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 《东方收藏》2022,(8):111-113
汉服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民族精神气质和文化形象。汉服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各个历史时期的汉服各具特色,形制和材质都有所不同,形成了复杂的服饰体系和发展脉络。笔者通过对汉服文化的基本形制和工艺特色进行分析和比较,结合部分汉服文物精品,阐释我国汉服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望能够对普及汉服文化知识、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孟庆波 《风景名胜》2021,(1):0221-0221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消费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尤其是服装消费占据我国经济最重要的位置,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人们对服装的文化属性及美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将汉服融入高校服装专业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根据汉服设计教学的困境,结合专业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汉服设计教学的解决方案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汉服复兴逐渐走入大众视线。通过对汉服理念的阐释,分析汉服复兴产生的背景,探讨汉服复兴的意义,并对汉服复兴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4.
潘婷 《贵阳文史》2014,(2):84-84
正汉服本身并非指具体的某一种服饰,而是一种衣冠体系的统称。华夏衣冠体系与西服的体系一样,包含礼服和常服。西装革履就好比峨冠博带,而轻便休息的运动服在华夏衣冠体系中亦有相对应的款式,那就是本文要讲的裋褐。  相似文献   

5.
崔晓曦 《文物天地》2021,(2):124-127
<正>冬日的暖阳斜斜地照在故宫东华门的碧瓦之上,映射出一道亮眼的光弧。红墙边几位身着汉服的少女袅然走过,空气中留下淡淡的脂粉香气。隔壁桌的小情侣总是时不时地偷偷望向过来,因为笔者对面坐着的郭文林先生看起来多少有些似曾相识。自从参加过《我在故宫修文物》拍摄之后,一旦在故宫附近出现,郭文林总能遇上类似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孟萌 《中华遗产》2010,(9):14-15
一个漫长的下午,我在成都建川博物馆的仓库里,静静翻阅着一摞已经泛黄的文革老照片,就此沉入一段影像里的旧日中国。突然,我好像发现了一小片新大陆——这是一张裙装的留影,一张严肃而年轻的面孔,轻易就将人带入上个世纪70年代的那段岁月。  相似文献   

7.
西李门二仙庙位于山西高平市河西镇西李门村,庙内现存的正殿及月台为金代建筑,其月台须弥座束腰部位有两幅线刻图,东侧的一幅内容是着汉人服饰的器乐队列表演,南侧的一幅内容是胡人军中舞蹈,图像清晰,内容较为完整,是国内不可多得的金代音乐文物。其中东侧线刻图原有"宋人队戏图""杂剧图"等定名,经多角度考证,认为应定名为"金代宫廷队舞图",与西侧"金人巾舞图"一样,是金代宫廷宴乐表演的场景再现。  相似文献   

8.
"大跃进民歌"和"天安门诗歌"具有共同的典型意义,但因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大跃进民歌"是自上而下,由领导者组织发动的一场全国范围配合正在开展的"大跃进"的诗歌运动;而"天安门诗歌"则是在极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群众自发地以诗歌为武器,追悼周恩来、声讨"四人帮"而爆发的一场群众示威运动,这场运动虽然很快被镇压下去,但对人们心灵的震撼,弥久不衰。两次诗歌运动真切地印证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真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群众文化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伴随着如火如荼的黑人民权运动、学生反战运动,美国女权主义者为推进女性解放,争取平等权利,掀起了一场"新女权运动"。这次运动具有与当时的美国民权运动相结合、思想理论空前活跃与完备、组织建设大有提高、斗争策略更加灵活多样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美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地位,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严珺 《神州》2012,(10):90-93
前一阵子,在网上看到关于"国服"的大讨论,汉服、中山装、旗袍、唐装,这些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服饰。网友都在争论含有中国元素的衣服那么多,从历史背景、设计理念、文化底蕴来看,到底哪一种可以代表中国,评为当之无愧的"国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造像中的供养人像——佛教美术史研究的新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造像中所表现的供养人像不仅是制作和礼拜佛像的佛教信徒的形象,同时,作为皇帝的臣民、国家和社会的一员,也是他们想确立自我存在的一个形象.本文阐述了佛教造像这一宗教活动是被利用为向统治者和社会表达意志的一个"场所",供养人像的一个主要功能即是其表现手段.现存佛像当中并非都是中央地区精美的作品,也存在很多地方和民间制作的拙劣作品.这些作品虽然从美术史的角度评价较低,但实际上,作为向国家和社会传递意愿的一个纪念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在佛教美术研究当中不能只从美术史的角度去研究,也有必要从社会史的角度去研究.  相似文献   

