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德国经济是在左和右,即主张国家干预和自由经济,这两股社会和政治势力交互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前者主由社民党体现,后者由基民彤社民盟主张。最初这两股势力形成了有效互补,使得德国社会和经济进入高发展期,后来由于这两股势力彼此抗衡过度,失落了有效互补,社会体制失去活力,经济和社会进入发展低迷期。如今,德国经济一直挣扎在这样的发展困境中。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的经济民族主义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萌芽,但是作为一种思潮,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其主要派别有自由党我的经济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者的经济民族主义。前者主张通过税收和国家干预等方式限制外国在加拿大的资本,以实现加拿大民族经济的发展;后者主张通过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来实现加拿大在经济上的独立。本文作者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上述两种经济民族主义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正>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  相似文献   

4.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濒于崩溃、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改革的产物。这种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政纲,是和美国早期的立国理想——一种“历史悠久的、没有受到官僚主义污染的、由自我管理的个人组成的大体无政府的社会”相违  相似文献   

5.
1925年五卅惨案(简称沪案)发生后,中华大地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社会各界纷纷提出关于沪案交涉的意见和主张,积极干预北京政府的外交决策和活动.其中最有影响者,莫过于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的"十七条",与上海总商会以此为基础修改而成的,被北京政府用作沪案交涉正式条件的"十三条".  相似文献   

6.
论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阶段性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英国重商主义政策演进的3个阶段的分析,揭示出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政策重心。第一阶段是都铎王朝时期,国家干预范围广,规模大,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第二阶段是从斯图亚特王朝到光荣革命期间,反对国家干预和控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如特许公司的垄断权就受到了持续不断的攻击,出现了重商主义自由贸易学说,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且开始影响国家政策。第三阶段是光荣革命到18世纪50年代,主要采用关税等间接手段来调节经济,对百姓日常生活的控制开始消失,形成了一个由市场来分配资源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任骏 《民国档案》2004,(4):128-131
本对抗日战争爆发前蒋廷黻的内政外交主张进行了初步探讨。内政方面,他主张国家统一,实行中央集权的“开明专制”;外交方面,他在主张对日妥协的同时,积极主张对苏复交。其内政外交主张得到了蒋介石及国民党政权的赏识,他也因此得到了重用,先后出任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大使,投身实际的政治。  相似文献   

8.
2006年11月16日,著名美国经济学家、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4岁。弗里德曼是二战至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然而,世人真正意识到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不过是最近20年间。在美国国内,弗里德曼1950年代提出的低税、教育凭证和负所得税等主张正被公众广泛讨论,在国外,他的政府不应干预经济运行的理论已被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上关于货币的争议出现过多次,而清代的争议,内容最为复杂。有人主张废银两,有人主张采用银本位,有人主张铸大钱,有人主张发行纸币,纸币的主张中又有兑现和不兑现之分。最有代表性的要算王鎏和许楣兄弟。王瑬主张行钞,专门写了《钞币刍言》,以后又续而再续。许楣兄弟写了《钞币论》,逐条反驳《刍言》的主张,但却未提出更明确的办法。此外如包世臣、花沙纳、王懿德等诸家,都各有主张,各执一见。只有王茂荫比较能够从货币的本质和流通规律观察问题,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见解,使人耳目一新。《王侍郎奏议》则是王茂荫货币思想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0.
编纂军事志,是一项军事文化建设事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编纂军事志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争议,有的主张将军事志与兵要地志汇合成一志;有的主张军事志即等同于兵要地志;还有的主张军事志可以代替兵要地志等。这些主张和建议固然都有...  相似文献   

11.
数字     
《南方人物周刊》2011,(22):15-15
62% 媒体上的各类健康类报道靠谱吗?英国《卫报》调查111项由英国报纸在一周时间内发表的健康主张。其中62%的主张被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归为“证据不足”,10%的主张被认为是“可能的”,12%的主张被认为是“很有可能”,只有15%的证据是“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12.
《陕西史志》2004,(6):45-45
晚清时期,随着封建王朝的日益没落,延续了2000多年的传统帝王纪年法也受到了挑战和批判。据钱玄同总结,那时的学共提出四种代替帝王法的新的纪年法。即康有为主张的孔子纪年法;章太炎主张的西周共和纪年法;刘师培与宋教仁等主张的黄帝纪年法;高梦旦主张的世界通用耶稣纪年法。  相似文献   

