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麦仁粥     
巴陵 《丝绸之路》2007,(9):32-32
青海人有很多古老的饮食习惯,都传承至今。在青海的农村和小镇,可以见到许多原始的饮食。我与朋友去青海油田的花土沟生产基地,吃到一种小吃,叫麦仁粥,它就是青海的古老饮食之一。  相似文献   

2.
权翠芳  木子 《旅游》2012,(10):11
在庞大的火锅家族中,"青海土火锅"鲜为人知。对于为数众多的火锅爱好者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据考证,青海土火锅大约在西汉时期传入,当时仅由少数上层人享用,至明清时才普及到寻常百姓家。青海人又把火锅称为"锅子",逢年过节、亲友聚会、款待宾客,往往会装一只"锅子"来为宴席增色,显示对客人的重视和礼遇。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次人类壮举,这也是一个永垂青史的伟大时刻。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通过中国人的手在海拔8844.43米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熊熊燃烧。而在创造这一奇迹的英雄团队中,竟有两位来自青海土乡的小伙子李福庆和袁复栋。他们不仅和团队把圣火送上了世界之巅,同时也改写了青海人攀登珠峰零的纪录。 壮哉!李福庆!壮哉!袁复栋!土族人为你们骄傲,青海人为你们自豪,世界为你们喝彩——  相似文献   

4.
在青海境内,鹅喉羚只在柴达木盆地有分布。青海人把羚羊类的动物都叫黄羊。鹅喉羚外形与其他黄羊十分相似,但仔细观察,尾巴比其他羚羊长,脖子比其他羚羊粗,所以鹅喉羚又叫长尾黄羊、粗脖黄羊。雄羚在发情期喉部特别肥大,像鹅的喉部,故在动物分类上的学名就叫鹅喉羚。鹅喉羚的体形比其他羚羊小,体长约1米,肩高0.6米,成年的体重可达25公斤以上。雄羚角较长,微向后弯,角尖朝内,角上有显著的环状横棱,那些横棱标志着羚羊的年龄,环的数目随年龄而增加,最终定格  相似文献   

5.
高原杜鹃花     
在世界屋脊青海高原的高山峻岭上,生长着青海境内唯一的一种常绿灌木植物,这种植物的家族很大,形态各异,青海不同区域的人按这种植物的不同形态和当地的习惯叫着自己认为最能代表这种植物、也最好听的名字,河湟地区对这种植物中叶大枝高的种叫做冬青或枇杷,叶小个矮的叫香柴或黑香柴。这种常绿灌木在植物学上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杜鹃。  相似文献   

6.
青海茯茶     
巴陵 《丝绸之路》2008,(2):23-23
在青海旅游,常见一种红色的茶水,喝上去咸咸的,那就是青海有名的茯茶。 茯茶产于湖南益阳,是一种粗茶,由红茶做成。青海属于高原地带,蔬菜生长受到很大的限制,食物以肉类和面食为主,而肉吃多了产生油腻,容易影响肠胃,需吃点解油腻的茶水。青海人就喝茯茶来解腻、去味、护肤(防御紫外线)。  相似文献   

7.
以发展与和谐为主题推动青海"十一五"又快又好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乐际 《攀登》2005,24(6):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推动青海“十一五”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牢牢把握青海新阶段的主题,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实现和谐的关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突出抓好抓生态、打基础与加快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这两个关键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继续发扬青海人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8.
蕨麻是遍布地球的一种极平常的小草.在中国大地上,从华北到西南,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到西部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只要有植物生长的地方,都有蕨麻的身影.然而,每当外地客人来青海,青海人总是自豪地拿出包装精美的礼品盒,说这是青海特产人参果,拿回去放在大米里熬稀饭特好吃.客人们拿回去一试,果然味道甘甜鲜美,喝了一碗还想喝第二碗.  相似文献   

9.
空气中弥漫着我所熟悉的桑烟的香味。越走近大昭寺,这股香味就越浓郁。早上八点钟,大昭寺边上的光明甜茶馆开门,几位穿着白大褂戴白口罩的女服务员手里挥动着一盆盆冒着烟的叫“格定坎巴”的植物, 把香喷喷的烟雾往桌椅底下和各个屋角扑,几位茶客也趁机挥舞手臂,把烟雾往自己身上揽,以便让衣袖沾得这清晨的香气,在令人沉醉的药香中喝下第一杯甜茶。  相似文献   

