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等传世文献中记载有大量薳(蒍)氏家族的信息,南阳淅川发现有(郐)氏家族墓葬,楚简等出土文献中还包含有(蒍)氏家族及遠氏(学界以为即薳氏)家族的信息.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并运用考古出土材料和业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上述几大家族作重新认识和考察,可以发现,春秋时薳(蒍)氏家族在楚国的地位很显赫,至战国时开始衰败.传世文献可见,薳氏即(药)氏.薳与(莴),作为邑是不同的地名,在金文及楚简中,(蒍)地即(螂)地.薳与(蒍),作氏称可互通.作氏称时,在金文及楚简中薳另作遠;(蒍)则另作(邶)(娜)、(鄢).  相似文献   

2.
目前已见文字资料中,楚薳氏的族称有薳、蔿、、远四种形态。薳、蔿、在春秋晚期同时存在,其中薳氏见诸史册较早,战国楚简省作远,是大宗,蔿、是小宗。薳、蔿、既为族称,也是采邑之名。蔿、两小宗的采邑,很可能是从薳氏大宗邑田中分割出来的,故总言称薳,析论则谓薳、蔿、。三邑的地望,大致在汉水中游老河口至襄阳段以北、南阳盆地西南,彼此相距不远。目前见到的薳氏诸宗均属"以邑为氏",其氏称的金文写法也都从邑旁。  相似文献   

3.
湖北谷城尖角墓地出土的蒍子曾壶,铭文属首次发现。从形制分析,该壶属于楚式铺首壶的较早类型,年代约在战国早期。壶铭自称"白",可能为专门宴饮清酒之用。器主自称蒍氏,是继河南淅川下寺M3出土的蒍中姬丹盘、匜之后的再次发现,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该壶属蒍氏贵族自作器,蒍氏在铜铭中与薳氏、氏等并存,反映了该族在春秋中期以后的分化情况。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来看,薳氏当是大宗,蒍氏、氏是小宗。  相似文献   

4.
西周金文中作修饰语之“王”字,有“大”“首”诸义,冠于亲称之前,一般表示年长。如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2158出土“芮伯作王姊”组器,铭文中的“王姊”即大姊,其身份当为芮伯之长姊。见诸伯庶父簋、应侯见工簋盖铭之“王姑”,则指大姑,也就是父亲的长姊。同理,西周金文中的“王父”“王母”之王,亦多指年长,而非辈分提升。此类亲称系统,显然有别于《尔雅·释亲》等东周文献之记载,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的比对运用,应审慎处理。金文亲称“王某”内涵的准确把握,于推进西周婚姻、家庭和社会组织等问题之研究,以及相关史实的复原,当有助益。  相似文献   

5.
薳子受编钟和编镈出土以后,其铭文释读以及年代一直存有争议。铭文中“叁月=唯戊申,亡作昧爽”一句是争论的焦点。“亡作”从语意上看应是记录时间的词语,应当读为“荒落”即《尔雅·释天》“太岁在巳曰大荒落”中“大荒落”的简称,表示的是太岁纪年。根据太岁运行周期的规律以及铭文中其他有关作器时间的信息,可以准确推断出薳子受铜器的制作年代是公元前546年,从而能够进一步证明楚国当时使用的历法是建丑。薳子受铜器铭文的释读以及年代的确定,对春秋铜器断代以及历法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河南淅川徐家岭M11出土小口鼎及浴缶的有关资料作了详细介绍,并将其年代定在战国早期前段。进而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鼎铭"长贎之"及仆儿钟铭"余贎乘儿得吉金镈铝"的"贎"皆应读作"赖";"大尹"为官名,初见于出土楚文字资料,可补文献记载之阙;该墓的墓主应系男性,即小口鼎铭中的"■大尹嬴",而非过去所认为的M10的墓主薳子昃之妻蔿夫人■,小口鼎与浴缶分别系其二位夫人■与巠的器物。  相似文献   

7.
文章考察了"井"字字形和意义的演变,指出甲骨文、金文中的"井"当其作为地名、国名、族名含义时即传统文献中的"邢"。甲骨文中的井(邢)方,金文中的井(邢)国其地望均在今邢台市一带,二者之间存在地名、地理上的传承关系。而西周封国邢国和金文中的畿内井(邢)氏是同宗关系,邢国是大宗分封于外,井(邢)氏是小宗留守裴内。  相似文献   

8.
多数专家都将商末小臣墙刻辞中的"白■"理解为"白麟"。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先秦古文字的特点,是有问题的。其实,小臣墙刻辞中的"白■"就是伯■,是■族之伯。其得名与■地有关。  相似文献   

9.
卜辞■(■、■)、寻(■、■)、谭(■)诸地,尽管读音相近,但所指实不相同。■地在鲁中泰安东南,或与商周时期的姒姓斟寻阝氏相关;寻地在鲁北章丘附近,殆为子姓寻阝氏的族居地;谭地在鲁东沂水县北部,即《春秋》经传所记谭子国的所在地。此类卜辞地名的考定,有助于武丁时期军政大事及商代民族等重大问题的重新梳理,过去所论定的西部族群,如土方、■方和方方等,都应该在殷墟以东区域寻找。  相似文献   