12.
"闯关东"精神孕育于长达三百年之久的"闯关东"运动中,是中国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携手并进的民族精神构成了"闯关东"精神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日战争期间,为侵略中国并在思想上控制中国,日本陆军中将石原莞尔抛出了"东亚联盟论",并与木村武雄等人组建东亚联盟协会,出版机关刊物《东亚联盟》。"东亚联盟论"提倡以"共同国防、经济一体化、政治独立以及文化沟通"为基础,建立日满华同盟,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影响较大的侵华理论之一。在"东亚联盟论"思想的指导下,木村武雄与石原莞尔等人开展起来的东亚联盟运动,宣传"王道主义"蛊惑东亚他国民众,极具欺骗性。从《东亚联盟》期刊发展的脉络看,东亚联盟运动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分别以政治运动和半宗教半政治运动为特点。但无论侵略者们进行怎样的装点与掩饰,都掩盖不了"东亚联盟论"及其运动的侵略本质。  相似文献   

14.
李慎之(1923-2003)去世已经十年了。我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启蒙思想家,为的是将他与以下两种与启蒙相关的人区别开来。一种是所谓的"纯文化启蒙者"。他们倾向于把古今中外的启蒙资源仅仅当作学问来研究,甚至以批评启蒙的政治化来强化这种"学术"。这类人的特点是把启蒙这种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思想文化运动,变成  相似文献   

15.
张来仪 《世界历史》2012,(2):33-43,157
面对穆斯林与西方及俄罗斯族在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加斯普林斯基于19世纪80年代发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扎吉德运动,从语音方式、学习制度、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和设置、教材选取和编写等方面对传统伊斯兰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扎吉德改革促进了俄国穆斯林教育由宗教教育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使之提升到了近代教育的水平。以"新方式学校"为开端的扎吉德革新运动后来逐渐扩展为包罗万象的社会文化和宗教改革的社会运动,为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穆斯林搭建了一座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福建厦门海沧区钟山村的"闽台送王船"非遗文化为例,通过实地走访,分析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现实困境,挖掘在现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闽台送王船"新的文化内涵,探讨利用互联网及厦门旅游市场的优势对其进行多元化传承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关于但丁"文艺复兴先驱"的三次大辩论及其政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围绕着但丁"文艺复兴先驱"问题的三次大辩论,揭示其文艺复兴运动性质的转变: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宗旨的早期文艺复兴运动是如何转变成为以建立自由公民共和国为目标的政治运动的.这三次大辩论,不仅反映出早期人文主义者们思想的矛盾,也透露出他们思想的发展和日渐成熟的信息.辩论者用来评价但丁是否符合先驱的几个标准(古典学权威、新文化的开拓者、优秀的共和国公民、共和国的保卫者),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人文主义者们的政治态度.但丁最终被奉为文艺复兴运动先驱这件事,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尤为重要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宗旨是在但丁"文艺复兴先驱"的大辩论中确立的,这也说明了从研究古籍的文化运动向以建立自由公民共和国为目标的政治运动的转变是具有其内在深厚政治传统的,不尽是外敌入侵佛罗伦萨所造成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颜慧 《炎黄春秋》2020,(8):29-33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开展扫盲运动的大背景下,人民解放军也开展了"向文化大进军"运动。在党中央号召下,"建军备战、学文化"成为全军指战员的行动口号和努力方向。这是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的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在我军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当时一首顺口溜所唱的:文化大进军,人人赛着跑;祖传文盲帽,党给摘掉了。老虎添双翼,展翅冲九霄……  相似文献   

19.
<正>辽王朝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以契丹族为主导、汉族居重要地位的多民族国家。《辽史·仪卫志》记载:"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可见,有辽一朝在服饰上一直保持着契丹民族的特色,并且对汉族服饰也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文献资料中很少有对辽代服饰的详细记载,但是技艺高超的画师却用画笔将当时贵族生活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从辽宁阜新县关山辽墓到建平水泉辽墓,  相似文献   

20.
"新壁画运动"和新民歌运动是"大跃进"运动中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两项最重要的内容,而"新壁画运动"又是这场大规模的农村群众美术运动的中心,是群众性美术运动繁荣的标志。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全国各地掀起声势浩大的壁画创作活动。有些地方提出了"壁画化"的奋斗目标,号召要普及和实现"壁画县"、"壁画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