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打造建设"幸福河"为目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平安之河、健康之河、宜居之河、文化之河、和谐之河和富民之河"六个准则构建了"幸福河"综合评价标准体系,得出适合浙江省"幸福河"的评价方法,为促进全省各县市河道管理综合评价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文儒"一词自孔门四科"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推演而来,为能读诗、言礼、出使专对之理想儒者形象,惟孔子述而不作,文儒之文意指典章之学.东汉王充首以"文儒"连用,一改孔门"述而不作"之训,反对世儒步武圣贤之说、多无新作而又轻鄙著述的保守心态,强调儒者当文笔与经义两长,既别于固守章句之老儒,复自异于长于案牍之文吏①.  相似文献   

3.
正商周时期的祭祀、分封、宗法、礼仪等皆依制度而行。起初人们将制度称为"制"或"度"。"制"之本义为裁断;(1)"度"之本义为度量,引申为度量之标准。(1)将两者合而用之,"制度"即表示裁断之标准,包括法令礼俗等多重内容。大而言之,国家机器、统治权力的运作皆在制度的框架内运行;小而言之,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人际关系及个人言行,也要受制度约束。制度之出现甚古远,但"制"、"度"、"制度"等概念的抽绎和形成则经历了较长时段的发展。后人言"黄帝始作制度",(2)或言禹、汤、文武的小康时代才"设制度",(3)正可以说明"制度"观念的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4.
《周易参同契》被古代人称之为"万古丹经王",是为"养性炼丹",内外兼修服务,实现人性之精神与肉体之永恒不朽,使"小我"之宇宙与"大我"之宇宙会通为一,实现通天地,会鬼神之理想人格。真正做到天、地、人、神之合一,彰显"道"之大义。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本文拟儒道政治哲学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解读,挖掘其合理部分。为构建有秩序的社会和人生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5.
被称作"乾嘉三大考史著作"之一的赵翼《廿二史札记》,是仿《日知录》而作的读史"札记"。钱大昕赞其"记诵之博,义例之精,论议之和平,识见之宏远,洵儒者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也"。纵观《廿二史札记》的历史考证特点,具体表现为:统览钩稽、参互校勘的"博"之"记诵";以类相从、线索串连、主题引领的义例选择;客观公正、不存成见的历史评说;疏经重史、以古鉴今的宏远识见。多重的人生经历和无门户之见的学术包容,成就了《廿二史札记》"可坐而言"、"起而行"的"有体有用"。  相似文献   

6.
《墨子·尚贤下》等文献记载商代武丁贤相傅说早期曾居住在北海之洲、圜土之上,学术界对"北海之州"、"圜土"的解释说法不一。清华简《说命》上中下三篇提供了新资料,有助于厘清傅岩、北海之州与圜土的关系:北海之州位于北方的荒晦之域,傅岩是傅说及其部族为失仲服劳役之地,亦为北海之州的一具体地名。而"圜土"并非监狱之名,而是北海之州的一个都邑之名,与古圜水有关,在今无定河流域一带。傅说打败赤狄之后,便以此地作为自己的都邑"说邑"。  相似文献   

7.
黄山,集"泰山之雄伟、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峨眉之秀丽、华山之险峻"于一体;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二游黄山,叹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在黄山的面前,时空变得狭小,沧桑变得平淡,它是大自然的骄子,独领天下奇山的风骚——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托于上古时期的巫术文化,对《大学》的上古背景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在仔细辨识"德"、"学"等字义的前提下,从三大纲领、八大条目和义利之辨三个方面,依据"明明德"的天道启示,详细阐述了儒家经典的人格修养"忠恕之道,一以贯之"的深刻内容.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敬畏之心、反省之心、创新之心等等各个方面讲述了人格修养的途径与内容.  相似文献   

9.
概述是志书的"眼睛",本质上是一种评述体的带有个人写作风格的"文本"。概述要有与地情本身气韵相符的"地情之气"。概述要总括地情,需要找到一方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之线"地情之线"。还要找到"地情之点",通过"节点"才能写好"地情之线"。概述中的"评"一是在叙述"地情之线"中表达,用以彰显因果;二是在最后表达,用以总结得失,说明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0.
楚熊绎所居的夷屯是楚国正式建国立都之地,位于鄀国之西的丹水之阳,故曰丹阳。其所被封与的"楚蛮"之地,应包括鄀之西部丹江至汉水两岸地区,此区域正是包括楚蛮在内的"群蛮"所居之地。周昭王"涉汉伐楚"的路线,应是从成周出发,经南阳盆地而抵达汉东的曾、鄂之地,亲率驻守在曾、鄂的王师,由"汉东"向"汉西"进发"涉汉伐楚"。  相似文献   