10.
■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亦作■或漾,简写作养)是文献失载的一个周代古国,传世铜器中有较多的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河南桐柏、泌阳等地又有一些新的考古发现,然由于缺乏确切的文献证据,加之当时对  相似文献   

11.
询簋新探     
对于金文啻官■一词,学者们已有多种看法,笔者认为释啻为嫡当是正确的,但笼统的认为"啻官■"为嫡长子世袭某官或者世袭之官的意思却是不妥的,嫡有"正"和"直系的"等意。从孝王时开始,秦始成为周之附庸。近来有学者认为询应当为师酉之祖父,并将询簋定在恭王世,笔者认为与史实相悖。我们在为其母作器的西周金文中,从未见到称其母氏加母姓的例子,如将师酉簋中的■当作氏称,则不符合西周金文的通例。从各方面综合来看,师酉当为询之父。  相似文献   

12.
于惟谦,虽然在唐中宗时官至宰相,但是两《唐书》无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不载其家族世系。近年来新出土的其母墓志,为我们研究该支于氏家族的世系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弥足珍贵。以新旧出土的墓志材料为主,加上从传世文献中钩沉所得资料,可以较为完整地复原中古时期于惟谦家族的世系,并可考证于惟谦历官行年以及该支于氏的郡望来源。  相似文献   

13.
正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也是上古史和早期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甲骨文发现120年来,相关研究方兴未艾。甲骨材料中有若干关于四方名和四方风名的记载,与传世文献可互相参证,对商代史研究有重大意义。运用地下材料印证纸上材料古已有之,宋代和清代学者用金石资料考证古史所获颇多。王国维在既有传统的基础上综合近代西方的科学方法,发展出了"二重证据法",核心理念即运用出土史料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包括用出土史料(出土文献、古器物等)印证传世文献的部分实录性、用传世文献阐明出土史料的内容两个方面,对古史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新见的三方隋代墓志铭进行释录,因三方墓志志主及其家族成员在《魏书》《北史》等正史中均有记载,故志文内容可与正史互相补证。又以出土墓志为基础,结合典籍文献记载,梳理了陆氏、乙弗氏家族世系,补充和更正了传世文献记载的疏误。同时探讨了鲜卑族在南迁汉化过程中更改籍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传世文献和出土墓志中,都有康氏以会稽为郡望的记述.有学者认为,其中的会稽是指河西会稽郡.通过对传世文献和出土墓志中相关记述的考证,更可能的情况是,会稽应指秦汉至唐一直存在于江南的会稽郡.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粟特康氏会稽郡望形成的事实基础进行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宋代名臣富弼家族墓葬发掘出土了14方墓志,其中有12方墓志为传世文献所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墓主人惟一的传记资料;有7方墓志铭文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墓志铭作者的惟一作品。富弼家族墓志不仅有数量多、价值大、保存完好的特点,而且有正史、补史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代金文所见由"族氏名+长"或"族氏名+旁"构成的人名形式,其中的"长"和"旁"大概都是表示贵族身份的特定称谓,具有相应的继统意义和宗法内涵。"族氏名+长"不仅可以指家族内部具有家族长或宗子身份的贵族个体,在有关人称转化为氏名的情况下,"长"亦可视作大宗的代名词。至于以"族氏名+旁"为称者,应是指家族内部无继统权力的支子,其内涵相当于文献中的"侧室"或"余子",同"别子"具有相近的宗法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昔鸡簋是近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对其铭文的释读,学者存有争议。本文认为,铭文中判断人物身份的"■"字,应隶定为"■",从?得声,读如"偃",为传世文献中的姞姓燕国;关涉史事性质的"■"字,应释为"御",训作"迎",为迎娶、迎迓之意。铭文内容主要为周王后派昔鸡前往姞姓燕国为王朝大夫艿氏迎迓夫人,昔鸡受到燕侯赏赐作器颂扬王休。铭文既是有关西周贵族艿氏及南燕国弥足珍贵的史料,也反映出周王后通过对贵族夫人的支配来控制地方贵族,是西周王朝政治运行机制中命妇制的金文佐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墓葬规模、等级、随葬铜器形制、纹饰及铭文等有关材料的比较分析,可知河南新野小西关与湖北枣阳段营春秋墓皆系春秋早期姬姓曾国墓葬,段营的墓主为曾子仲■,小西关墓葬系其子辈夫妇合葬墓,曾子仲■系曾侯■伯之子。结合近年出土的曾侯與编钟铭文来看,新野一带在周初曾国始封时即为其疆域范围。  相似文献   

20.
清代出土的传世西周克钟有2件流落日本,2009年故宫博物院购藏到其中一件,此件克钟为所知5件传世克钟中尺寸最大者。本文记述了克钟回购的过程,通过梳理5件传世克钟的铭文形式与内容,探讨克钟在克氏青铜器组中的价值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