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新岗 《民俗研究》2005,30(2):74-85
我国历来是一个重视风俗的国度,至迟在西周时代就已建立了采风制度。及至春秋战国时代,风俗开始成为先秦诸子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风”、“俗”两字首提者为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风俗”一词,最早提出则是荀子,“广教化,美风俗”。不仅如此,能否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秦国就是一个成功转变风俗的国家。入秦汉之后,风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甚至成为后世许多风俗的源头。有秦一代,史料缺乏,不好妄下评论。相对而言,两汉的风  相似文献   

2.
面对东汉中后期的各种鄙风陋俗,王符吸收两汉"诸子"的"移风易俗"思想,通过分析民间的风俗事象,剖析政治与风俗之间的关系,打破传统的"以德化俗"思想,将法家思想引入"移风易俗"领域,形成了以"德法兼综"为原则的"变风易俗"思想。该思想包括"以德化俗""以法治俗""选贤易俗""重本抑末以易俗"四个方面,使得风俗秩序与政治秩序达到和谐与补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贪婪腐朽的统治者恰恰是这些鄙风陋俗的始作俑者,注定了他们难以践行"变风易俗"思想,要真正改善风俗就只能依靠改朝换代了。  相似文献   

3.
两汉时期的移风易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大一统形式下共同文化心理汉化的过程。从汉代思想家到君主无不重视风俗的重要性,赋予其特定的政治功能并付诸于实践。儒学思想指导下的移风易俗呈现出礼俗合一的变化,在风俗的差异性中有了同质的内容,对汉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内蒙行记     
草原帝国的知识考古——去内蒙 (8月22日) 去内蒙是一个久远的愿望,也是整体了解古今中国和东亚世界的必须。去那之前,关于“中国”的知识都是残缺的。尽管去了之后很难说就能补充完满,但去和不去已成为一个“东亚人”认知上的转折点。 满清时代,蒙古的“内”、“外”连为一体,构成东亚大陆重要而广阔的地理和文化单元。  相似文献   

5.
张敏 《东南文化》2023,(1):70-91+190+192
太湖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马家浜时期文明曙光初现于太湖北部,奠定了太湖流域文明化进程的基础;崧泽时期的太湖北部率先进入王权统治的古国时代,形成了太湖流域的民族共同体,东山村遗址群成为原生型“崧泽古国”的政治中心;良渚时期的太湖流域进入神权统治的古国时代,太湖南部的“良渚遗址群”与太湖北部的“寺墩遗址群”成为“良渚古国”并立的政治中心。王权统治的“崧泽古国”转型为神权统治的“良渚古国”,成为中华文明化进程中独树一帜的“太湖模式”。  相似文献   

6.
“五四”堪称是一个民主时代,民主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成为了整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五四之前,民主基本上是少数知识精英的思想专利。五四时期,专制主义成为众矢之的,民主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民主与科学成为大批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广大学生对自由、平等观念的富有朝气与激情的宣传,更使五四民主主义思潮滚滚奔涌,一浪高过一浪。“五四”民主观念的普及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当前,对“五四”民主启蒙思想进行回顾,也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共和制度———“五四”民主的价值目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在饱含屈…  相似文献   

7.
晏虹 《世界历史》2005,44(2):93-104
182 9年 ,安德鲁·杰克逊 ( 1 776— 1 84 5)入主白宫 ,从此开启了一个“杰克逊时代”①,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一 ,他的当选标志着“权贵”时代的结束 ,而普通人将在美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二 ,“杰克逊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此时真正意义上的两党制度日臻完善 ;总统侯选人提名大会开始成为惯例 ;大多数州都实行了白人成年男子普选权 ;许多人道主义运动 ,如废奴运动、女权运动、教育及监狱和医院改革等 ,蓬勃兴起 ;交通革命更是刺激了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冲击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蛋茶"     
唐碧 《民俗研究》2000,(3):173-174
以茶待客是中国普遍的风俗。在江苏南部农村中,待客的“茶”却不是用茶叶,而是鸡蛋、红枣等;主要是鸡蛋,称作“蛋茶”。主人烧茶、来客吃茶部有一定的俗规,以下介绍丹阳县农村的风俗。  相似文献   

