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西北联大,即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创立的一所与西南联大齐名的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1937年9月成立的西安临时大学,主要由当时为躲避战乱而撤离平津地区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研究院,以及此前已撤离至西安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焦作工学院等院校合并而成。1938年3月,由于日寇逼近西安,西安临时大学又奉命迁往陕西汉中,并于当年4月正式改组成立西北联合大学。此后A1938年7月至1939年8月,西北联大又陆续分立为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五校。虽然西北联大两迁办学的时间不长,但它却在特殊时期保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火种,对此后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 西北联大诸教授中,许兴凯大概是最有名士范儿的一位! 许兴凯,1900年出生于北京,蒙古族,1952年病逝于西安,一生经历丰富,颇具传奇色彩. 他是名师,192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29年,被北平大学聘为教授,主讲日本史;1931 ~ 1934年,担任天津法商学院政治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讲师、北平大学法学院政治学讲师以及燕京大学新闻系教授;1938年,任西北联大教授,讲授日本史和中国政治制度史;抗战结束及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任教于西北大学,直至去世.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都知道西南联大,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个西北联大。西北联合大学是由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原名北洋大学)三所院校组成的,但这所西北联大不但没有取得西南联大那样的辉煌,反而中途停办,究其原因,固然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三校之间不团结所致。而西南联合大学在8年办学  相似文献   

4.
刘基 《丝绸之路》2014,(20):5-6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端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当时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其后演变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7月,更名为围立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2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成立。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奉命西迁,与同时期西迁的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院校组建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4月,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10月,西北联大第四十五次校常委会议决定,以“公诚勤朴”为联大校训。根据西北联大黎锦熙教授的解释,其中“公”是天下为公,“诚”为不诚无物,“勤”是勤奋敬业,“朴”即质朴务实。这是对传承文明、发扬民族精神办学目的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5.
抗战初期,北平、天津等地多所院校内迁大西北,先在西安奉命合组为西安临时大学,后迁陕西汉中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此后,屡有分合、迁徙,但各学校最强势的科系始终保留下来。其中,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一直保持了单独建制,成为西北联大乃至西北师范学院中比较有特色的专业。当时,家政学兼有文、理、艺三科性质,既是新兴的家事教育事业,又带有强烈的教育救国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杨建民 《丝绸之路》2014,(20):18-27
抗日战争初期,由清华、北大、南开几所高校合组的西南联合大学历史上,有过一次著名的行军,这就是该校部分师生徒步从长沙到昆明1000多公里的“长征”。这次“长征”给西南联大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与此几乎同时,由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院校合组的西北联合大学历史上,也曾有过一次更大规模的行军。所以称“大”,是说它不像西南联大的行军队伍那样,经过了严格的人员挑选,组成精悍,而是几乎全校学生教职工,不分体质强弱,共同编成一支庞大队伍,携手出发……所以,尽管路程不及长沙至昆明那般遥远,可西北联大师生徒步路程中,翻越苍茫峻峭的秦岭山脉,其艰难程度,一点不亚于西南联大那次“长衙”。所以,同样值得后人深刻记忆。  相似文献   

7.
夏泉 《民国档案》2006,(3):101-104
国立东南联合大学是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收留上海内撤的公私立大学学生而筹建的一所高校。由国立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兼任东南联大筹委会主任,先设校于浙江金华,第二次浙赣战争爆发后迁址福建建阳。浙赣战争爆发导致上海高校师生内迁交通阻断,1943年6月,教育部指令东南联大文、理、商三学院并入暨南大学,法学院与艺术专修科并入英士大学。东南联大虽未筹建成功,但在我国抗战时期高教史上仍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抗战时期在云南昆明有所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却很少有人知道当时在中国的西北部,还曾有过一所与之并立的短暂高等学府——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  相似文献   

9.
王蓬 《丝绸之路》2014,(20):48-57
这是发生在70多年前的一段教育佳话。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引发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为使中国高校不沦敌方,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宣布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原北洋大学)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撤退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相似文献   

