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永明 《丝绸之路》2014,(18):22-27
本文从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盆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了这些器物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认为多人舞蹈盆出现在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型期的农业经济圈西北部边缘。多人舞蹈纹饰源于狩猎经济模式下的岩画题材,多人舞蹈纹盆的出现是刚刚走上农业经济道路的狩猎采集人群将岩画题材转移到彩陶工艺中的一种表现。欧亚之间草原地带的狩猎采集人群以岩画为媒介,将来自于西亚地区的农业部落多人舞蹈纹饰传播到了甘青地区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盆上。  相似文献   

2.
马家窑文化包含丰富的不同工艺、纹饰人物形象,本研究在人物形象分类的基础上,首先对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进行了考古学分期、以及人物形象区域分布研究,其后选取东部、中亚地区同时期的人物形象作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可分为两期,一期以动物拟人纹与人物形体纹为主,其中,鲵人纹与舞蹈纹是此期特色,器口人面塑中出现了哭泣、惊讶的面部表情。二期出现蛙人纹,大量其他彩绘人物形体消失,继承一期以器口作人面的技法,对面部的五官塑造更加细致,表情更加多样,出现了精致又寓意非凡的裸体人像彩陶壶。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可分为三区,从东往西传播与发展;与东部、中亚同时期人物形象对比,马家窑文化人形象种类和技法更具本地源流,且与其他地区异中有同。本研究为研究马家窑文化的来龙去脉、以及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提供参考和依据,对后续分析文化人物形象内涵等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幅珍贵的舞蹈画面——青海同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李露露图1在《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中,展出一件青海省同德出土的舞蹈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众所周知,1973年曾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墓地出土一件舞蹈盆,俗称大通舞蹈纹彩陶盆,在陶盆内壁上有三组...  相似文献   

4.
文物大观     
舞蹈纹彩陶盆方协邦李芬兰26厘米,底径52厘米,在橙红色泥胎上用黑彩描绘出精美的图案。上腹彩绘三线钮结纹、较窄的口沿绘有成组短斜线纹和弧线三角纹,笔调匀称自然;外腹绘有稍宽的三道弦纹,简明流畅。最让人赞叹的是内壁上部绘有11人和13人的两组舞蹈人像...  相似文献   

5.
1979年初.陕西省马栏农场在旬邑县转角平整土地时,发现两座毗连的石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择要简述如下。兽纹铜鼎 1件。盖上有三兽纽,盖中心饰柿蒂纹,周围纹饰形状似梅花;腹部饰三道双头兽纹。通高14、口径13.8厘米。一耳侧錾刻"(竹匀)止"二字(图一一三、八)。素面铜鼎 1件。底心周围微突起一圈。  相似文献   

6.
若追溯电子游戏这一数字文化遗产的脉络,应从它的前身——传统游戏说起。无论是马家窑文化多人舞蹈纹彩陶盆中的远古舞步,还是美洲密林中关乎生死祭祀的玛雅球赛,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的娱乐行为,其背后亦有复杂的社会文化意义。故文化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比文化更为悠久”,“游戏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锦山 《文博》2005,(1):56-61
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两件泥质彩陶盆, 其中一件彩绘两组舞蹈人像,分别为11人和13 人,两组人物之间以加点弧线间隔(图一)。另一件陶盆内擘彩绘四组二人抬圆球物图像,每组图像间隔以成组竖线与横线(图二)。宗日遗址出上的舞蹈纹彩陶盆,与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纹彩陶盆颇为相似。“二人抬物”纹彩陶盆则是首次发现,盆内装饰的四组神秘图案具有何种蕴意,球形体又像征何物?笔者不揣简陋,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8.
封面简介     
高44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品形状似瓶,功用为薰香。平唇,长颈略内弧,鼓腹,平底,上腹装饰四道微凸起弧纹带,弦纹带上戳印S纹,四道弦纹带以三角形镂孔带相间,全器施以青釉,  相似文献   

9.
舞蹈图案彩陶盆辨析戴春阳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绘有舞蹈图案的彩陶盆①,以其精美绝伦的艺术构图及所蕴含的深遽的文化内涵,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马家窑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也为美术史、舞蹈史的研究添写了不可多得的一...  相似文献   

10.
李凯  王建玲 《文博》2007,(5):34-37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西安市三道巷在基建过程中发现一汉墓,出土一件罕见的椭圆形双耳玉杯(图1.1),杯长10.1、宽8.6、高3.4cm;浅腹、腹外饰浅浮雕云气纹;两短侧以高浮雕技法饰有牛首,牛  相似文献   

