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傣历新年节的旅游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地方宗教上层人士都致力于这一节庆空间的话语的塑建,其参与和界定直接影响到节庆空间的表述,使其呈现出多元复杂性。这一案例表明,国内民族节庆的研究在突出官方性运作的基础上,应把研究视角从节庆旅游空间的单向权力结构分析转向对权力的流动和对权力利用的创造性的考察,分析角色的具体多元性、角色本身的行动话语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所上演的"戏剧"。  相似文献   

2.
以民族节庆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文章以侗族喊天节为研究对象,基于权力视角构建了民族旅游节庆空间建构的理论框架,并通过长时序田野调查全面刻画节庆旅游化过程中节庆空间重构的过程及特征。研究发现,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诉求和文旅深度融合的趋势下,侗寨喊天节经历了复杂的人-人互动、人-地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具体而言:(1)节庆空间是节庆权力主体互动关系造就的空间,节庆空间重构的本质是人-人、人-空间在权力场域下对互动秩序不断调适和重构的过程;(2)节庆主体之间通过权力合作→权力支配→权力共有与激励等权力流动方式,形成了传统的单核权力结构→制度与传统互构的双核权力结构→单核多主体权力结构,重构着节庆内容和节庆空间的秩序;(3)以喊天节为代表的民族节庆由此呈现出“封闭神圣的仪式空间→舞台化的展演空间→复合的旅游空间”的空间表征变迁特征,以及由集聚到拓展再到蔓延的空间结构变迁特征。  相似文献   

3.
地方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对地方和地方营造的缘起和内涵进行辨析总结的基础上,通过CiteSpace的可视化主题分析和文献阅读,对其应用于旅游发展的主要议题和脉络进行梳理发现:①地方和地方营造的本质是意义建构,地方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多重可建构性。旅游既是地方营造的驱动力,也对地方营造和地方发展产生重要影响。②地方营造过程涉及政府、资本、游客、当地居民等多重主体和视角,也因而牵涉多方协商和多主体认同。一方面,多方协商的地方意义有助于地方性的快速重构,推动旅游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各方利益主体权力不对等也使得地方营造成为强势权力主体的表达结果,这将加速旅游地的商品化。  相似文献   

4.
王华  梁舒婷 《人文地理》2020,35(3):131-139
乡村旅游空间与村民社会角色是一个相互形塑和建构的过程,揭示两者的互动机制对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空间经历了农业生产空间、农旅并存空间、旅游消费空间的演变过程;村民角色从“农业生产者”,经不同转型轨迹,归于“旅游从业者”角色。权力、资本和市场等主体对乡村旅游空间的建构,对村民角色扮演提出新的期望和规范;村民主体的微观权力、资本积累、个人技能、个人观念影响其角色扮演与空间适应;不同角色村民主体通过微观空间生产行为,促使乡村旅游空间景观化、商业化和制度化,也会产生民宿空间分异和乡村公共空间侵占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地方精英”只是西方话语的一个研究表达,而不是乡土社会的存在实体表达。无论是基于中国历史化资源还是基于社会现状,“士绅”这一话语所包含的历史价值和认知意义,都不是“地方精英”的话语所能替代。在20世纪前期剧烈的社会政治变迁中,士绅仍然成为乡村权力结构的主体,只是此时的士绅构成却并非局限于功名、身份,其来源和出身已呈多元化趋向。士绅阶层的构成要素已有所变异,然士绅之传统功能和角色却并无质的变化。士绅话语仍然揭示着民国乡村权力的结构性特征。当然,构成要素的变动虽然也展示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向,却只是在原型中有限地扩充。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以来,节庆旅游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旅游在引起世界各国人的关注。随着节庆旅游的发展成熟,我国各地都创办了凝聚自己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像青岛啤酒节、蛟河红叶旅游节等。节庆旅游的如火如荼在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通过对节庆旅游活动的概念、分类进行梳理,对我国节庆旅游活动的发展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蛟河红叶旅游节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以及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一些具有指导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彭燕  李良杰 《旅游纵览》2013,(10):164-165
文章基于江西省旅游资源,立足于江西省节庆旅游产品发展现状,分析了江西省节庆旅游产品的数量、主题、举办地点、时间等方面,研究发现江西节庆旅游产品发展前景广阔,但整体节庆旅游活动水平不高,目前仍处于节庆活动的初级阶段,无论活动规模,还是主题、立意,都有待进一步提升。节庆旅游是指利用地方特有的文化传统,举办意在增强地方吸引力的各种节日、活动,使旅游者在停留期间具有较多的参与机会,以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  相似文献   

