项目的前期考察任务。我在驻古巴数月的工作中感受良多,虽系多年前的往事,但从一个角度反映出那个年代中国对援外工作认真负责、克己为人的态度,也折射出当时我们对外部世界了解的不足,有不少值得追忆和品味之处。  相似文献   

2.
1960年在华苏联专家撤走后,根据中央指示,黑龙江省积极完成了各项善后工作,为1949年以来的苏联专家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与此同时,各原聘用工厂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生产和技术更新均取得重大突破,并未因苏联撤走专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生产下降。另外,为了避免摩擦和事态扩大,中方在再次聘请苏联专家和边境问题上表现出了极大的谨慎和严格自律。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军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性院校。早在1952年6月23日,毛泽东在会见陈赓时就曾说过: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在援助我们部分技术装备时,就提出要创办一所培养技术军官的大学,我们接受了这个建议,国防现代化需要大批技术军官,苏联也要派专家来帮助我们创办学院。(1)本文就当时来华援建哈军工的苏联专家的结构组成,对哈军工的创办产生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罗舜初 《百年潮》2006,(1):22-29
谋求海军新技术 1956年的一天,一机部部长黄敬同志对我说,苏联造船部主动向他提出,建议中国建立研究和制造舰上发射火箭、导弹的射击指挥仪器.后来,我们派到苏联谈判订货的胡育才同志回来报告,苏联对外工程司的司长表示,苏联已经开始全面进行新装备的研究和试制,对中国是没有任何保留的.在接触中,苏方人员私下向他提出,我们订的都是旧东西,有些他们已经停止生产了,应该订新的.  相似文献   

5.
1952年9月15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胶、割胶、制胶及售与苏联橡胶的协定》。该协定在扩大中国橡胶生产、派遣苏联专家到中国担任顾问、贷款和还款、售与苏联橡胶、移民云南等方面对20世纪50年代云南农垦系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评苏联著作中有关苏联援华抗日军火物资的统计李嘉谷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前期,唯有苏联不仅给中国抗战以道义上的同情与支持,而且给予了大量飞机、大炮等军火物资的援助,同时派遣军事顾问、军事技术专家及空军志愿队来华直接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苏联及时的巨大的援助,帮...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苏两国两党之间在意识形态、政治路线和外交方针方面出现了分歧,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单方面发布照会,宣布撤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7月31日,中国政府向苏联递交了复照。为了让苏联军事专家了解回国的真实原因,8月4日,中国正式对苏联军事专家宣读了两国的照会。之后,苏联军事专家的撤回工作正式开始,至8月底全部在华苏联军事专家都返回了苏联。苏联在中国完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单方面撤回全部在华军事专家,对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常规武器装备的生产与发展冲击甚微,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战略尖端武器的研制,但未能影响中国军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全局工作。  相似文献   

8.
胡晓菁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1):58-66,126,127
1956~1960年,在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领导下,中国开展了第一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这次考察以查明新疆自然条件与资源情况,提出新疆生产力发展与布局方案为目的。这项考察不仅是《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且也是中苏科学技术合作的项目。从1957年开始,苏联陆续派遣专家组参与了考察工作。苏联专家在新疆考察中承担了重要任务,也做了大量工作,不仅指导了考察工作的顺利进行,还举办了一系列学术讲座,帮助中国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并将他们的野外考察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中国同行。在考察中,苏联专家们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与中国同志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总之,虽然因中苏关系的破裂,使苏联专家未能参加最后的总结工作,但苏联专家仍为考察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杨飞 《文史博览》2010,(1):12-13
<正>从1948年开始,中国的革命形势已日渐明朗,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指日可待。为了选拔一批能力突出、政治可靠的年轻干部到苏联留学,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培养中国自己的技术专家。1948年春节后,中共中央决定由东北局负责选拔派遣人员。  相似文献   

10.
<正>1949年12月至1950年3月,毛泽东主席访问了苏联。访问期间,斯大林多次与毛泽东进行了会晤,交谈中,斯大林建议中国出版《毛泽东选集》,并答应派几位理论、翻译方面的专家协助中国一起完成这项工作,当时苏联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外交家、斯大林的首席中文翻译费德林便是其中  相似文献   

