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朵节     
正"三朵节"是生活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别具风格的祭祀性节日,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三朵"是纳西族的本主神灵和最高保护神,传说是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的战神,保护着纳西人的安全,深受纳西族人信奉。纳西族先民把对自然的崇拜、祖先的崇拜、英雄的崇拜等多种信仰集中在祭祀"三朵"上,通过这个节日,不断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除了祭祀  相似文献   

2.
一、概况我们组织全县文化站的同志对洱源县进行了一次有关本主信仰普查,初步普查了全县十个区一百一十二个乡的白族村寨,调查了一百七十二个本主庙,了解到这些本主神的姓名、封号、会期(生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民族     
世界上许多民族中都有很多的人信仰宗教。我国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的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门巴族等的大多数人信仰喇嘛教。在傣族、崩龙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中,有许多人信仰小乘佛教。在苗族、彝族、景颇族、拉祜族、佤族、白族、僳僳族、怒族、独龙族及纳西族中,有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在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苗族和达斡尔族中,有一部  相似文献   

4.
在各民族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辽王朝统治区域内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不同游牧民族之间以及不同农耕民族之间,族际通婚广泛存在。同时,辽朝统治集团还以和亲的形式与周边政权通婚。辽王朝对全国范围内的族际通婚,始终未曾严格禁止。族际通婚引起婚姻习俗的变迁,主要表现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习俗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变。辽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兼容性,中华一体观念和认同意识的产生,均与广泛存在的族际通婚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喜洲     
喜洲王之勤喜洲,位于云南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系大理市属白族民俗文化村。癸酉暮春造访。苍山洱海杜鹃花,傍水依山白族家。小院清风吹碧树,朱楼夕阳喷彩霞。老翁匠心琢玉器,村姑巧手染蜡杂。轻歌漫舞忆犹在,最是难忘三道茶。注:蜡杂,蜡染杂染布料,当地特产。三道...  相似文献   

6.
苏联成立后,俄罗斯人和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有了较大发展,并且具有非本土俄罗斯人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本土多、俄罗斯族女性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男性多、族际婚姻的稳固性程度不高、混合家庭的后代一般选择俄罗斯族为其族属等主要特点。俄罗斯人的族际婚姻不仅扩大了俄罗斯民族语言和文化在其他民族中的传播,也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随着民间文化研究的兴起,妈祖信仰也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热点,有关的文章层出不穷,对妈祖的族源、历史和妈祖信仰的起源、传播、影响以及地域文化特征、宗教属性等方面都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但是这些研究多是停留在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存在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8.
朱敏兰  王全德 《攀登》2014,33(4):124-128
本研究采用自制《少数民族青年文化习性量表》对生活在青海省的560名藏族青年和341名蒙古族青年的文化习性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显示藏族青年与蒙古族青年的文化习性无论大、中学生还是男、女群体,在"主流文化态度"以及"宗教信仰"维度均检验出特别显著的差异,在"风俗习惯认同"及"民族语言认同"维度不存在差异。研究藏族及蒙古族青年的文化习性群体差异,对于探寻民族教育中文化认同及文化适应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晓勤 《民俗研究》2013,(2):111-119
石龙村本主崇拜的村落记忆是村民依据现实的想象力对过去体验的一种选择性建构,若将其分为口头解释与仪式行为两个层面,那么在第一个层面,以本土化的方式重述本主来历与造像,以及展示本主的存在与神迹成为集体记忆的热点;在第二个层面,无论是具有纪念性质的集体仪式,还是以祈福和赎罪为主的个体仪式,都凭借其高度的程式化和固定性操作,暗示着对过去的延续。老年人作为传统的护卫者,在其中扮演了异常活跃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来认知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了古老独特的时间认知体系,被称为"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于2016年12月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出国际社会对其作为中国传统的时间制度所发挥的文化影响的认同与推广。文章在知识社会学的框架内探寻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如何推广与传播,进而在学理层面上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些新经验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到大理喜洲的旅游者,参观的热点集中在集白族民居建筑大成的严家院、董家院和杨品相住宅。进入这些大院须购买门票,而在同一块地皮上,离大院并不遥远名叫大慈寺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是华中大学的校址。如今,除了70岁上下的老人,而且是有文化的以外,连本地人都不知道这一段不该遗忘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2.
罗康隆的《族际关系论》从民族、文化、生境的关系出发,通过对族际关系中文化的调适、互动进行理论研究,向人们展示了一副由各民族的文化网络所组成的复杂族际关系网络图。本文认为该书充分把握了族际关系的发展规律,灵活运用体现时代性的研究方法,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有深刻的启迪,有助于人们用发展的眼光对文化进行全新的认识,并充分掌握族际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正>"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为取向的集中体现。而广义的"社会认同",则指包括政治、民族、宗教、文化和经济活动方式的认同,其中社会文化价值认同是其核心要素。在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中国古代周边地区逐渐从"化外"转为"化内"的过程,或者是经济、文化中心逐渐从北向南的转移,或中原文化由中部、东部向西部渐浸的过程中,大规模人口迁移是其十分重要的载体。由于中国各地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这种大规模、跨区域移  相似文献   