11.
"之字纹"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陶器上普遍施行的一种纹饰.本文考察了东北地区之字纹陶器的分布及相关的考古文化,探讨了"之字纹"流行的年代早晚、带之字纹的斜口陶器等问题,认为"之字纹"、"细石器"和平底陶器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三大文化特征.带之字纹陶器的考古资料证明,在距今5000年前或更早的时候,黑龙江地区、松嫩平原上的先民就与辽河流域乃至中原发生了交往与联系.  相似文献   

12.
常强 《文史天地》2011,(2):68-71
帝王之家,似只有争夺权力之心,无亲情可言。皇太子即皇储,为古代专制帝王法定接班人,通常被视作"副君"、"国本"、"天下之根本"或"天下之公器"。严格来讲,古代中国的"权"与"贵",有交集却并非完全重合。单以权  相似文献   

13.
"棘津"之地名常见于典籍,但多有争论,莫衷一是。《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棘津之地的《集解》《正义》注释虽名同而实异。徐广之"广川之棘津"与张守节之"异称石济津、南津的棘津"并非一处,大有郢书燕说之误。而关于棘津之地的位置考证以及与其他地理位置的关系,也牵涉对《左传》等典籍文献的理解。加之最近考证该地之新说渐出,然尚需探讨。将甲骨卜辞记载与传世文本记载相结合,尚有可考证的空间。所以,棘津渡口异称"石济津""南津"与"棘津城"并非一地,而"棘津"也并非"孟津"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有明一代,云南西南地区一直存在"内"、"外"之别。从明初的"版图之外"、"三江之外宜土不宜流,三江之内宜流不宜土",到明中期的"远近之夷",再到明末的"内外之夷","内"、"外"观念在发展,视角也在不断变化。在经历了"麓川之役"和明缅战争之后,地方士人对"内"、"外"土司的划分也发生了变化。从明初到明末,随着边地秩序的确立及重塑,"内"、"外"的涵义不断变化,呈现出动态和多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陈斯鹏 《江汉考古》2008,(2):122-128
上博简《周易》30号对应今本"说"之字由"又"、"兑"二部件构成,因二者发生合笔而难识,字实为"敚"之异体。《曹沫之阵》16号简原释"繲"之字应分析为从"纟"、"■",读"属",训为"连属",与"纪"为近义连文。《君子为礼》6号简原释"正"之字应释作"■"。读为"俛"。《弟子问》简5原释"连"之字应释"■",读为"略",义为要约:"■"由"■"之省体"■"变形声化而成。  相似文献   

16.
<正>1989年8月1日上午,第二届天鹅艺术节暨第十七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在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工人体育馆隆重开幕(本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与黑龙江省第二届天鹅艺术节合并举行,并作为第二届中国艺术节的分会场,命名为"天鹅之声")。这届"天鹅之声"艺术节暨第十七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集音乐、舞蹈、戏曲、话剧、歌剧、舞剧、杂技、曲艺于一体,荟萃了黑龙江省内近年来的文艺精英和新作于一堂,全面展示文艺工作的成就。本届艺术节暨音乐会隆重而热烈,共演出22台63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分析,穆王时期伯■组器铭文的"束"当与匍盉铭之"柬"系同地,位于汝水上游一带。而伯■戍守之"古"似即春秋楚国之固城,地近淮水上游的息国。  相似文献   

18.
重要概念词义之嬗变蕴藏着极其复杂的历史动因。清人使用中国管辖之"外洋"一词,通常与外国战船侵入、海匪活动猖獗、海难救助和水师巡洋活动等相关。通过考察晚清与之相关的事件和活动,可以发现,中国管辖之"外洋"在《清实录》中使用频率的减少,与晚清水师职能之蜕变存在某些关联。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中国管辖之"外洋"词义之嬗变,又与西方领海观念的输入和传播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易纬》对《周易》经传的诸多问题,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认识。其精华的观点主要有"易之三义说"、"以气为本的应位说"、"卦变合阴阳之道"、"大衍数五十之构成"、"六十四卦序之根由"以及对"易数"的阐述等,对当今的易学研究仍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蒙古问题既为中俄复交久拖不决之主要原因,亦因中俄交涉而由舆论之边缘进至中心视野。知识界由友俄到出现联俄与仇俄之争,苏俄对蒙古问题的介入乃是导致这一变化最敏感、最直观之因素。各方对"民族自决"及其基本范畴之不同阐释与论争,将蒙古问题高度意识形态化。随主权话语渐次压倒革命话语,告别"自决"之趋势因以出现。"民族自决"本为被压民族、国家之理想诉求,其流播世界辄成不同势力之政治利器。蒙古问题乃20世纪一二十年代国内首要之民族问题,外来"民族自决"在此遭遇特殊困境,促使其由外交及政治争端,延伸至思想学术领域,并对中国民族学之建构发生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