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鲜虞中山国青铜器的造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茹 《文物春秋》2002,(5):43-46,51
<正>中山国,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狄族鲜虞部在今河北中南部建立的诸侯国,始建于春秋末年,战国中期达到鼎盛。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已掌握较高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技术,创造出独具特色、精美绝伦的中山国青铜器。中山王墓及中山国中小型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中山国青铜器制造工艺的成就。中山国不仅融合于深远博大的华夏文化,还保留了一部分北方民族的文化特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除中山王墓的发掘外,中小型墓在平山及其他临近地区时有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发掘的中山国中小型墓约有30余座,都出有成组的青铜器,其中以生活用具居多。根据出土青铜器的用途和器型种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2.
《文博》1986年第三期刊载的刘宝才同志《中山国亡于崇儒说献疑》一文(以下简称《献疑》),是针对拙著《北狄族与中山国》一书(以下简称《中山国》)中关于中山国灭亡原因的论述而发的。遗憾的是,《献疑》不仅没有将学术界关于中山国灭亡原因的探讨引向深入,而且不顾《中山国》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硬说《中山国》是主张“中山国亡于崇儒说”的;尤其令人不解的是,《献疑》作者还将我在《中山国》中关于中山国灭亡的外部原因的论述改换为自己的观点,在《献疑》中大加“论证”。这些作法都有失公允。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对《献疑》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3.
战国中山国的疆域大致位于今河北中南部地区,由于史书记载简略,文物遗迹湮没地下,数千年来鲜为人知,因此人称“神秘王国”。河北省博物馆推出的《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陈列,恰如其分地揭开了这个“神秘王国”的神秘面纱。该陈列由笔者担任总体艺术设计,现将我们的设计思想整理出来,以就教于专家与同行。  相似文献   

4.
<正>战国中山国是北方少数民族——白狄族鲜虞部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建立的国家。战国初年逐渐强盛起来,与齐、魏、燕、赵等强国相抗衡,耀兵称王于太行山麓,是一个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但由于中山国非周王室宗亲,而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史籍对中山国的记载非常简略零散,两千多年来中山国成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王国"。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16,(5)
正战国中山国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国家,这个国家先后与晋国、魏国、齐国、燕国、赵国等大国持续征战,国运历经风雨,几次亡国,又一次又一次奇迹般地复兴,并屡克劲敌,跻身强国之列(图1)。在战国那样群雄争霸的年代,中山国虽小,却能在列强的夹缝间顽强生存、开疆扩土,甚至称王称霸,其原因何在呢?在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田猎用具和军事器具,向后人展示了中山国的昔日雄风,也让我们更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石棚山陶文试释——中山国族属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自从1974年河北省发现古中山国晚期都城灵寿古城之后,文献上语焉不详的战国中山国,遂被初步地揭开了朦胧的面纱。经过发掘,不但补证了中山国的世系,而且对于其不逊于中原的高度发展的文化,也得以充分的了解。过去有的学者甚至以为中山国还是处于石器时代的落后民族,这样的看法也就冰销云散了。 但是,目前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是中山国的族属问题。一般认为,战国中山是春秋鲜虞的延续,是姬姓白狄建立的国家。有人则赞成鲜虞子姓的说法,并推测鲜虞应源于商殷后裔。也有人否定中山君统与鲜虞的关系,认为二者既非一国,又非一姓,中  相似文献   

7.
三孔布考辨     
<正> 三孔布是我国先秦货币中极为珍贵的布币之一,因其形制为圆首、圆肩、圆足而且在布首及双足处各有一孔,故后世钱币学者称之为三孔布。自清嘉庆年间三孔布见著谱录后,甚为钱币界所重视。但由于三孔布出土极少和史载阙略的限制,前人对三孔布的研究考证一直未获大的进展,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三孔布的零星出土和发现,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对三孔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但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逐渐形成三家之说:即三孔布秦国说,赵国说和中山国说。“秦国说”,以三孔布背文用铢两计重,铢两为秦国币值单位,故将其定为秦币(1),或谓秦占领赵邑后出现的混合型铸币(2);“赵国说”,以三孔布币文纪地多是赵国城邑,而且战国晚期使用铢两计重并非秦一国的论点,故将其定为战国晚期赵国铸币(3);“中山国说”,则认为三孔布纪地城邑绝大部分在中山国境内,而且三孔布的货币单位重量较大不象战国晚期之物,故将其定为战国中期中山国的铺币(4)。  相似文献   

