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九一八事变至我党发布五五通电这段时期,中共对蒋政策是反蒋抗日还是抗日反蒋,党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以为这一时期中共对蒋政策应是抗日反蒋,根据有四:一是"抗日反蒋"提法载入中共中央文件;二是"抗日反蒋"提法见诸我党和红军负责人的言论中;三是"抗日反蒋"口号符合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关系的变化;四是"抗日反蒋"是党史学界权威著作较为普遍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从九一八事变至我党发布五五通电这段时期,中共对蒋政策是反蒋抗日还是抗日反蒋,党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以为这一时期中共对蒋政策应是抗日反蒋,根据有四:一是“抗日反蒋”提法载入中共中央文件;二是“抗日反蒋”提法见诸我党和红军负责人的言论中;三是“抗旧反蒋”口号符合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关系的变化;四是“抗日”反蒋”是党史学界权威著作较为普遍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三个问题,是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抗日民主政权,则又成为这整体中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刘少奇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思维,又有着成功的革命实践,从而正确指导与有力地推动了华北抗战局面的开创和形成。  相似文献   

4.
常松 《安徽史学》2011,(2):123-128
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为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抗战全面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报刊精神主要体现在政治坚定、导向鲜明的党性原则;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革命传统;贴近生活、通俗生动的求实风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薛光夏 《文史月刊》2005,(11):37-37
在山西省运城市革命老区,至今还广为流传着抗日县长赵宜轩的动人故事。赵宜轩(1910年—1980年),又名赵炳照,闻喜县苏村人,1937年12月在闻喜三区高小任教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闻喜三区抗日政府区长兼区委书记、闻喜抗日县政府驻县北办事处主任、康俊仁游击支队政治指导员、夏县  相似文献   

6.
小西湖情思     
距贵州桐梓县城东北约六公里处,有一片山环水绕、河谷幽深,被称做小西湖的地方。这里不仅因地形独特、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而远近闻名,更由于它曾是蒋介石拘押过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的地方而越来越让世人感到神秘起来。蒋介石幽禁张学良将军的地方,在贵州一共有四处,桐梓县城东北的小西湖,是除贵阳黔灵山、修文阳明洞、开阳刘育乡的又一处所在。据说张学良来此之前,特务头子戴笠就曾亲自来这里仔细地考察过。很难想象,当年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少年将军,在处于国难当头之时,从1944年冬到1947年春在这里仅度过了他两年又三个月的无奈时…  相似文献   

7.
九一事变后,冯玉祥慷慨激昂,呼号奔走,呼吁反蒋抗日,进而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揭起抗战大旗。透过冯玉祥“日记”,从历史上加以考察,这一切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8.
抗日根据地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众化,在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壮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通过对太行抗日根据地的考察,认为抗战环境、政策、军事、教育、人才等多种原因促成了这一特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着应客观反映中共华北地方组织在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用翔实的史实说明,七七事变前后,中共华北地方组织已基本恢复。并成为华北最大政党,进而指出在八路军未投入开辟抗日根据地之前和八路军开始创建抗日根据地但暂时未到达的地区.中共华北地方组织即先机着手创建抗日根据地,首次提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分为三种类型,即以八路军分兵发动群众为主、八路军与地方党组织协同配合、地方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为主。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阶层人民和爱国官兵纷纷组织"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各种名称的抗日武装,奋起抵抗。这些抗日武装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1932年冬,大部分义勇军终因孤立无援而惨遭失败。义勇军名将苏炳文、马占山、李杜、王德林等率残部退入苏联境内。随后,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进行了艰辛的谈判,双方议定:进入苏联境内的抗日义勇军除伤病员暂留苏联各医院治疗外,其余义勇军官兵分三个不同层次、通过三个不同的途径返回中国:马占山、李杜、苏炳文、王德林等高级将领从莫斯科坐飞机绕道欧洲返回;大部分家属、小孩及伤兵从海参崴坐轮船绕道日本海返回;其余各部由苏联政府安排,分8批乘火车经西伯利亚在阿亚古斯下火车,然后再分成小批进入新疆回国。途中苏联政府提供便利保障,而此次转移的费用则由中国政府支付。本组史料基本反映了国民政府办理在苏境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如何归国的详细情况,为史学界特别是研究抗日战争史的学者提供了一组很重要的史料。  相似文献   

