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友桃,女,土家族,1916年7月7日出生于湖南慈利武家湾(现为沅陵)。因祖籍系广西桂林,其歌技又与刘三姐相似,故人称她是湘西的刘三姐,或湘西歌王。 (一)逃婚 友桃12岁被送到比她小11岁的金渊章家作童养媳,受打挨骂已成家常使饭。有次她向伙伴梅世玉哭诉,梅听  相似文献   

2.
郭华 《炎黄春秋》2003,(7):67-70
2002年金秋十月,正是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山青、水碧、天蓝、花红、果黄、丹桂飘香的季节。在如诗如画的桃花江畔“刘三姐景观园”,我会见了园主———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婉秋女士及其夫君何有才总经理。黄婉秋主演的电影《刘三姐》使其名扬天下。她创建的“刘三姐景观园”坐落在桂林风景怡人的桃花江畔。这是一座以壮乡“歌仙”刘三姐为主题,集文化、艺术、观赏、娱乐、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景观园。是一座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巧夺天工的景观园。在这里,黄婉秋向笔者讲述了她艺术生涯的曲折经历和创建“刘三姐景观园”的过程。剧团破…  相似文献   

3.
刘三姐歌谣     
《文史月刊》2012,(4):2-F0002
<正>"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刘三姐被广西民间视为"歌仙",宜州市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被认同为刘三姐的故乡。  相似文献   

4.
区茵 《神州》2012,(28):224-225
文化经济的实现需要文化资源的支撑,刘三姐文化资源是广西壮族文化发展的一个现代图腾。广西如何对刘三姐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使文化资源增加文化附加值?论文从塑造刘三姐文化大品牌大效应形象、打造刘三姐故乡旅游品牌以及培养人才,营造氛围,扩大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影响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湘西“刘三组”传奇──记民歌手张友桃柯云张友桃,又名桃妹,1916年7月7日出生于慈利、沅陵边境武家湾,因祖籍广西桂林,故人称她是湘西的"刘三姐",或湘西歌王.一逃婚友桃12岁时被送到比她小11岁的金渊章家做童养媳,受打挨骂成了她的家常便饭。有一次....  相似文献   

6.
她从青藏高原走来,她的脸上飘着美丽的“高原红”;她的笑像蓝天一样纯净,她的歌声像白云一样飘逸。 “在那彩虹飞架的地方,吉祥的太阳把大地照亮……七彩装点着山山水水,这里是土族儿女的故乡……” 当18岁的土族少女秦仁增来到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州市,放歌唱起土族民歌《七彩土乡》时,观众被她的歌所陶醉,为她的纯朴所感染,为这  相似文献   

7.
刘保栋 《旅游纵览》2013,(10):25-26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将把民俗文化导入旅游,是广西宜州打造刘三姐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的必然选择。广西宜州要全方位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实施一批民族文化开发重点工程和项目,造就宜州少数民族和地域文化氛围,加快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整合开发,将通过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的运营模式将民族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宽和提升,从而打造宜州刘三姐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8.
刘三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刘三姐文化档案是记录和反映刘三姐文化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原始记录,整理研究刘三姐文化档案具有重要意见。根据刘三姐文化发展历程和刘三姐文化档案资料的形成情况,可将刘三姐文化档案分为刘三姐故事传说档案、刘三姐山歌文化档案、刘三姐艺术文化档案、刘三姐文化研究档案、刘三姐文化品牌开发利用档案。  相似文献   

9.
李文杰 《百年潮》2001,(4):33-34
建国10周年时,广西策划了一套献礼书,从出版角度反映自治区10年来的创作成果,这是50年代的系统工程。这套献礼书由《广西革命回忆录》、《广西小说选》、《广西诗选》、《广西民歌选》、歌舞剧《刘三姐》、壮族民间长诗《布伯》等10个选题组成,在1959年9月一次推出。其中广西军区主编的《广西革命回忆录》,是这套献礼书的龙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应该算得上是一部老幼皆爱,轰动城乡,久看不厌的上乘歌剧片了。当时,我们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山东临沂的陆军第六十八军二○四师(六○八五部队)直属高炮营,为锻炼部队,来到位于日照县岚山头济南军区第四高炮群驻防(该部队如今已被裁军)。一天下午,我们接到通知,晚上到团部大操场看电影《刘三姐》,当放映机转动着把画面投放到布幕时,黄婉秋扮演的刘三姐和她甜美而又辛辣的歌声响彻在海边夜空。我们被这部影片深深地感动、征服了。我们发现,驻地的老乡们也非常喜欢这部片子。这部片子按规定要在我们高炮群放三…  相似文献   

11.
严珺 《神州》2011,(3):94-97
广西,素来以山青水秀、奇山异石和能歌善舞的壮乡人民而闻名。在这片洒满热血的红土地上,远远不只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还有山歌飘四方的刘三姐。  相似文献   

