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水神庙位于山西省洪洞县东北17公里处的霍泉北侧,建于唐朝初年,金、元时两度重建,现存的明应王殿为元代遗构,供奉水神明应王,故俗称"水神庙"。明应王殿内四壁绘满壁画,面积达200多平方米。此壁画位于殿内北壁明应王神龛西侧,画面富有浓厚的宫廷气息,图中共有七人,正在陈设各种奇花异宝。正面有仕女二人,一人抱古琴,一人举荷花。前面一人抱着插有如意珍宝的花瓶欲向桌上移动,桌案上  相似文献   

2.
禅古寺壁画     
禅古寺位于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南西航村所在的禅古山腰,始建于公元12世纪都松钦巴初创噶玛噶举派时期。“禅古”意为“花石头”.得名于寺院附近的一块花色磐石。该寺分上下二寺,相距70米.初有下寺.后有上寺。寺院的墙面上绘有大量壁画.多数为宗教题材,在庙堂内东西墙壁上还有两组大型壁画,画面内容主要是文成公主进藏时受到隆重欢迎的情景。  相似文献   

3.
早在原始公社时代,人类就利用壁画刻划出他们从集体生活和劳动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如在西班牙阿尔泰米拉洞窟中发现绘于公元一万年以前的"牛"的壁画,在瑞典岩石上发现一幅人使用牛拉犁的壁画(见伊林:人怎样变成巨人),这些足以说明壁画艺术是从实际生活的要求中发展起来的,它一开始就与集体的劳动相结合。但是这种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壁画艺术,经过封建社会,在漫长的年代中一直被利用为宗教和封建  相似文献   

4.
古埃及墓穴中的壁画或直接使用蛋彩画技术在石头表面进行绘制,或后来希腊罗马时期在石膏或石灰制成的石膏层上进行绘制。在已知的研究中,链霉菌可导致壁画出现不同的恶化症状,且由链霉菌在古代壁画和其他艺术品上生长引起的颜色变化的光谱范围很广,同时颜料的化学组成也决定了壁画颜色的改变。但这些研究只是描述了链霉菌会导致古画的变质,而从未详细研究过链霉菌在古埃及墓穴壁画色彩变化中的作用。这里重点研究了在某些古埃及墓穴中壁画上所含的链霉菌菌株的分离和鉴定,展示了孤立的链霉菌菌株如何引起这些壁画中的颜色变化和其他恶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的墓葬中多绘有壁画,这些壁画不但反映了我国丧葬文化的内涵,也标志着该时期绘画艺术的转变和发展,透过这些墓室壁画即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也可以分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甘肃地区所出土的几座魏晋时期墓葬中的壁画深刻、生动地反映了该地区的社会全貌,也折射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生产、生活等诸多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宋元时期,中国南北方比较盛行墓葬壁画习俗,福建三明和南平两地域也不例外。福建宋元壁画较多见白画(即白描)或略施简单色彩的特色,这与中原地区墓室壁画用色复杂有很大不同。壁画墓中普遍出现四神、十二辰人物、守卫的鸡犬神煞、三星等神话传说表现形式,是福建宋元壁画独有的文化传统。此外,福建地区的墓室壁画资料,在中国宋元美术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我眼中的敦煌壁画●宋武征人们都渴望梦想成真。多年来,我的“敦煌梦”常常萦回在心头。对敦煌壁画,我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爱好和眷恋。每当打开敦煌画卷之时,我的心灵就受到强烈的震动。那一幅幅缄默不语的壁画,以它们鲜明的表现形式和特有的色彩语言使我陶醉,兴奋,赞...  相似文献   

8.
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和文献中有大量当时所用农具的形象资料和文字记载,对于研究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具有极高的价值。但是这些资料不仅分布星散,而且繁杂无序,很难被有效地加以利用。有鉴于此,本文在广泛收集此类资料的同时,依据传统农业生产步骤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必要的考证。  相似文献   

9.
桑鸢寺是西藏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始建于公元八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时期。建成后,藏王动员了七个贵族子弟到该寺当喇嘛,从这时起,西藏才真正有了藏族僧人。后来,桑鸢寺逐步形成一座巨大的古代建筑群,收藏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包括金册、诏书、珍贵的唐嘎(西藏锦缎轴画),珠宝、雕塑、壁画等。所以,桑鸢寺在西藏佛教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继南京发现太平天国壁画后,在宜兴太平天国辅王府又发现珍贵的壁画遗迹(图一)。经南京博物院、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北京故宫博物院多次考察鉴定,在壁画中发现有人物,这是在以往太平天国壁画中很少见到的,对于研究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绘画艺术和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绘画的遗迹有彩绘和壁画两种。在辅王府大门背后的四扇屏门上,绘"鲤鱼跳龙门"(图二)。屏门每扇长248、宽74厘米,  相似文献   

