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北联大,即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创立的一所与西南联大齐名的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1937年9月成立的西安临时大学,主要由当时为躲避战乱而撤离平津地区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研究院,以及此前已撤离至西安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焦作工学院等院校合并而成。1938年3月,由于日寇逼近西安,西安临时大学又奉命迁往陕西汉中,并于当年4月正式改组成立西北联合大学。此后A1938年7月至1939年8月,西北联大又陆续分立为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五校。虽然西北联大两迁办学的时间不长,但它却在特殊时期保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火种,对此后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 西北联大诸教授中,许兴凯大概是最有名士范儿的一位! 许兴凯,1900年出生于北京,蒙古族,1952年病逝于西安,一生经历丰富,颇具传奇色彩. 他是名师,192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29年,被北平大学聘为教授,主讲日本史;1931 ~ 1934年,担任天津法商学院政治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讲师、北平大学法学院政治学讲师以及燕京大学新闻系教授;1938年,任西北联大教授,讲授日本史和中国政治制度史;抗战结束及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任教于西北大学,直至去世.  相似文献   

3.
刘基 《丝绸之路》2014,(20):5-6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端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当时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其后演变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7月,更名为围立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2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成立。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奉命西迁,与同时期西迁的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院校组建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4月,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10月,西北联大第四十五次校常委会议决定,以“公诚勤朴”为联大校训。根据西北联大黎锦熙教授的解释,其中“公”是天下为公,“诚”为不诚无物,“勤”是勤奋敬业,“朴”即质朴务实。这是对传承文明、发扬民族精神办学目的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张岂之教授访问记张越张岂之教授,1927年出生于江苏南通,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52年,张岂之先生在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读研究生期间,随侯外庐先生赴西北大学任教。1954年借...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抗战时期在云南昆明有所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却很少有人知道当时在中国的西北部,还曾有过一所与之并立的短暂高等学府——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  相似文献   

6.
阎愈新 《百年潮》2004,(2):35-38
侯外庐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思想史专家和教育家.侯先生1950年至1958年担任西北大学校长达8年之久,在成千上万师生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侯先生任校长期间,我有幸在侯先生亲自领导下编辑西北大学校刊,亲聆教诲,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7.
1946年10月11日,蒋军占领了张家口,华北联合大学转移到冀中束鹿县;正如成仿吾校长说的:“文艺学院由于迁到农村,和广大的群众生活在一起,对于贯彻执行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②“战鼓”咚咚无极、藁城联大文艺学院转移到冀中束鹿以后...  相似文献   

8.
在有关鲁迅的文章和鲁迅自己的文章中,很少能见到关于他在西北的活动记载,他也仅在杂文《说胡须》中偶尔提到在长安的一段经历。事实上,鲁迅在1924年夏季曾经赴陕西作过近一个月的讲学,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西北之行。 民国后,陕西兵连祸结,岁无宁日,旧学难以重光,新学无从输入,被视为文化落后的区域。1923年河南籍军阀刘镇华取得了陕西的统治权,在他督陕后,为了炫耀其“文治武功”和“礼贤下士”,于同年的夏季,以陕西省教育厅和国立西北大学的名义,筹备了一次暑期学校,邀请南北学人名士来陕讲学。特别是在这一年秋冬之际,请来了“当世文圣”康有为,康有  相似文献   

9.
西北联合大学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作为在抗战期间由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内迁西北地区后组建的大学,存在时间仅一年零四个月。时间虽短,但西北联大鲜明的育人特色、教师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学生笃学力行的个性之美,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由西北联大衍生出的众多高校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黄胄同志给我画过一幅中堂,是他经常画的题材:新疆妇女和一个女孩骑着毛驴,从“巴扎”归来,一位维族老汉在后面赶毛驴;天上有两只春燕剪柳,人和景物都异常潇洒,后有一首小诗。题款写的是:“大为同窗存念……”许多同志看过此画都问:“你和黄胄同学?”我说:“是的。”“是在美院吗?”我笑了:“不是,我是画盲,还能上美院?”“噢,那一定是华北联大,黄胄在美术系,你在文学系。”我说:“我和黄胃是在莲大同学,可不是成仿吾任校长的那个联大,我们是莲花池的莲大同学。”1956年,整个文艺界开展“反胡风”的学习,当时,军队…  相似文献   

11.
1942年,中国抗战正经历着最困难的时期,但抗战营垒内部却危机四伏,国共冲突不断升级。这种状况激起国内广大抗日人士强烈不满,手握重兵、时有“西北王”之称的胡宗南这时对国共合作的态度,以及对抗日前途的看法成为舆论界关注的重心。不少报界名流、社会贤达,以及民主党派人士,到西安时都有一识“西北王”真面目的想法,但均不得如愿。这位神秘的“西北王”,虽位高权重,但在西北向以“不爱宣传、不出风头”自诩,不仅从不接受记者采访,更处处避免与新闻界政论人物交往,实际上是千方百计避开抗日舆论界的监督,以免泄露校长“…  相似文献   