12.
《刘三姐》应运而生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掀起了向国庆10周年献礼热潮,素有"歌海"之称的祖国边陲的广西,各城各乡的文艺演出也不例外,可以说达到  相似文献   

13.
广西文艺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经历了启步、困顿、复兴、繁荣的发展里程,尽管经历曲折道路,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从《刘三姐》在上世纪60年代响誉国内外,到新时期的广西文坛新桂军异军突起,把广西当代文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广西当代文艺文学叙事不仅从民族性中融入了更多的个性精神,而且也逐渐融人了更多的现代文化精神,时代色彩更为浓郁,广西文艺发展已由民间文艺为主体逐渐过渡到以现代文化精神为核心的多元发展的格局,广西文艺的总体文化形象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4.
忻城县的土司衙门和土司调堂是全国保存较完整的文物古迹之一。1963年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有日本、西德等外国学者到此参观考察;1988年8月广西民族研究会曾邀请国内知名学者50余人在此召开"土司制度学术讨论会",电影《流亡大学》、电视连续剧《石达开》、《刘三姐  相似文献   

15.
咱们广西可说是个美人乡,除刘三姐外,杨贵妃的容县籍还在笔墨官司之中,但绿珠,却只有容县与博白在争,广西的金牌是拿稳了的。 老的说法叫做“人杰地灵”,新的说法叫做“人文景观”。总之,要发展旅游业,离不开本地的知名人物,所以日本人说“知名度就是财富”。博白县近百年来,虽然出过刘永福和王力等英雄和学者,他们的战绩和学术,都有世界性的知名度,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发挥过切实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今日的博白,绿珠仍然是第一名人。她的塑象高达十余米,屹立县门,还有一系列“绿珠故里”的广告衬着,显出了县民对她的热爱。 绿珠,邑之梁氏女,生年不详,但知道她死于公元300年(晋惠帝永康元年)。史书载:“绿珠,晋石崇歌妓也,善吹笛,赵王伦(司马伦)有嬖臣孙秀,与崇有宿憾,既贵,又向崇求绿珠。崇不与。母兄妻子15人皆死。甲士临门杀崇,绿珠坠(金谷)楼自杀。” 中国的史臣们多是些势利眼,对这么个名人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已。倒是稗官野史的作家们比较公正,留下了一些趣味和价值“双效益”的资料。宋代作家乐史的《绿珠传》不厌其详地写了绿珠出生时的博白:  相似文献   

16.
《旅游》2007,(12):6-6
这一期我们又见山西了。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这是五十年前大导演苏里在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为人们描摹的美丽山西,一度是许多人心里的山西。不仅歌曲脍炙人口,生活在山西好风光里的年轻人改天换地的乐观主义也感染了一代人,山西成了人杰地灵好风光+新思想新风貌的代言地,放在今天一准也是新农村的典范了。苏里后来又拍了《刘三姐》,广西的绝色风光跟三姐一样美不胜收,但多年后苏里依旧说,他对山西的一山一水怀有挚爱之情。  相似文献   

17.
吕秀芳  邝建 《旅游纵览》2010,(10):76-77
<正>去广西,你会看到《印象·刘三姐》;去杭州,你会看到《印象·西湖》;去海南岛,你会看到《印象·海南岛》……那么去南戴河呢?你会看到《海誓·南戴河》。大型原创情景剧《海誓·南戴河》是  相似文献   

18.
正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阳朔,这个被山水包围的小城,长长的湖岸线曲折多姿,湖光山色,秀绝一方,山峦起伏,层层叠叠,眼里满是清凉。竹筏在江中缓缓行驶,眼中美景不胜收,耳边隐隐约约听见两千多年前刘三姐的歌声,还有阿牛哥和刘三姐那美丽的爱情故事,置身于霏霏细雨中,云峰迷漫,峰峦消隐,不同形状的山峰在雨雾弥漫中隐隐约约地来了去,去了又来,远看是雾,近看是山,近了的山远去又隐没在雨雾中,雨雾缭绕,一派空漾。  相似文献   

19.
宋安群 《文史春秋》2004,(12):58-62
江波(以下简称江)先生是广西彩调团创始人之一,曾先后任该团导演、副团长、顾问。他从事彩调艺术事业50多年,执导、创作、改编彩调大小剧目数十个,其中《王三打鸟》《龙女与汉鹏》《假报喜》《阿三戏公爷》等一批剧目已成为彩调剧的经典代表作品;曾参与改编、导演名歌舞剧《刘三姐》;多次获国家级和省级奖。  相似文献   

20.
在歌仙刘三姐的家多——广西宜山县下枧河畔的下枧山下,有两股泉水从山中倾泻而下,汇入下枧河中。那泉水象两股晶莹的泪水,那流水声似悲愤的哭声。人们把这两股泉水叫“眼泪泉”。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