11.
曲杰 《中国西藏》2007,(6):28-33
西藏有近2000座佛寺,每座寺院均绘制有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不仅是藏传佛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西藏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程旭 《文博》2011,(3):73-79
唐代在墓室中绘制壁画,不但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反映着当代人们的宗教取向。唐代佛教昌盛,华夏民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也深受影响,在表现形式上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随葬明器大量减少,代之以墓室壁画和隐藏其中的佛教因素为主,并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3.
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古代壁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唐代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繁荣时期。在《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寺塔记》等书所载206名唐代画家中,就有110人参加过壁画创作活动,他  相似文献   

14.
李旭 《文史春秋》2022,(9):61-63
<正>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江阴市东面,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园林建筑——赞园。赞园里的景观质朴典雅,令人赏心悦目。整座建筑的设计以江南民居风格为主,同时又融入佛教文化元素,是一座为纪念爱国高僧巨赞法师而建造的园林。园内巨赞法师纪念馆的介绍中有一节“应聘北流”,专门介绍巨赞法师于20世纪40年代在北流活动的情况,说明这位著名的佛学家与北流有着一段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15.
唐壁画琐谈     
一我国壁画的发展,从萌芽时代的周、秦到唐代,达到了昌盛时期。直到北宋,也还有相当规模。而在唐代,壁画在当时绘画中占着重要地位。研究宋以前的绘画,首先应当研究壁画,因为那时候的画,多数是作为建筑物的附属装饰;其次才是屏风、(?)画。唐代重要画家,都是绘制壁画的高手。从文献中看到,宫殿、庙宇、公(厂解)、斋堂的墙壁,有很多辉煌绚烂的制作,使千载而下的  相似文献   

16.
葛承雍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8):37-48+138-139
本文利用新出土墓葬壁画上的胡人图像,探讨中古时期下层胡人的生活状态,并藉以了解胡汉融合后的生活空间。这些壁画所表现的胡人,有现实的映照,也可能有虚构的成分,但其图像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为美术考古带来了新的思考。胡人形象在中古壁画中的集中涌现,说明墓葬壁画不仅仅是追祭纪念的媒介,也是审视中国中古时期胡汉融合、构筑国家形态的图像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吐蕃王朝崩溃以后,西藏经历了将近400年的分裂割据时期。在公元十二世纪左右,被迫不断西迁的吐蕃王室,从上部阿里返回了以埃尊赞布为首的一支嫡系,在今曲松县一带建立起一个史称“雅隆觉卧王朝”的小王朝。在今天的色物乡一带,埃尊赞布的儿子拉·赤列朗杰,建造了一座名为“加里寺”的寺庙,并且在此修建宫殿行使地方统治权。  相似文献   

18.
马马崖壁画     
“马马崖壁画”在贵州北盘江北侧江岸上,位于关岭县普利公社下瓜(古称下卦)生产队临江的大田坝旁。当地人称它为“马马崖”,是因为这石崖上有赭色壁画,而壁画是以马为主,故此得名。这赭色壁画共三幅。一幅在下瓜大田坝的东北侧。石崖不甚高大,紧临田坝,而田坝的东侧边沿,其下数十丈即为滚滚奔腾的北盘江。画幅在石崖上宽约三公尺,高二公尺,离地面约二公尺五。石崖前刚好有一磴石头,显然,画者是站在石磴上作画的,由于石磴挡住了  相似文献   

19.
赵宠亮 《四川文物》2023,(3):47-61+93
川渝地区汉墓中常见一种抱囊形象的陶石俑,类似形象也频见于广大区域的汉代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的画面中。对此学界认识不一,有“抱囊俑”“持袋俑”“执袋俑”“抱琴俑”等多种命名,或认为所抱执的物品为箾、琴、棒(金吾)、弓鞬等。通过考察可知,这种抱囊形象多见于燕居图、宴饮图、拜谒图和出行图等场景中。抱囊者有男有女,其身份为近侍或亲近属吏。抱执者所服务的对象亦有男有女(也见主人抱持或置于主人旁者)。据出现场景、形制判断,这种物品可排除箾、琴、棒(金吾)、弓鞬的可能性。推测它应为当时极为常见、习用、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女使用的一种物品,其名称和用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2007年5月,为配合"中意合作文物保护修复培训项目"的实施,国家文物局特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调来了邯郸湾漳北朝墓的四块壁画,在中意双方壁画保护修复专家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修复理论和方法、材料对这四块壁画进行了保护和再修复。文章介绍了此次壁画保护修复的前期调查、壁画保存状况和病变成因、科学检测和详细的修复过程、方法以及出现问题的解决,并探讨了此次壁画修复中现代修复理论的应用问题。此次修复是现代修复理念在传统文物修复中应用的典型范例和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