9.
王琴  李化树 《神州》2012,(11):17-17
鲁迅处在一个奴化女子教育盛行的半是满清,半是民国的时代,鲁迅抨击当时社会存在的“贤母良妻主义”教育:包括批判“坚壁清野主义”、“寡妇主义”教育并揭露封建教育卫道士的恶行。鲁迅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冯淑静 《民俗研究》2009,(2):214-219
条梳《论语》,发现其中涉及了许多民俗风情方面的内容,从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到对祖先之神的祭祀,再到卜、兆、梦等方面的信仰,透过这些著录,我们更发现其中潜藏着一股变动的暗流:孔子生活的时代,处于风俗的混乱与变革之中,正是一个移风易俗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神州民俗》2007,(8):35-35
东莞风俗,孩子出生一百天,父母要为孩子做“百日”,祝孩子年高百岁,因此称做百日为做“百岁”。这天,母亲为婴儿喂咸食物,称“食味”。家中炊松糕或炊糕,分派亲戚朋友。以“糕”寓意“高”,企求孩子快高长大,日后步步高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体验经济时代的“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验经济即将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消费和需求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旅游业是体验经济的重要行业,体验经济赋予了“农家乐”旅游新的时代内涵。“农家乐”旅游要从主题的创意、开发体验旅游产品、打造体验服务、提供体验旅游纪念品等方面应对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熊梅 《巴蜀史志》2005,(5):54-57
清代后期以来,值元宵和中秋之夜,川渝避渐流行起各类“偷”俗:“偷灯”、“偷汤圆”、“偷梓潼”、“偷膏”、“摸秋”、“送瓜”等。此类“偷”俗主要分布于四川东部与重庆地区的汉族居住区。里沿江走势,是一种由广东和湖广省迁移而来的风俗化。而令,“偷”俗的绝失部分都已衰落,唯“偷青”独存,这与“偷青”寓意的变化及承载此风俗的物质条件简易可行有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世界》2004,(6):4-9
宽带已经成为中国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互联网宽带用户已突破1700万,随着中国宽带产业的高速发展。宽带互联网将成为未来社会的通信基石之一。基于宽带互联网的文化产品也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迎接时代挑战.中国网通集团携手IDG等跨国企业成立了天天在线有限公司。首次在中国通信行业提出“通信文化”的理念,并且于5月26日正式发布了中国首家宽带门户网站天天在线(www.116.com.cn),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一时间媒体好评如潮,网民反响强烈,引起了国内外业界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蓝水 《福建史志》2002,(5):63-64
胡里山炮台是厦门的旅游名胜,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最主要的文物和景点就是那门28生(公分)克虏伯大炮,这门大炮长13.13米,口径280毫米,全重接近60吨,2000年以“现存世界最大的古代海岸炮”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厦门因此多了一个国际认可的“世界之最”,“胡里炮王”也成为“厦门二十名景”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刘敏  杜学元 《神州》2012,(11):18-18
剩文化流行,“剩女”成为热门话题。女性在“剩女”问题上。自我意识出现偏差,包括:其一,“中国式剩女”由家庭社会环境造就而成;其二,“剩女现象是社会泛物质观的一个缩影。我们应该以平常心看待男女初婚年龄的延迟。  相似文献   

17.
张丽杰  魏军 《丝绸之路》2003,(11):26-26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使我们国家成为世界为数不多的能把人类送人太空的国家之一,但又有谁知道,四艘飞船为这一天铺平了道路。其中“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前夕,曾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一个奇迹——超低温发射。  相似文献   

18.
西藏民俗变迁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移斗转,生老病死。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变是永恒,不变是暂时。 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动感,带来了美,带来了新的事物和新鲜的面孔,我们周围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 “移风易俗”一顾名思义,是一场改造风俗的努力。民俗行为和民俗心理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份,民俗文  相似文献   

19.
因相近而区分:“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与主义”之争为时不长,却触及一些时代关注的焦点,反映出“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界异常丰富而活跃的动态,特别是各种流派混杂难分、阵线混淆的重要特征。关注“社会”的革命或改良是时代的共同点。包括安福系在内的朝野各方都以为不可避免。这样的朝野相似性使“新舆论界”一边希望有所“区分”,以确立自身的特性。有些后来以为冲突的观念,对当时当地的当事人而言,未必就那样对立,反有相通之处。胡适和李大钊的相关言论在一段时间里共同成为年轻一辈的思想资源,提示着这一争论未必像后来认知的那样意味着新化人的“分裂”,或即使“分裂”也不到既存研究所论述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张潇中 《文史月刊》2004,(12):31-32
周作人在“五四”运动前后,曾以自己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锋,英勇地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线,呵斥礼教,痛击军阀,成为“新文化运动”中青年们的“精神领袖”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逐渐向往平和敦厚稳重的隐士生活,企图远离现实,在关键的时代考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