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近二十年来,苏联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增长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安德罗波夫执政后,为了扭转这一经济增长下降的趋势,就一再地谈经济效益问题。他说,苏联目前最关心的是提高生产和整个经济的效益问题。苏联“深刻意识到了”提高经济效益问题的重要性。他认为,苏联经济之所以效益不高,主要是由于:1)经济机制、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工作落后,2)连续四年农业歉收,3)开发苏联北部和东部需要越来越多的财力和物力。  相似文献   

3.
苏联作为一个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的工业国家,其城市化进程既具有发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双重特性,同时又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即:阶段性明显、与工业化关系密切、发展不平衡。一、城市化发展阶段性明显苏联城市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时代,但大规模城市化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俄国工业革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则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  相似文献   

4.
苏联在经济改革中提出了许多理论原则,这些理论原则虽然并不全是近两年内提出的,但是这些理论原则在苏联的第三阶段经济改革中都曾一再被苏联领导人和经济学家们所强调。另外,应当指出的是,有些理论原则不能说不正确,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完全、彻底地贯彻执行,但是,我们研究了苏联经济改革的理论原则之  相似文献   

5.
所有制,即狭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的改革,或多或少都要牵动所有制的改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所有制的改革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搞好我国的所有制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研究和借鉴苏联东欧国家几十年来所有制改革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7.
经济结构的改造是苏联目前经济改革中必须解决的新课题,是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种成分、各组织和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结构包含的范畴很广,它既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的结构,又涉及生产力方面的结构。只有合理的经济结构才能使国民经济持久地、稳定地保持一定速度发展;反之,经济结构不合理,必然引起各  相似文献   

8.
9.
10.
文章通过对苏联新闻改革的分析,认为对我国的新闻改革的启示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政党应牢牢掌握舆论工具,坚持党报的领导地位;在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民主进程的同时,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在推进新闻出版自由的同时,要严格限制滥用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11.
赫鲁晓夫的改革无疑是苏联历史上深刻而沉重的一笔,可以说苏联最终之所以解体,与赫鲁晓夫的改革有着不容割裂的关联。然而,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我们必须看到赫鲁晓夫的改革也并非完全败,还是有一些经验值得总结和思考。故此,笔者撰写本文,意图剖析赫鲁晓夫改革的利弊,并阐明其改革为当时及后世所造成的影响,希望对热爱社会主义的研究者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苏联为了改变沙皇俄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生产力布局,自建国后就致力于新区的经济开发,将生产力由中央区逐渐向不发达、然而自然资源却丰富的边远地区推移,以便使生产部门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而新区的开发规模和开发方向又都取决于各时期的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苏联在各个历史  相似文献   

13.
14.
不开放不能发展,不改革没有希望。社会主义国家是如此,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使所有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果说各国原有的经济体制,在50、60年代还同那种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集约化水平较低的大工业的发展要求大体相适应,因而还有活力,那么从70年代后半期开始就同科  相似文献   

15.
苏联于1984年完成了一项持续半个世纪的举世瞩目的铁路建设工程——贝阿铁路工程。谈到贝阿铁路,一般都认为是七十年代开始兴建的乌斯季库特——共青城3145公里的铁路干线。其实,贝阿铁路的建设工程早在三十年代就开始了,其里程也要长得多。本文将着重谈谈贝阿铁路的建设过程、运输能力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连凤 《人文地理》1989,4(2):25-30
本文从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苏联开发东部经济地带的重大意义。苏联东部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发展东部经济地带既可以保证西部工业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又可以实现苏联经济区域的东移,逐步改变生产力布局不平衡的状况,同时还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加强同经互会成员国的合作。对于开发东部经济地带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也进行了探讨,而且还预测了开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王圣学 《人文地理》1990,5(1):27-33
本文分析了苏联城市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状,认为苏联城市化可分为六个阶段:缓慢发展时期、停滞时期、大发展时期、停滞及恢复发展时期、高速持续发展时期、中速发展时期、认为苏联城市化的水平已达到了高度城市化阶段,但存在地区差异。阐述了苏联城市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 苏联虽然是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资源和工业的分布极不平衡,绝大部分的生产能力集中在乌拉尔以西地区。这些老工业区经长时期开发,资源潜力越来越小,许多矿物资源已濒于枯竭。新资源区因受开发规模的限制,产不敷需,致使苏联国内能源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发生了困难,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为了缓和燃料动力和工业原料供不应求的矛盾,苏联一方面加紧推行集约化经营方针,强调在生产中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燃动力和原材料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东部和北部资源区的开发。八十年代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就规定要“保证将东部和北部地区的燃料动力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后,苏联的科学研究走出了经院的大门,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服务。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进程中确立了的苏联的科学研究体制,对于苏联工业化和苏联社会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研探这种体制的利弊并从中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一直是苏联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拟就此作些初步尝试,着重分析苏联科研体制的确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米·谢·戈尔巴乔夫 1931年生,俄罗斯族,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斯塔夫罗波尔农业专科学校函授班,1952年加入苏共。1970年起从事党务工作,1971年4月当选苏共中央委员,1978年11月任主管农业的中央书记。此后任政治局委员、掌管经济政策的中央书记和联盟院外交委员会主席。1985年3月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发起“变革”,提出“新思维”。1989年5月当选最高苏维埃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