14.
绕三灵     
绕三灵,是大理白族人民传统的节日,于每年农历四月下旬举行。白族群众中有一句俗语:“三那绕南四绕北”,意即四月二十三日前在南头的大理一带绕,二十四日起在北头的圣源寺或喜洲一带绕,而以二十四日最热闹。二十三日下午人们边歌边舞从南头的大道、小道涌向苍山脚下的“神都”圣源寺,主要是来朝拜“爱民皇帝”段宗膀。当天晚上就住在寺内,有的露宿在寺周围的森林里,举行朝拜,或唱歌跳舞,吹锁呐、弹月琴、唱古摆曲,谈情对调,通宵达旦。四月二十四日晨,人们向段宗膀神像作最后一次朝拜后,就以一方“本主”的群众为伍,这种队伍有二三十人的,也有四五十人的。前边由两位老者共扶一棵拴红彩、扎纸花、挂葫芦的柳树枝引路,走一步拿柳枝触地一下,唱一句,后边的青年男女或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把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敦煌大族与佛教问题分为三期。汉晋之际,初居敦煌的大族主要独尊儒家文化,他们并未真正信仰佛教;十六国时期,他们在尊奉传统儒家文化的同时,开始接受佛教,在思想信仰方面儒释兼行;北朝时期,其佛教信仰有了长足发展,且有压倒儒学之势。这个时期,敦煌大族的思想信仰和文化代表了敦煌宗教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契丹族的族际通婚,是其民族的重要婚姻形式之一。在契丹民族发展的历史中与其他民族的通婚经历了一个从上到下逐步发展与深入的过程。契丹族族际通婚的扩大和发展,是与其统治政策联系在一起的,在客观上促进了与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广东惠州巽寮天后宫("大妈")与凤池岛妈祖庙("小妈")案例比较,借助田野调查、半结构式访谈以及非参与式观察法,探讨在资本主导的滨海旅游开发背景下,妈祖信仰空间建构与认同边界重构过程。研究发现,"大妈"与"小妈"妈祖信仰空间建构的逻辑路径和过程不同。"大妈"按照资本塑造、权力的集中化与合法化以及宗教话语标准化的逻辑路径,建构为多元认同的开放性空间。"小妈"由于资本的"缺场",主要通过空间权力的自我赋予与妈祖崇拜话语的地方化来凸显与强化"我者"信仰空间的认同,从而建构为"我者"闭合性空间。在民间信仰空间建构和认同边界重构过程中,资本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广东惠州巽寮天后宫("大妈")与凤池岛妈祖庙("小妈")案例比较,借助田野调查、半结构式访谈以及非参与式观察法,探讨在资本主导的滨海旅游开发背景下,妈祖信仰空间建构与认同边界重构过程。研究发现,"大妈"与"小妈"妈祖信仰空间建构的逻辑路径和过程不同。"大妈"按照资本塑造、权力的集中化与合法化以及宗教话语标准化的逻辑路径,建构为多元认同的开放性空间。"小妈"由于资本的"缺场",主要通过空间权力的自我赋予与妈祖崇拜话语的地方化来凸显与强化"我者"信仰空间的认同,从而建构为"我者"闭合性空间。在民间信仰空间建构和认同边界重构过程中,资本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商、周王朝的建立是通过大规模的族际战争行为实现的,在考古学文化上产生突变是正常现象。夏王朝的建立是本部落联盟内社会历史自然发展的结果,不可能在考古学文化上出现中断。认为夏王朝的建立必然伴随着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诞生的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以海为田"的福建沿海渔民在长期渔业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海神信仰体系及与此相关的民俗,其海神信仰与祭祀具有区域性、功利性和诸神合祀等特征。通过参与祭祀海神的民俗活动,渔民们获得某种心理安慰,增强与大海搏斗的信心与勇气,体现了福建渔民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拼搏精神。闽台两地的海神信仰一脉同根、一本同源,是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精神纽带,从文化认同方面对地区的稳定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