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集体记忆、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具有强烈的身体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充分认识传承人的身体经验价值,理清身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间的关系,确立身体作为第一物质性的关键位置。现阶段应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抢救式记录,并对口述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进行甄别,使得非遗保有一丝血脉,具有文化和学术双重价值。同时,对传承人的保护应当放到具有整体性的原生态文化空间中。  相似文献   

2.
马伊超 《黑龙江史志》2013,(13):283-285
原真性保护原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之一,后被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原真性"概念本身具有复杂性,对原真性保护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目繁杂、形式多样、活态变化,原真性保护原则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便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原真性保护原则在当今社会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关注着不同于有形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特殊问题,这一原则的提出无论是对非遗本身、非遗持有者还是对非遗保护工作来说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天津市为例,运用RMP理论从资源、产品和市场三方面分析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情况,识别其在发展中存在的对非遗文化价值深度挖掘不足、非遗旅游产品体验性不足和非遗发展尚未形成合力等问题。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应当立足非遗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产业联动打造非遗IP和构建立体化的非遗旅游品牌传播体系,实现非遗历史文脉传承和非遗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相关政策逐步完善,保护机制逐步建立,社会各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在实际非遗传承保护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文章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秸秆扎刻"的传承与保护为例,对国家非遗项目进校园并引入高校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旨在对创新性地传承保护国家非遗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历了由起步到发展,到推动和加速期,再到稳定和反思期及目前的"发力"期五个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实践中逐步深入,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到关注传承人能力的提高,再到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壮大。非遗研培计划旨在使传承人获得文化自信,非遗经纪人或文化中介人队伍也可为非遗的推广与创新助力。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属性正在不断增强,也逐渐得到各地政府的关注,但现代产业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得手工劳作面临批量化生产的危机,因此要更加重视稀缺的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需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国外对非遗的保护工作开展的比较早,也更加的成熟。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对非遗的保护工作却相对比较落后,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比较丰富,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皖南地区是我国著名旅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以安徽皖南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可持续策略。结果表明:(1)总体上,皖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还不成熟;(2)根据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及开发现状,总结出非遗博物馆、非遗节庆活动、非遗舞台化表演和非遗产体验式展销4种开发类型,并在此基础上,从非遗资源整合、全域旅游开发和旅游纪念品等视角上,优化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3)最后从传承人培养、适度开发及加强政府保护等方面,提出未来皖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晨阳 《世界遗产》2016,(4):118-119
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自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15个年头。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十多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开展对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工作对于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历史文脉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概念,以山东沿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研究抓手,梳理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概况及保护进展,用管理学SWOT分析法对非遗廊道建设进行多维度剖析,并试图从ST、SO、WO、WT四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设建议,以期为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资源开发、有效保护传承与活态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吴歌2006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其中由芦墟山歌、常熟白茆山歌、张家港河阳山歌组成,此次口述非遗主要是对"芦墟山歌"传承人的采访,他们主要是:杨文英:2007年6月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柯金海:2008年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卢福宝:2008年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11.
苑利  顾军 《东南文化》2021,(3):6-1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渐入学界视野.非遗保护应该"原汁原味",又要"活态传承".中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而既有学科又无法为非遗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作为一门新学,非遗学不仅具有百年以上的学术积淀、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而且还具有与其他学科完全不同的学术视角与视野以及独特而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一切,都为非遗学的诞...  相似文献   

12.
从国际方面和中国的四个保护层级来看,近20年的非遗保护实践在政策导向与具体操作上都有了很大的调整和修正,也更有助于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与此同时,在非遗教育推广、非遗学术研究以及非遗学科建设等方面,还需澄清基本概念及其关系,以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为此,从宏观的视角看,可以进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观念的导向转换,并从中国文化大传统出发,以整体保护和传承的观点来认识每项文化遗产,最终从观念、产业、消费、伦理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来看待传统对个人认同、地方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影响,以便构建起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体系,从多元人类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中吸收营养,丰富生活意义,维系各个层面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是概念及若干专业问题还有待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缓冲区",不具"唯一性"而具"游移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空间"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一般场所"是不相同的概念,遗产的评定不受"生源地"所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范性文件中使用"代表性"或"代表作"有其立法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与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客体(对象)既有相同点也存在区别,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江苏地方志》2009,(4):58-58
非遗保护先进文博杰出人物受表彰6月11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暨文博事业杰出人物表彰、颁证、授牌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惠山泥人代表性传承人喻湘涟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联合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扬州评话代表性传承人王丽堂、省文化厅社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调研员杨树发、  相似文献   

15.
邓雪晨 《神州》2012,(20):25-26,28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面对市场化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保护主体因基本认识混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等原因造成了在项目保护和利用中对非遗真实性、整体性的破坏。厘清认识、把握原则、明确保护主体应有作用,才能正确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12月,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的《传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实录》丛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分10大类40卷,共计800余万字,以口述史的形式,对河南省已公布的832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地挖掘与整理。书中附有大量图片、音像资料,对非遗传承人的技艺文化和其"背后的故事"进行全景扫描和鲜活展现。该丛书的出版,  相似文献   

17.
刘容 《东南文化》2018,(6):18-22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产性保护既能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又能提高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活力,还能较好地解决非遗保护过程中"保护"和"发展"的平衡问题。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在宏观上,各地区要从"场""类""度"三方面综合考虑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本原则;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应尊重非遗的"个性",在基本原则的指引下,面对特定对象制定合理的保护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郑夏楠 《东方收藏》2022,(10):120-12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逐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由此开启了非遗事业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其中,佾舞作为海峡两岸共同传承和保护的文化项目,承载厚重,涵盖礼乐文化、儒家传统、天文历法等多个学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旨在对佾舞礼乐文化进行溯源,挖掘其现代意义,力求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两岸民众交流,从而进一步推动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正要准确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客观认识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的实际状况,有几个方面是特别重要的:第一,非遗是世代相传,并在适应周围环境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得到再创造的文化遗产,具有为相关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这种文化遗产是鲜活的而不是静止的。它是传统在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是“非遗”保护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每个地区情况不同,决定了“非遗”活化的方式也不同,“非遗”的旅游活化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本文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为例,运用态势分析法(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SWOT)分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