8.
《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是河北省博物馆推出的一个国别史专题陈列。陈列采用了260余件(套)文物、3个复原景观、76件文物复制品、78幅照片、21件图表和绘画,在1300平方米的空间内,展示了战国中山国200余年曲折的历史和精美的文物,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97年度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在陈列内容设计上,我们力求打破历史陈列平铺直叙的套路,从中山国特殊的历史进程、独具特色的文物和骠悍的游牧民族特色出发,走出一条史物结合的国别史陈列新路。本文仅就陈列内容设计的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设计思想,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史记》记载 :公元前 3 0 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进行军事改革。两年后进攻“心腹之患”中山国 ,夺取了、石邑、封龙、东垣等四个城邑。后来经过多次征战 ,伐西胡 ,灭中山 ,几年时间 ,赵国一跃成为北方大国 ,是战国“七雄”中当时能与强大秦国一争高下的惟一国家。赵国的崛起与强大 ,固然主要得益于“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但与首先占领中山四邑这个战略要地 ,控制交通枢纽 ,发挥区位优势也不无关系。战国中山四邑的地理位置在当代的什么地方 ,它们的历史是如何沿革的呢 ?据查 ,这四个城邑在现在河北省石家庄附近。 ,即高邑 :赵武…  相似文献   

10.
中山国是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一个“千乘之国”,其地域在今河北省中部的石家庄地区。中山国的统治者是白狄鲜虞族,是一个长期生活下太行山的山地民族,因此对山很是崇拜。中山王用大型山字形铜礼器作为王仪,在宫殿瓦顶上砌筑山字形脊瓦和山峰形瓦钉帽饰等以示崇山。中山国之所以称之为“中山”是因“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所以“山”字形铜礼器可为国之象征和王权之象征。鲜虞中山由于长期生活于山区,故对于山区中一些常见动物的形象和山峰及山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也反映在其生活中,甚至反映在一些瓦当饰面的造型中。中山国的瓦当目前仅出土于它的后期都城——灵寿城的各遗址中,从考古发掘  相似文献   

11.
马兴 《史学集刊》2007,(2):87-89
战国时期,中山作为一中等国家能纵横于各大国之间,这与它拥有较为完善的军事制度密不可分。这一时期,中山国军事领导体制得以确立,国王集军权于己,相兼领军事。兵种配置上,中山国设有车兵、步兵、骑兵等。而军事赏罚的实行也为提高军队战斗力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2.
河北正定县吴兴墓地战国墓葬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祥  蔡强  于俊玉  柏艺萌  尚晓波  万雄飞 《考古》2012,(6):3-13,98,102
吴兴墓地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新安镇吴兴村,距正定县城15公里。京广铁路在墓地东南2.5公里处南北向穿过,滹沱河在墓地南12公里处自西向东流,地势平坦(图一)。2006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段考古发掘工作全面展开。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朝阳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In the 1939 New County Reforms,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made the baojia system the lowest level of self-government in the country. This decision was the result of more than ten years of discussion among Nationalist administrators and writers who were searching for a tutelary system to train the people in their political rights in preparation for constitutional rule. In the 1920s and 1930s, Nationalist writers claimed to be following Sun Zhongshan's (Sun Yat-sen) philosophy by reinventing the baojia as a form of democracy. Harkening back to a reimagined national past, they "discovered" that the imperial baojia was not a system of local control, but a traditional model of bureaucratically-designed local self-government. Nationalist writers dovetailed this new baojia with Sun Zhongshan's philosophy in order to rationalize its position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State. Once philosophically legitimized, Nationalist writers endorsed the baojia as a top-down bureaucratic system that would transform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of the country; it would become the core political unit of their state-making and nation-building projects. In so doing, the baojia came to represent the Nationalists' deeply-held belief in the power of human agency to create state institutions capable of entirely remaking society and transforming the nation.  相似文献   