11.
临夏发现彩陶人头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我所征集到一件彩陶人头像。这件人头像为圆雕,原系某种彩陶器的顶部。泥质橙黄陶。残高7.5、宽6.5厘米。人头脸部平面呈菱形,鼻系堆塑而成,刻出两个鼻孔,眼和嘴浅刻而成,脸两侧有捏塑成的扁平状耳,耳上有穿孔,是垂系饰物的。用深褐色彩绘出眉、眼眶、唇,面颊还画有两道竖线纹,鼻下画两道短竖线表示鼻准。额顶  相似文献   

12.
石柱  冷健 《文物》1981,(11)
西藏自治区文管会藏有一件青花藏文高足碗。碗通高11、口径16.5、足高5、足径4.9厘米。敞口,腹微内收,足细高,足底缘外侈(图一)。器壁内、外均饰青花釉彩。内壁自上而下饰有三层花纹:口沿下饰两道弦纹;腹部有一圈藏文;底部饰两道弦纹,其正中有一组梵文图样(图二)。外壁自上而  相似文献   

13.
凉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多民族的聚居地。早在新石器时代,武威境内就有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马家窑文化居民已经养羊。而羌的本义就是牧羊人。所以,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当是戎。羌族系的祖先”。  相似文献   

14.
<正>在淮北柳孜隋唐运河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唐代长沙窑褐斑模印人物纹执壶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本文结合此件文物谈谈笔者对长沙窑瓷器的异域特色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一、唐代长沙窑瓷的异域特色(一)唐代长沙窑褐斑模印人物纹执壶鉴赏这件唐代长沙窑褐斑模印人物纹执壶,喇叭口,束直颈,肩部对称粘装双系,鼓腹,大平底。内施釉至口沿,外施青釉至下腹部。口沿、两系和短流下饰褐斑,两系下褐斑上饰模印胡人吹箫人物纹(见图1)和胡人舞蹈纹(见图2),流下褐斑  相似文献   

15.
王嘉雯 《收藏家》2022,(5):51-56
<正>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以绚烂多姿的彩陶最具代表,其纹饰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几何纹饰和动物纹饰两大类。其中,动物纹饰颇受欢迎,不仅因为图案形象取材于现实,贴近人们的生活,更是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宗教信仰、精神追求和文化观念。特别是彩陶纹饰中的蛙纹,造型多样,文化蕴意深厚。一、蛙纹的产生蛙纹是彩陶上一种常见的纹饰,早期的蛙纹饰较为写实,像儿童的简笔画,比较稚拙,它的形象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蛙。蛙是一种两栖动物,常出现在有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一、马家窑类型墓葬 1966年9月,在兰州市元代王保保城城址内发现了一座马家窑类型墓葬。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得知后,派人进行了清理。王保保城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是一个面临黄河,背靠高山,两面沟壑的台地,墓葬就在这块台地上(图一)。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室底部略呈圆形,为单身仰卧  相似文献   

17.
半坡仰韶人面鱼纹含义新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在中国黄河中上游地区,发现和发掘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以其丰富而绚丽的彩陶闻名遐迩.在它们当中,尤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上的鱼纹、网纹、鹿纹、蛙纹和蟾蜍纹等,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因而,它们既赋于古人和今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中,蛙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装饰纹样。它最早见于临潼姜寨遗址的半坡期,经过庙底沟,尤其是到了马家窑、半山、马厂期时,以蛙纹为母体的彩陶装饰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写实到写意,由繁缛到简化,既富于变化情趣,又可自成序列,成为该期的主要纹饰之一。  相似文献   

19.
关于马厂类型四大圆圈纹与蛙纹的几点看法李智信在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图案中,尤其是在器形较大的壶、瓮类彩陶的主体图案中,圆圈纹和所谓"蛙纹"占有绝对优势。《青海柳湾》报告作者对柳湾墓群中的845座马厂类型墓葬中所出的7500余件彩陶的纹样进行了排比、...  相似文献   

20.
《文物》2020,(1)
正夏商周三代青铜器是郑州博物馆主要馆藏门类之一,郑州博物馆新近修复和整理出了几件夏商青铜器,这些铜器此前未见著录或报道不详,现简要介绍如下。1.网格纹斝1979年春郑州荥阳西史村农民在村南平整土地时发现。斝为圆体,敞口,高颈内收,圆鼓腹,圜底,下承三圆锥状袋足。口沿处略厚,沿上立有两个三棱形短柱。器身一侧有弧形鋬,鋬对侧腰部饰两道凸弦纹,其间夹以网格纹,呈带状分布半周。器身有多处补铆痕迹。口径14.6、高25.8厘米,重1千克(图一~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