10.
正汪洪亮著,中华书局2020年出版,28.2万字,68元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导致高等教育与学术地图的显著变化。既有研究大多关注西南联大、西北联大,而对成都华西坝教会五大学(包括东道主华西协合大学和内迁的金陵大学、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这个曾被称为"华西联合大学"的办学联合体则较少措意。出于"抗战建国"须认识边疆之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51,(10)
本馆成立于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当时由华北内迁的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在陕西城固古路(土狊)天主教堂内合并为西北工学院,四个工学院的图书馆也合并为西北工学院图书馆,以教会的小经堂为馆址。抗日战争胜利后,于一九四六年春天,随同学校迁来陕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51,(10)
(甲)简史:一九三七年秋,芦沟桥事变后,国立北平大学、师范大学及北洋工学院在西安合组西安临时大学。因各校原藏图书均未运出,乃在西安、汉口、长沙及香港等处,极力抢购中外图书,筹设了一个小规模的图书馆。其后校址迁到城固,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一九四○年夏,该大学又分成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及西北师范学院等五个独立的院校,所藏图书  相似文献   

13.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是卢沟桥事变后教育部设立的两所国字号联合大学之一,设立的初衷是收容平津流亡师生,恢复大学教学秩序。随着战事的常态化,教育部长陈立夫开始考虑高等教育的地域平衡问题,改组西北联大之意遂起。改组过程中,面对来自校内外如潮的反对声浪,陈立夫凭借其强固的权力基础和铁腕手段,一一化解,一举奠定今日西北、特别是陕西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4.
高远 《丝绸之路》2014,(20):66-71
1940年10月至1942年4月,陈石珍在西北大学担任代理校长,在西北联大诸校长中,任职时间不算最短,但关于他的记载,却非常之少,最有影响的是“黄包车事件”。关于在西北大学及一生的经历,陈石珍自己也没有留下回忆录之类的文字。2012年9月中旬,笔者在西北大学举办的“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上,见到了陈石珍校长的女儿陈和临女士,并对陈女士进行了专访。其后笔者又和陈女士进行过多次电话沟通,她还特地寄来了陈石珍先生的一些照片,从而获得了关于陈石珍校长的第一手资料,遂成此文。  相似文献   

15.
黎勤  李凌 《炎黄春秋》2005,(4):7-11
1946年5月4日,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宣告结束,由冯友兰教授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写道:“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这几句话把联大作为民主堡垒的特点作了精确的表述。  相似文献   

16.
徐诵明两卷《病理学》半生坎坷志倾心教育路桃李满天下无论在日本,在北平还是在西安,那所仅存年余的西北联合大学——您深刻明白旧中国的病根究竞源自哪里您始终坚信一个民族的康健需要的是自由民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正1937年9月10日,本来是各大学学生返校的时间或者是新生入学的报到时间,也是大学老师开始新的一学期的时间,但随着日军侵华战火的蔓延,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不得不发布16696号令,决定"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骨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8.
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是当年晋察冀边区一个重要的文艺团体,抗日战争期间同西北战地服务团、华北联大文工团、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冀西群众剧社同属于全区性的剧团,因1939年抗大二分校文工团骨干力量的并入,1942年联大文艺学院和联大文工团骨干力量的并入,而集聚了较多的艺术人才,其艺术活动的影响也较大。抗日战争胜利到解放战争爆发前后,原来各分区兄弟剧社不少  相似文献   

19.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对日寇侵略取消极抵抗政策,致使祖国大片河山陷入日寇铁蹄之下,迫使沦陷区一部分大学、中学迁入内地。1938年3月,随着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院校组成的西北联合大学从西安南迁汉中之后,京、津、豫、晋和西安等地大批中等学校也陆续迁驻汉中。  相似文献   

20.
1928年7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在李石曾、李书华等人的鼓动下,正式公布成立北平大学区,希望以此来控制北平地区各大专院校的行政事务。未料此举未及一年,即在一片反对声中悄然结束。为弥补心理上的空白,时任北平大学正、副校长的李石曾、李书华二先生经充分酝酿讨论,旋于19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