8.
广西灌阳“二月八”节庆文化有着极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地方特色和一定程度的影响力,它具备开发节庆旅游的可行性。文章在对灌阳旅游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灌阳“二月八”节庆旅游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涵  孙九霞 《人文地理》2019,34(2):55-63
消费研究的爆炸式增长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消费热潮。消费地理的研究领域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已经大大扩展,超越了经济和文化之间的传统分歧,并逐渐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本研究关注传统节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的消费实践,从不同的空间主体(在地的身体、流动的身体、固定的空间、临时的空间)对苗绣的消费过程进行分析,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解译施洞地区苗族和游客在传统节庆姊妹节中对苗绣的消费实践。研究发现,消费的话语和实践在特定的空间中定位身体,反过来地方又影响着具身化的消费实践。  相似文献   

10.
微观权力视角下的游船空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构雄  戴光全 《人文地理》2018,33(1):137-142
研究以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微观权力学说为理论基础,收集了多元文本/话语资料,采用批评话语分析为研究方法,对珠江广州城区段上的游船空间进行解读。研究发现:①游船空间权力的对象转变促使新的权力文化的诞生,游船空间中物的使用价值让位于符号价值;②游船空间的分层体现出类型学秩序,座位的排列则渗透着等级性秩序,由此生产出不同性质的社会空间及社会关系;权力对时间的分解及序列化,确保能最大限度地使用稍纵即逝的时间来创造利润;话语的编织及渗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控制场;对身体的安置,能提升权力支配及管理的效率。最后,微观权力视角下的游船空间,体现出的是资本与权力在空间中相互串谋而引发的旅游空间异化。  相似文献   

11.
景秀艳 《旅游科学》2012,26(5):20-29
权力关系主导着社区空间的生产及其利益分配。旅游规划作为一种权力工具,引发乡村社区空间的等级秩序发生变化,使乡村社区权力和利益分配出现新的非均衡发展的空间格局。旅游开发中政府权力主导的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介入方式可能导致乡村社区丧失旅游空间生产控制权。权力关系影响下的乡村社区与旅游生产的空间关联性、乡村社区的旅游参与性决定着社区居民的旅游利益。本文对福建省泰宁县的五个乡村旅游社区的调查研究证实了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12.
角色与空间互构视野下,研究聚焦文化空间这一空间类型,将角色理论与文化空间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对接,运用研究整合法构建了“角色-空间”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以文化空间类非遗--广西侗族百家宴为研究对象,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景区岩寨为案例地,关注旅游开发后侗族百家宴非遗文化旅游空间生产中的角色建构、角色扮演、角色情境定义等角色实践问题,以及角色实践视野下侗族百家宴非遗文化旅游空间生产的结果。这对于提高传统角色理论在空间问题研究上的解释力、促进角色理论的空间转向,拓展文化空间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的角色面向,以及在微观实践层面上明确侗族百家宴文化空间保护与旅游化生存策略具有较大裨益。  相似文献   

