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杜詩爲後世書家所寫,当以蘇軾爲最著。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四十六歲後自號東坡,四川眉山人,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卒於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追謚"文忠"。自嘉祐二年(1057)蘇軾考中進士後,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四朝。神宗元豐三年(1080),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爲黄州任圑練副使。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徽宗時方@大赦北還,途中病逝於常州。  相似文献   

2.
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安徽舒城人。约出生于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举进士。历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以文学有名于时。后由陆佃荐为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又由董敦逸荐为"御史检法"。元符三  相似文献   

3.
张彬 《收藏家》2004,(10):27-32
文同是我国北宋时期集多种才艺于一身的著名文人之一。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梓州(今四川盐亭)人。宋仁宗皇祐年间登进士第,历任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和陵州(今四川仁寿)、洋州(今陕西县)知州等职,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知湖州(今浙江吴兴),于次年赴任途中至陈州苑丘驿病卒。因其知湖州,人称文湖州。文同诗、文、书、画无不精熟,有《丹渊集》行世,书法篆、隶、行、草、飞白  相似文献   

4.
正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宋仁宗、英宗、神宗朝官员,历任漳州军事判官、馆阁校勘、知谏院、知制诰、三司使、权知开封府、福州知州、泉州知州、杭州知州等职。蔡襄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而且是著名的书法家、水利专家、茶学家和果木学家,是名动朝野的北宋名臣。一、仗义执言,《四贤一不肖》诗传天下蔡襄天资聪颖,寒窗苦读,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5.
正提起苏轼的诗词文章,可谓家喻户晓,但要论及苏轼与上党的渊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他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考取进士后走上仕途,一生坎坎坷  相似文献   

6.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老泉山人。眉州眉山(四川省)人。元祐初官至端明、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后贬出,流居儋州(今海南岛)。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年)放还,至常州,卒于舟中,年六十六岁。  相似文献   

7.
文同(1018—1079年),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与可,号笑笑先生、石室先生,也称锦江道人,梓州梓潼人。文同出生于“儒服不仕”的家庭,相传为汉代文翁之后。文同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年登进士第,“稍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又知洋州”(《宋史本传》)。元丰元年(1078年),奉调知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所以,人亦喜称他为“文湖州”。第二年在赴任途中,病死河南陈州宛丘县。文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宋史本传》),光明磊落,识见卓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1037~1101年),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仁宗嘉祐年间进士,神宗熙宁初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任杭州通判,又转知密州、徐州和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自湖州任上追赴诏狱。狱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祐间还朝,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官至礼部尚书。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诗词皆优,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绍圣元年(1094年)因“元祐党人”案的牵连,被贬岭南,先在惠州(今广东惠阳),后到偏远的琼州(今海南)任别驾,奉命移昌化军(即儋州)安置。在赴琼州时,途经广西梧州、藤州(今藤县)、容州(今容县)、镡州(今北流)等地。在岭南生活五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死,徽宗即  相似文献   

9.
《巴蜀史志》2003,(1):1-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后与弟苏辙参加了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宋王朝入三等的仅四人)。从此,苏轼章名扬天下,学多从讲问,仁宗皇帝还自翊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为朝廷起草告,给皇帝讲学;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颖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地方官,  相似文献   

10.
略论曾公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二十五岁(仁宗天圣二年)中进士。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官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封兖国公、鲁国公等。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卒,享年八十岁,“帝临哭,辍朝三日,赠太师、中书令,谥曰‘宣靖’,配享英宗庙廷”。宋神宗曾赞扬他说:“公亮谨畏周密,内外无间言,受遗辅政,有始有卒,可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与常州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中国文学史上名闻遐迩的杰出文学家苏轼在江苏常州与世长逝。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图一)嘉佑六年(1061年)中进士,神宗时苏轼“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今浙江吴兴)。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哲宗时  相似文献   

12.
苏轼(1037——1101年)。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子。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惠州、儋州。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轼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和他的文章、诗词一样,代表着宋代的最高水平,被人们誉为宋代四大书家之首。宋代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当推(苏轼)为第一。元代汤垕在《画鉴》里也说:“东坡先生文章翰墨照耀千古”。  相似文献   

13.
公元一○八二年(宋元丰五年)宋神宗赵頊的第十一子哇哇坠地了。这个新生儿,便是十九年后(即建中靖国元年,公元一一○一年)履践君祚的宋徽宗赵佶。赵佶其人,异常复杂。他既是一个昏愦荒唐的帝王,又是一个杰出的艺术活动家,有如泾渭合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两个极端,兼而备之。他一生大起大落,极荣极辱,汴梁城中的帝王,五国城里拘囚;可谓命途坎坷。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赵佶死于拘所,年五十有四。其一生,大体分为三个阶  相似文献   

14.
晚唐,藩镇割踞,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福建属闽国。闽太祖王审知,字信通,唐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唐昭宗李晔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以福州为威武军,拜审知节度使,封琅琊王。唐亡,梁太祖朱温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又加拜中书令,封闽王。审知殁于后唐庄宗李存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在位二十九年。嗣后由其长子延翰、次子延钧、孙继鹏(延钧之子)、三子延羲、四子延政相  相似文献   

15.
刘璋,山西太原人,字于堂,号推云山人,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举人,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曾任直隶(今河北省)深泽县知县,四年后被解职。他著有《捉鬼传》等小说,及《深泽县志》。  相似文献   

16.
<正>黄庭坚(公元一○四五~一一○五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苏门四学士"之一,又有"一祖三宗""苏黄""宋代四大家"之誉。他为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一○六七年)进士,历任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著作佐郎等职。绍圣元年  相似文献   

17.
曹组,字彦章,后改字元宠,阳翟人(今河南禹州).北宋晚期著名词人,宋词“滑稽派”之代表,晚年遭际,有宠于徽宗,是当朝御用词臣之一.然在生卒年这一基本问题上,目前学术界尚未有定论.经考证,曹组的卒年当为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生年当在宋仁宗嘉祜七年(1062)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之间.  相似文献   

18.
程师孟诗考     
陈庆元 《古籍研究》2000,(4):31-36,107
程师孟(1009-1086),字公闢,吴(今江苏苏州人)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累知南康军、楚州,英宗治平二年(1065)知洪州。入判三司都磨勘司,出为江西转运使,熙宁元年(1068)知福州,三年移知广州(据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二),在广六年,入为给事中、  相似文献   

19.
毛凌文 《文献》2000,(4):112-116
《淮海集》作者秦观,字太虚,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北宋著名词人.生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卒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终年五十二岁.《宋史》作"五十三岁",不确.  相似文献   

20.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一秋瑾于这一年夏历十月十一日诞生。秋瑾兄妹四人。长兄誉章,字徕,附生;次名閨瑾(后易名瑾),小字玉姑;再次名閨珵(后易名珵),字佩卿;最幼为宗章。瑾之祖父名嘉禾,官福建厦门海防同知(补用知府),故当时全眷寓居福建。瑾父名寿南,字益三(山),号星侯,举人。瑾之生母单氏,萧山人,长于文学。徐自华“鑒湖女侠秋君墓表”云:“君瑾,字卿,又字競雄,姑秋氏,自号鍳湖女侠,越之山人也。家世仕宦,少长閩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