11.
钱霞 《黑龙江史志》2013,(19):295-296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汤原中心县委创建与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队伍,这支抗日武装经过三年的游击战争,开辟了汤萝绥反日游击区,建立了太平川抗日游击根据地、汤西抗日根据地等,创造了许多辉煌战绩:如夜袭汤原、三打鹤岗、亮子河缴械、三甲伏击战等战役,并屡次冲破敌人的大举讨伐,令敌人胆战心惊。  相似文献   

12.
我的祖居地坐落在豫东平原扶沟县城东北方向10里处的吕潭镇。在20世纪30年代,这个不足500户人家的小镇,却因出了两个抗日英雄而驰名全国。一个是率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塞上重镇多伦城的吉鸿昌,一个是率部打响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第一枪的吉星文。  相似文献   

13.
武装门第     
夏春浓 《铁军》2012,(10):37-38
我的祖父夏庆然,为人忠厚,一生勤劳,乐于助人,做了许多善事、好事,在睢宁北部一带德高望重。1937年卢沟桥抗战爆发,为支持抗日,老人只留下一个儿子(三子夏同瑛)在家种地,将其余四个儿子,长子夏玉华、次子夏同琳、四子夏同环、五子夏同球和长孙夏春雷全都送往抗日前线,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和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南部中条山地区人民,对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一、抗战初期,中条山地区人民掀起参军热潮,壮大了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力量;二、组建地方抗日游击队,配合国民党政府军作战,为保卫中条山做出贡献;三、运军粮,送子弹,救伤员,送茶饭,支援了国民党政府军抗战;四、中条山战役中,帮助国民党政府军突围,解救遇难将士,掩埋死难英烈,功劳卓;五、中条山战役后,在艰难环境中,为再建人民抗日武装,创建中条山抗日根据地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蔡朋岑 《文史天地》2010,(10):17-22
1941年5月到1942年8月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同时也为了在日伪军即将展开的“清乡”中保存有生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浦东(即上海东南部南汇、奉贤、川沙三县)抗日武装陆续南渡杭州湾,到浙江三北地区(即余姚、慈溪、镇海三县以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立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16.
在哈尔滨烈士陵园里有两座陵墓十分令人瞩目,陵墓高大、雄浑,都用汉白玉砌就。墓冢一座呈方形,一座呈圆形,四周都环以白玉雕栏,显得格外肃穆、凝重。陵墓还建有墓室和墓门,长眠在这两座陵墓中的便是我国东北抗日联军历史上著名的民族抗日英雄,抗日联军第二军第二师师长兼政委、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陈翰章将军和抗联第十军军长汪亚臣将军。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日的主力军,其在严密、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坚持斗争,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地区的斗争主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初创期、鼎盛期和后期,其中东北抗日联军的初期和鼎盛时期的斗争是为人津津乐道的,但是对东北抗日联军后期的战略转移,存在着很多认识的片面和误解,本文将从战略转移必要性、后果及影响的角度出发,结合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的实际,对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国军事地理学的角度,系统地考察与分析了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中国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地理的重要特点、周边环境与敌强我弱的战争态势,提出与实施的抗日军事战略,评述了中国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提出与实施的抗日军事战略的背景、过程、成功与缺陷,同时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对抗日军事战略问题上的重视与成绩。国...  相似文献   

19.
李加福 《沧桑》2012,(5):8-11
抗日先驱王德林的一生事迹分为从闯关东到被政府收编、救国军抗日、抗日失利后三个阶段。文章重点介绍王德林领导下的中国国民救国军的抗战历程及救国军结局。分析救国军失败原因,总结救国军抗战的意义和影响,最后对王德林进行评价,尤其是王德林的容纳与保护,在救国军中为我党培养了一批抗日联军骨干,为东北抗联的组建和发展奠定了组织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戚南强 《大江南北》2022,(10):36-37
1941年,抗日战争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日军为了控制东南沿海,向浙东地区进犯。同年4月,浙江省“三北”地区(指镇海、慈溪、余姚三县北部)相继沦陷。当时的局势是日伪军势力逐渐嚣张;国民党大部队溃退,部分政权还在;我党主要利用公开合法身份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敌伪顽与我斗争尖锐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