13.
以王法易风俗:近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干预缠足的持续呼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反缠足运动中,国家权力对缠足的干预与控制呈逐渐增强之势。但这基本不是由于官方的主导,却主要出自知识分子的要求。从19世纪末年开始,传教士及趋新知识分子便以清初对缠足的禁令为蓝本,吁请朝廷重申严禁缠足之令。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则主要从救国保种的角度申论严禁的必要,其要求官方采取的干预措施也越来越全面,涉及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出现只要是救国救民,则苛政即为仁政一类非常极端的主张。在舆论压力下,一些地方大员也奏请朝廷严定禁令。引起朝野参与的争论,折射出对国家功能的不同理解。基本上,从清廷到北洋政府,都想要维持不以国家的强制性功能干预社会民生的传统,但趋新知识分子却一直呼吁并期待着国家对民生的控制。到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成立,则不仅很快以政令禁缠足,后来还上升到以刑律处置缠足者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1937年抗战爆发,首都南京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沦陷了.当抗战将要胜利时,关于战后国都的讨论热烈起来,讨论从1941年起一直延续到1947年,尤以1943年和1944年为盛.各种报纸、杂志、期刊几乎都有相关论述,这方面的文章如此之多,以至"载不胜载".有人主张国都应在全国疆域的中心,这样不仅安全且便于照顾四方;有人主张国都应设在国防的前线,因为迎敌胜于避敌;有人主张国都应在气候寒冷的地方,因为世界上强国的首都均在北纬33度以北;有人主张国都应在比较穷苦的地方;有人主张国都应在富有历史传统的古城;有人主张国都应在便利开发边疆的区域;有人主张国都应在离海较远的地方,因为中国没有健全的海军.  相似文献   

15.
翟淑君 《丝绸之路》2010,(10):32-33
《吕氏春秋》是对先秦文化的一次系统汇集、整理和总结,其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饮食理念:提倡节制饮食,主张饮食要适中;反对追求厚味,主张饮食要清淡;主张按"时"进食,根据时间的变化适时调整食物;反对酗酒,主张少吃酒肉;饮食中要注意卫生等。这些健康饮食理念对后世有许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明治前期,围绕建立新的政治体制问题,思想界展开了政治改革论争。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政治改革步骤和政治改革方向两方面。一些当政者和大多数思想家主张以稳健的方式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少数思想家则主张实行较为激进的改革。最终渐进改革思想占据了上风。对于政治改革方向,既有主张更加民主化的政治改革,也有主张既不能摹仿欧美民主政治体制,也不能回到传统的专制体制,而只能建立符合日本国情的君主立宪体制,还有主张回到皇权至上的传统专制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7.
商豫 《文史月刊》2011,(12):14-17
一、美国大法官杰克逊主张以公正培育正义、以理性巩固和平,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法庭诞生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对于如何处置德国法西斯战犯这个问题,同盟国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活埋;有人主张不经审判就处决;苏联认为,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某一社会中的语言使用问题往往会受到该社会成员的关注或干预,他们或者抱怨报纸编辑人员的复函语意含糊不清,或者倡导进行一种拼写法的改革,或者主张保险规则要用“大白话”来写,或者建议某一社区的教育体制应发挥少数民族语言的作用,或者呼吁有关部门应该培训法庭译员,或者提议某一机构应该研发国际通行术语,或者建议政府应该选定一种或多种官方语言,等等.在社会语言学中,这些问题均被囊括在一个统一的研究领域即语言规划当中.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其中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观,在教育内容上主张德育先行、诸育兼备的全面教育观,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主张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些观点对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嘉靖八年(1529),北京城中一位妇女被杀。东厂、锦衣卫采纳死者之子张福的说法,判定其邻居张柱为凶手。但张福之姐及邻居都证明,张福自杀其母而诬陷张柱,法司据此改罪张福。不料改判引起明世宗的极大愤怒,他强力地加以干预,最后不但张柱被诛杀,出面作证的张福之姐及邻居,甚至包括都御史熊浃在内的主张改判的官员们也都受到严厉惩罚。综合各种资料判断,这是明世宗出于对明孝宗、明武宗外家的怨恨心理而制造的一起大冤案。在北京社会中,外戚是影响最大的地方势力之一,但具体到个案性的外戚家族,则常随帝位更替而出现兴衰变化。明世宗对张福案的强力干预,只有放在这一背景上,才能看得更加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