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梅玉 《广西地方志》2003,(2):124-126,79
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系统的文化艺术档案资料为依据。21世纪的世界对文化需求不断增大,经济全球化加速文化艺术的辐射、交流,建立文化艺术档案馆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及思想基础已具备。  相似文献   

2.
金猪闹春,新年又至。在春节这个中国最传统、最隆重,浓缩着古老中华民族文化的节日即将到来之际,我脑海里闪现的第一个话题就是文化。文化是最不甘于寂寞的,是最活跃、最敏锐的社会因子。刚刚过去的2006年,中国的新文化现象层出不穷、热闹非凡。这边厢,各地积极落实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文化的决策,大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那边厢,网络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一说起“姓”,就会使人联想到父系、男权,子女从父姓等等,在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之事。不仅如此,旧时女人出嫁后也得在己姓前再冠夫姓,以示“从夫”彻底。于是,国学大师钱穆的夫人被呼为“钱胡美琦”,胡适博士的夫人被叫作“胡江冬秀”,就连身为总裁夫人的宋美龄也免不了称“蒋宋美龄”。知识界、上流社会尚且如此,民间百姓就更不消说了。然而,正如人类历史上女权先于男权、母系社会先于父系社会一样,“姓”的本义则是指源于同一女性始祖(同一母系氏族)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故史书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  相似文献   

4.
师小群  王蔚华 《文博》2006,(3):44-45
2005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到两件片状玉人,造型为一男一女, 是由蒲纹玉璧的残料改制而成,形式拙朴,仅雕刻出人体的大概轮廓,除头部外,四肢省略,简单而概括,质地是新疆和阗青玉。男玉人,长12.1厘米,宽2.38厘米,厚 0.38厘米,玉料呈黄绿色,表面有  相似文献   

5.
一、秦代武库资料的考古发现 春秋之前,武库多与"府库"连称,亦称"大库"或单称"库",如<尚书·说命>:"惟于戈在府库."  相似文献   

6.
秦代的书体     
事物总是发展的。我国汉文字约起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到秦代已将近四千年。汉文字的初期也是绘图文字,然后发展、演变而文字化,经历了陶文(夏?)、甲骨文(商的后期)、金文(周)。秦代替了周,统一了字体,汉文字又进一步演变。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汉文字究竟形成了哪些书体?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以下简称《说文》)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  相似文献   

7.
秦代货币考     
关于秦代货币,过去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秦始皇统一了全国货币,秦代的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此说似已成定论。笔者认为,秦代货币尚有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例如,秦“半两”钱的出土较多地集中在陕西、四川一带,有很强的地域性,而汉代铜钱在全国各地被广泛地发现,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我们怎样理解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货币呢?另外,如果纵向地考察中国货币史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战国时期存在多种实物货币,两汉以至盛唐  相似文献   

8.
秦代的苑囿     
我国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称号,说明中国是世界园林的故乡,而中国古典园林的奠基时期在秦汉。园林从苑囿发展而来,秦代的苑囿融山水、花木、建筑为一体,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研究秦代苑囿对于研究秦的建筑史、文化史、园艺史均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这方面史料缺乏,学者涉猎不多,鉴于研究的重要性,笔者不揣冒昧,结合历史文献及考古成果,对秦代苑囿作以综合考察,由于学疏才浅,错误之处,恳请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认为,步兵是“军队中徒步的兵士。除了游牧部落以外,一切民族的军队,如果不具全部,那末大部分总是由徒步兵士组成的”。我国的步兵,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步兵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就秦而言,自建国到统一六国,  相似文献   

10.
目前秦代墓葬的研究,仍是一薄弱环节。也就是说,究竟秦代墓葬的特点如何、以及与其他时代墓葬的联系怎样?还没有作出较为系统和明确的回答。究其原委,一则秦代历史短暂,本来遗存就少;再者,秦虽统一了全国,但不可能一下子消除长期以来各地区在文化、风俗上的差别,战国时期列国墓葬所表现的历史文化特点,在秦代以至于西汉前期的各地墓葬中,还有较强的反映。因此,秦代墓葬与战国末或汉初的墓葬往往不太好区分。如何识别秦代墓葬,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断想:政治自觉与学术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岂之 《炎黄春秋》2001,(10):10-13
看历史上的变革是近一些还是远一些好?我觉得,后人从历史经验和教训积累的高度看,易于从历史中得到教益,远些好。我国近代完整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至今已有90年,我们站在今天时代所达到的认识高度去看这次革命,肯定会产生许多感想,这些未必就是历史研究的正式成果,但是它们具有的朴素性和敏锐性也许会使人们觉得亲切。笔者在这篇短文中要写的,恰恰就是这类不拘一格的断想。  相似文献   