10.
《华夏地理》2006,(6):88-89
空气中弥漫着我所熟悉的桑烟的香味.越走近大昭寺,这股香味就越浓郁.早上八点钟,大昭寺边上的光明甜茶馆开门,几位穿着白大褂戴白口罩的女服务员手里挥动着一盆盆冒着烟的叫"格定坎巴"的植物,把香喷喷的烟雾往桌椅底下和各个屋角扑,几位茶客也趁机挥舞手臂,把烟雾往自己身上揽,以便让衣袖沾得这清晨的香气,在令人沉醉的药香中喝下第一杯甜茶.  相似文献   

11.
很久以来,对人类来说,青海湖总是充满着神秘的我色彩。就是在今天,对外地人来说,青海还是十分神秘的;对本地人来说,青海湖也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有一种说法:到青海,不去青海湖,等于没到过青海;而作为青海人,没去过青海湖,就不算真正的清海人。可是,你真的去了青海湖,面对那浩浩淼淼的自然奇观,又会在激动之余,显得十分迷惘。即使离开青海湖,你也会带着满脑子的疑问,甚至会产生新的向往,渴望再到青海湖,一睹青海湖的壮观景象,细细体味青海湖的神秘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曾被一种陌生新奇的语言方式触电。当时,笔者被派往青海贵德县河东乡所属的王屯(约南距贵德县城15华里),和东沟乡所属的周屯(约南距贵德县城30华里)等地方下乡工作。这里汉藏群众混居,双方都能用对方的话语交谈,我作为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也能用西  相似文献   

13.
“兰麝之香”古已著称。麝香来源于一种小型鹿科动物——麝。《尔雅翼》载:“麝如小麋,脐有香,释兽谓之麝”。本草纲目云:“麝之香气远射,故谓之麝”。说麝像小鹿或小糜(四不像)也不太像,体型小得多,样子也差得太多;没有角,背总是躬着,像有个“骆锅”。雄麝还有一对尖而弯长的犬齿露于唇边。麝香就在它的腹部,脐后尿道孔前的麝香囊里。  相似文献   

14.
朱弁《曲洧旧闻》云:王荆公为执政,或言其喜食獐脯,其夫人闻而疑之。曰:“公平日未尝择饮食,何忽独嗜此?”因问左右执事者曰:“何以知公之嗜獐脯耶?”曰:“每食不顾他物,而獐脯独尽,是以知之。”复问:“食时置獐脯何所?”曰:“在近匕筯处。”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曾被一种陌生新奇的语言方式触电。当时,笔者被派往青海贵德县河东乡所属的王屯(约南距贵德县城15华里),和东沟乡所属的周屯(约南距贵德县城30华里)等地方下乡工作。这里汉藏群众混居,双方都能用对方的话语交谈。我作为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也能用西宁方言和他们顺利地交谈;  相似文献   

16.
新民歌小辑     
政策兑现糌粑面越抓越甜,是因为青稞高产。酥油茶越喝越香,是因为奶牛发展。青稞酒越酿越醇,是因为有了粮钱。好日子越过越美,是因为政策兑现。动物保护区小雪鸡飞向山岭,别说它没有亲人,请看那座座雪峰,不就是它的母亲?小香獐跑向森林。  相似文献   

17.
正当帕邦喀活佛声望日隆,风靡全藏时,西藏佛学界又悄悄崛起了一位日后影响比前者更为深广悠远的佛学大师,这就是中外驰名的喜饶嘉错大师。 喜饶嘉错是青海人,小帕邦喀活佛七岁。大清光绪九年,出生在循化县起台沟贺庄。他出生时,正是黄教在青海最为昌盛的年头。到了四岁,这个全家钟爱的乖巧伶俐的独生子,突然离家出走,跑到起台沟以西六十里地的虎头  相似文献   

18.
温沉 《风景名胜》2011,(5):83-84
端午时节,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舟竞渡,并“悬赏夺标”,俗称“划龙船”或“划斗龙”。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前的开始,到初十左右结束,也有至月半者,平阳江南则是四月初一。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耍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宫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冼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宫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  相似文献   

19.
《世界》2013,(3):2-2
诺阿诺阿,香啊香……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大溪地散记,书名就叫《诺阿诺阿》这在当地语言里的意思是“香啊香”。  相似文献   

20.
论到青海饮食——特别是农村饮食,肉多菜少、干多稀少曾经是两大突出特点。 人类饮食都是特定环境下的创造,并逐渐沿袭成为传统,这比如一个游牧民族,无法不叫其餐桌上经常摆放奶和肉。青海肉多是因为有牧区,有牛羊。菜少是因为青海地势高寒,不宜种菜,也就缺少吃菜的习惯。这一点叫河南移民拿老家比较得非常凸显:啧啧,这儿过年吃多少肉,叫咱在老家不吃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