11.
<正>太原化肥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对我国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简称“156项”)中重要的工业项目之一,是太原乃至山西最早建立的现代化化肥生产基地。在筹备与建设中,太原化肥厂不仅面临着资金、人力、材料等短缺的问题,还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但即使困难重重,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建设人员仍发挥出极大的热情,以不畏困难的精神,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使该厂建成投产。太原化肥厂在建设、生产中所涌现的事迹,  相似文献   

12.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苏联的技术援华推动了现代技术向中国的大规模转 移。50年代初,为更好地协调、管理中苏在科技合作中的各项事宜,成立了中苏科技合作委员会, 推动了双方在研究机构、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技术科学的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培养提高了我国科 研院所、设计机构和企业的技术能力。1956年,在苏联专家的建议和帮助下,我国制订了十二年 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基本政策,此举对我国科技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60年代初,随着两国关系的破裂,中苏科技合作中断,因而打乱了我国科技远景规 划的正常实施,造成了中方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和损失。  相似文献   

13.
我于1927年生于山西省文水县,自幼人家塾熟读古典文学,后在山西工业学校学习机械电气专科。1948年初,我考入太原钢铁厂当练习员,半年后西北实业公司精简,我们十个练习员都被裁为工人。我成了一号高炉的炉前工。  相似文献   

14.
(一) 1950年1月.我跟张闻天从东北调到外交部“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为什么要成立这个代表团呢?原来是苏联为了支持咱们取代国民党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就向当时正在访问苏联的毛主席提出,建议中国赶快成立一个代表团,说苏联也要采取抵制行动,不开除国民党,苏联就不再出席安理会会议。毛主席当场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当即和周总理商定,马上对外宣布派张闻天为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首席代表。  相似文献   

15.
李敦白 《百年潮》2014,(11):77-79
正说起外国专家,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最多的是苏联专家,他们对新中国的建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苏联专家总人数有几万人,当时北京比较大的单位都有苏联专家,在全国各地分布也较广,重要建设项目中都有他们的身影。苏联专家的角色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更是全面的指导者,是"顾问"。他们自成体系,跟别国的专家不相往来。苏联专家无疑享有崇高权威,受到最高礼遇,但另一方面,他们并不能像在东欧那样深  相似文献   

16.
沈志华 《百年潮》2003,(2):15-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新中国行政权力所及范围内,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了所有外国列强在中国大陆的租界地,惟有一块地方仍旧被苏联占用,成为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这就是辽东半岛的旅顺口.直到1955年,旅大地区才完全回到祖国的怀抱.苏联为何能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租用旅顺口,这个海军基地又是如何归还中国的?对于这段历史,凡研究国史的论著多有提及,但均语焉不详.笔者在俄国解密档案及苏方当事人回忆录中发现了一些材料,最近又因考察50年代在华苏联专家问题到大连市查阅档案文献并进行采访,了解到许多情况,从而对这个历史过程有了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之初,规划建设"新北京"、打造社会主义城市空间是中央与北京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所聘请的中国建筑与规划专家一开始即与苏联专家在规划思路上产生了分歧。由于新政权缺乏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经验,除启用原有的技术人员之外,邀请苏联专家进行指导、学习苏联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经验成为当时的现实性选择。从1953年的规划草案到1958年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莫斯科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和苏联专家的建议是其重要的借鉴与参照。尽管北京城市规划方案的最终出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苏联因素是影响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突出因素,其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瑞 《沧桑》2012,(5):104-106
太原第一热电厂是苏联援助新中国的"156项工程"之一,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华北地区兴建的第一座大型热电站。建国初,太原市发展电力工业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对电厂选址、兴建、二期工程扩建等方面的介绍,重现当时太原第一热电厂的早期发展历史,进而分析苏联在电厂筹建、初步设计、技术设备输出、电厂扩建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太原第一热电厂的建成对太原工业发展和中苏关系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为加强国防力量,主动向苏联寻求援助,苏方给予积极回应,双方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按照协定要求,苏方向中国提供有关技术、实物并派出人员,在基地建设、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起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人力基础。随着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变化,苏方对中国的国防援助出现微妙变化。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定,终止合同,撤回专家,给刚刚起步的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带来重创。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在20世纪30年代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苏联不可能公开支援遭受侵略的国家。一般认为是一些志愿者在国外参加作战。实际上也是这样。自愿原则是派遣我国专家去作战地区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遵守保密制度,苏联对国外的援助都用代号。例如,苏联对西班牙的援助在文件中被称为“‘X’战役”,对中国的援助被称为“‘Z’战役”或“‘Y’战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