13.
薛洁  宋梅 《神州民俗》2007,(8):57-59
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举办15届了,无论从时间、次数还是形式内容,都已经逐步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和吸引力极强的民族、地方特色浓郁的节庆文化活动。文章从民俗学与旅游学综合渗透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吐鲁番葡萄节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突出民族文化节庆旅游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探讨了发展民族文化节庆旅游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闫闪闪  徐红罡 《人文地理》2023,38(1):181-192
以洛阳牡丹花节为例,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运用社会网络、因子分析方法,探究节庆事件对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节庆事件对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影响表现为协同、弱化及蜂聚三种效应,不同效应影响机制不同。其中,节点的等级和知名度优势非常明显的态势下,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节庆游憩区内的低等级节点出现轻微的节庆弱化效应,区域外节点主要受到空间交通距离限制产生了显著的节庆弱化效应;旅游等级很强且旅游承载量优势非常明显的非节庆旅游节点,以及等级、知名度或地理区位较强的节庆旅游节点呈现出强蜂聚效应,以上条件均不强的节庆旅游节点仅发生弱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5.
系统视野中的上海节庆旅游资源开发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上海节庆旅游资源因其所扮演的促进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引起各方关注。本文试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以都市旅游为背景,探讨节庆旅游资源的涵义和上海节庆旅游资源作为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大型旅游节事活动是集中展现地方文化的理想载体与形式。国外对节庆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证研究,内容包括节庆节事内涵、经营管理和产品系列、旅游对象、节事策划、节事管理、节事活动影响及评估等。  相似文献   

17.
韦俊峰  吴忠军 《人文地理》2015,30(6):153-159
选择龙胜金坑大寨梯田作为案例地,引用"隐性介体"这一概念统摄本文的四个研究对象:摄影家、旅游规划机构、旅游经营公司、政府,发现四者分别主要运用独立性旅游话语、专业性旅游话语、商业性旅游话语和消费性旅游话语建构金坑梯田的旅游形象,形象的话语建构过程同时也表现为各"隐性介体"诸空间利益诉求下的梯田多维空间生产过程,最终金坑大寨梯田由最初的"稻作空间系统"被生产为"摄影天堂"、"经典案例地"、"旅游胜地"和"政治高地"四种空间形态。最后文章从"东道主-游客"互动的角度讨论了这种形象建构可能对旅游地产生的两类问题以及应用旅游人类学"主体-介体-客体"三段式研究范式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当代民俗学的语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界和公众对民间话语的兴趣剧增,叙事和地方性知识变得日益重要。普通人的民间话语作为权力的工具,越来越多地显现在公共文化中,创造了舆论关注的亮点;在健康与法律等诸多领域,民间话语的地位和价值已经得到了共识性的认可,"民间话语转向"导致了认识论的革命。在此社会变革的氛围中,民俗学急需处理与民间话语相关的"为与不为、能与不能、该与不该"的问题,思考怎样扮演真实的、想象的和潜在的角色,来促进文化与社会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现代城市节庆发展非常迅速,旅游业是受节庆活动影响最为明显的行业,如何放大现代城市节庆活动的积极影响,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是这一领域研究的焦点。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城市节庆活动旅游效应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初步梳理和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为例,利用相关数据和该节庆举办以来的城市变化情况及由此产生的旅游拉动效应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城市节庆有力地刺激了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与城市其他领域发展保持积极的协同性。同时,当前城市节庆在运营模式、节庆内涵和主线的把握以及节庆活动的目标性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意志、自发的市场行为等因素会加重城市节庆的“负担”,城市节庆需要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大众旅游中,帝王建筑从权力的象征转化为审美的对象。本文以茂陵为例,剖析了其空间关系从权力到审美的转变过程。研究发现,这一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茂陵原有的膜拜价值在两方面转变为展示价值,一是原创艺术的膜拜价值转变为复制品的展示价值,二是权力表征的膜拜价值转变为旅游产品的展示价值;其次,权力的退场和审美的在场通过艺术构造和艺术家得到印证;第三,空间功能元素实现了三个阶段的价值变迁,即从原始实用价值到重构实用价值,再到审美价值的过程。同时,其建构方式从权力关系中场对人的建构转变为审美体验中人对场的建构。总之,帝王陵墓作为现代大众旅游的观赏对象,其场所精神经历了从权力在场到审美在场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