12.
李巧宁 《丝绸之路》2014,(20):62-65
在今天的陕西城固县城,只要提起西北联大一位人称“老太婆”的男教师,8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会津津乐道,对他的特点如数家珍:矮胖身材,举止不羁,语言风趣,爱唱京剧,还是有名的业余中医……  相似文献   

13.
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是当年晋察冀边区一个重要的文艺团体,抗日战争期间同西北战地服务团、华北联大文工团、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冀西群众剧社同属于全区性的剧团,因1939年抗大二分校文工团骨干力量的并入,1942年联大文艺学院和联大文工团骨干力量的并入,而集聚了较多的艺术人才,其艺术活动的影响也较大。抗日战争胜利到解放战争爆发前后,原来各分区兄弟剧社不少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日军对昆明的空袭从1938年9月28日开始,持续至1943年底。其中以1940—1941年为最烈,其后随着“飞虎队”的投入战斗,空袭的威胁渐趋稀疏,以至于消歇。在1940—1941年间,空袭确为影响西南联大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这里所要记述的是西南联大遭到的两次直接轰炸的具体情形,即轰炸给学校校舍造成了多大的损失,联大师生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克服困难,维持联大的弦歌不辍和较高的教育品质的。 联大校舍遭到的两次轰炸 敌机直接轰炸到联大校舍者共有两次:一次是1940年10月13日,另一次是1…  相似文献   

15.
夏泉 《民国档案》2006,(3):101-104
国立东南联合大学是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收留上海内撤的公私立大学学生而筹建的一所高校。由国立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兼任东南联大筹委会主任,先设校于浙江金华,第二次浙赣战争爆发后迁址福建建阳。浙赣战争爆发导致上海高校师生内迁交通阻断,1943年6月,教育部指令东南联大文、理、商三学院并入暨南大学,法学院与艺术专修科并入英士大学。东南联大虽未筹建成功,但在我国抗战时期高教史上仍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16.
关于“黄河”与“黄沙”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多年来,笔者已数见读者在文章中指出诗的第一句中“黄河”应是“黄沙”之误。这些读者都是熟悉西北地理情况的人。 笔者曾在农垦部队工作12年,所在农场即处在唐玉门关遗址一带。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晋唐故城瓜州遗址位于甘肃安西县境内的疏勒河故道边,今称锁阳城或苦峪城。遗址面积很大,残存的城墙、沙丘、高大的红柳丛、宽阔的干河道、荒野、近处的荒山和远处的雪峰构成令人低回不尽的意境。苦峪城是中国西部最壮…  相似文献   

17.
抗战初期,北平、天津等地多所院校内迁大西北,先在西安奉命合组为西安临时大学,后迁陕西汉中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此后,屡有分合、迁徙,但各学校最强势的科系始终保留下来。其中,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一直保持了单独建制,成为西北联大乃至西北师范学院中比较有特色的专业。当时,家政学兼有文、理、艺三科性质,既是新兴的家事教育事业,又带有强烈的教育救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正> 3月6日,西安历史地理学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了第六次年会,来自陕西师大、西北大学、西安联大师范学院、陕西省考古所、西安市委党校、西安市社科联的31位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共收到论文21篇。与会代表着重研讨了历史时期古都西安地  相似文献   

19.
王希季是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1921年出生于云南昆明,白族。1938年,高中一年级考上中国战时最高学府西南联大,曾轰动一时。谁也想不到,这位天才少年在联大学习时曾吃过“零蛋”。据王希季回忆:当年在联大机械系任教的是我国唯一的机械大师刘仙洲教授,他对学生的学业特  相似文献   

20.
抗战期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CC系骨干赖琏先后担任西北工学院院长、西北大学校长,一度还兼长两校。赖琏利用其特殊身份,争取到大笔经费,迅速恢复了两校正常教学秩序,赢得师生信赖。在此基础上,赖琏清除左翼学生,压制国民党与三青团、CC系与朱家骅系的党团派系斗争,使两校特别是西北大学暂时摆脱持续数年的动荡。治校有方的信誉确立后,赖琏鼓动师生信仰三民主义,大规模介绍加入国民党。这不仅未遭反对,事实上还较有市场。赖琏概括其治校理念为"教学与卫道",实质还是"以党治校"。这样的"教学与卫道"理念颇受一些师生欢迎的事实,揭示出抗战时期的"以党治校"有其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