14.
<正> 战国中山王(?)兆域图铜版(以下简称“铜版”),1977年于中山王(?)墓中出土。铜版平面呈横长方形,无铸接及铆、焊的痕迹,为一次模铸而成。原来的铜版表面平光,后因于墓中经过火烧和压砸而凸凹变形,所以各部分的尺寸需仔细测量,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铜版长一侧为95.6厘米,一侧为96.6厘米,中间平整处为96厘米,应以96厘米为准;宽度于平展处量得为48厘米;厚度不匀,为0.7至1.2厘米,大部分为0.8厘米。按长96厘米,宽48厘米,其长宽之比正好为2:1。现器重32.1公斤。这样大的铜版在当时条件下,一次铸造成功,并达到表面平整的效果,在技术上也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5.
<正> 战国中山的族属,由于文献不足征又相互歧异,成为千古纷纭莫定的疑难问题。七十年代以来,有关这个问题见之于发表的文章已达三十余篇,这在中山诸问题研究中占了突出的份量,并且目前仍具迭出不止之势。所以如此,在于它即为研究中山国史所无法回避,又同探索其文化渊源,特征及与周邻文化演变(融合)关系等考古学课题直接相关。本文就目前存在的诸说试作浅议,以期见仁见智,有裨于中山考古取得更多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吴彤 《史学集刊》2007,3(6):23-27,84
在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期间,孙中山主张以北方地区为重点,与袁世凯进行坚决的军事斗争;他主张护国运动应以建立巩固的民主制度为最终目标,而不应仅仅满足于推翻袁世凯;他主张各派反袁势力团结一致,即使发生矛盾也应和平解决,不应诉诸武力。在护国运动期间,孙中山对各地革命党武装的反袁军事行动进行了指导,帮助各地革命党武装筹措经费,动员各界人士参加反袁斗争,为反袁斗争进行了舆论宣传。许多革命党人在孙中山的派遣和指导下参加反袁斗争并作出重大贡献;孙中山对一些护国运动领导人的反袁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当时的社会舆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钟国平 《人文地理》2016,31(3):60-66
过剩通勤是衡量城市居民职住空间组织和通勤效率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快速工业化城市中山市为例,采用2012年中山市交通调查数据,分析中山市职住空间平衡与过剩通勤状况。通过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发现,中山市居民的通勤距离、过剩通勤率(E)、通勤容量(Cu)使用率均普遍小于国内大城市和西方城市。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对中山市的通勤特征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过剩通勤各项指标与户籍、职业类型和家庭收入有显著的相关性。表现为家庭收入越高,过剩通勤率相对较高。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行政办公人员通勤效率较低,而产业工人通勤效率较高。非本市户籍人口通勤效率高于本市户籍人口。  相似文献   

18.
<正> 井陉,地当太行腰冲,左控幽冀、右扼雍并,在八陉之中不仅是兵家必争的天下险塞,且是渤海湾迤西一条十分重要的冀晋孔道,自古即为山左右经济往来、文化交融的要枢之区。井陉古道何时开通?当时情况与具体走向又如何?这个问题在文献中找不出确切的记载。1989年冬,1990年春,河北省进行文物复查,笔者曾率队对井陉境内(含矿区)的文物遗存做了踏勘,所获资料或可对此问题的探讨有所裨益,因述所见,以资参考。 一、周穆王以前的“羊肠山径” 《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北征,乃绝漳水。庚辰,至于□,觞天子於磐石。载立不舍,至于鈃山之下。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鈃山之西阿,於是得绝鈃山之坠,北循滹沱之阳”。对此,郭沫若先生解释为:周穆王沿太行山西麓北行,渡过漳水,经山西平定县的磐石,循桃  相似文献   

19.
张燕辉  李晓 《攀登》2007,26(4):142-145
孙中山从儒家文化中汲取精华并用之于革命实践活动,从而将他的革命理论根植于儒家文化的深厚沃土之中,使儒学在服务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时也充满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东坡苏公帖碑是现存刊刻最早的苏轼个人丛帖,也是历史上优秀的苏书刻石之一。本文对该帖作了多方面研究,并特别指出帖碑中保存的《中山松醪赋》“元祜正书本”是仅存的苏轼的两种写本之一,有别于人们熟知的“绍圣合卷本”。该本中苏轼修改的字迹表明它与《中山松醪赋》祖本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帖碑上四种苏轼手迹,三种墨迹已失传,有赖刻石流传,而帖碑是其传世最早的佳刻。因此,东坡苏公帖碑无论在保存东坡书迹方面。还是于苏轼诗赋校勘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帖学研究中应该关注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