12.
<正>一、引言坐姿作为中国古代人多姿多彩生活的最直接反映,可以说:"明古人坐法"应该是作为考古研究的基础。我们今天研究古代人的坐姿,就是要从中挖掘它富有内涵的礼仪,进而对九州华夏的礼仪之坐姿文化做深度的探究,最终将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风采展现出来。在当下,我们对古人的"坐"的剖释实际上是一个类的概念,即大体可分为:坐,跪,跽,踞和垂足坐等行为方式。下面就以以上几种坐姿,分别加以论述。第一种,坐,《说文解字》:"坐,止也",即表明"坐"是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  相似文献   

13.
刘占成  张立莹  杨欢 《文博》2012,(2):47-49
本文依据秦兵马俑坑发现的弓弩遗迹,对秦代弓弩的射程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和研究,通过对出土秦弓弩遗迹基本概况的阐述和秦弓弩所处的历史地位的研讨,通过古今相关数值换算,明确指出:秦弓弩处于中国古代弓弩发展的早期阶段,它属"擘张弩"而非"蹶张弩",射程达不到"百步"。第一次提出秦代弓弩射程为"五十步",即70多米,在50—60米之内具有杀伤力的学术观点,从而得出"秦代弓弩有效射程60米许"的科学结论。为今后研究古代弓弩的射程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郡县制度肇始于先秦,确立于秦代。检诸文献和出土资料,战国时期秦国所置郡能确定者为22郡,其他诸侯国能确定者为21郡,总共为43郡;战国时期秦国存疑17郡,扣除与其他诸侯国重叠者7郡,则战国时期全部诸侯国所置郡可达53郡。秦统一六国后,实行普遍的郡县制,"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此三十六郡,即是在战国各诸侯国所置郡的基础上重新规划、省并而成的。秦祚虽短,然有秦一代郡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时有增减,前后出现之郡可达50个;不过,细绎史料,有秦一代郡之总数却大体维持在36个左右。明乎此,则班固《汉书·地理志》所述之秦汉郡国演变,可通可解矣。  相似文献   

15.
约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古南亚大陆、中亚与我国西域、中原的文化艺术,因交流、互鉴、融合而不断丰富、发展、繁荣,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中国的塔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发展充分,形态各异,文化内涵丰富,当为世界之最。丝绸之路塔文化堪称其中最为典型的例证。本文特别关切的,是今天河西陇右地区的佛塔遗迹。  相似文献   

16.
王健 《安徽史学》2012,(3):51-56
本文以秦刻石铭文为中心,分析秦帝国政治与儒家伦理的复杂关系,揭示伦理因素对秦朝政治的重大影响。由刻辞中所见秦意识形态及其治国实践的变化,无疑反映了秦始皇和李斯君臣对政治模式的修正。在天下一统的历史形势下,秦事功型政治传统确实出现了向伦理型政治转轨的迹象。秦政与伦理之间复杂互动历程表明,秦文化创造其事功奇迹的同时,也造就了自身的专化特征,从而丧失了大一统时代政治价值目标重建和政治文化转型的自我更新功能。  相似文献   

17.
秦代的历史教育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秦统一之初,统治者重视借鉴历史经验,历史教育在官学、私学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秦朝末期,历史教育受到排斥。秦始皇对历史教育的态度体现了既利用又恐惧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8.
秦代山川祭祀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川祭祀在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体系中地位显要,秦代首创了统一王朝山川祭祀的大格局,将名山大川整合为一个体系,其中又有"崤以东"与"华以西"的区分。西汉中前期对秦的格局既有延续也有调整。本文逐一梳理了秦至西汉初年"名山大川"的地望,考证其祠庙具体位置及设立时间。同时,本文考察了秦至西汉中期的国家山川祭祀格局,并分析了这一格局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秦汉的山川祭祀不仅是国家祭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地理格局的一种反映,承担着宣告王朝正统性及皇帝控制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历史实物看来,开始为篆书,以后演变为隶书,又从隶书演变为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等。这个演变是随着社会生活发展而逐渐演变的,是由繁而简,为的是用起来方便。据文献所载,我国古代汉字,有古文、籀文与大篆、小  相似文献   

20.
陈振裕 《收藏家》2002,(10):2-5
秦国本局促于关中地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也不与六国会盟。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实行“重耕战”政策以后,国力渐强。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但是,秦王朝仅15年即告覆亡,是中国历史上最短的统一的封建帝国。因此,对秦代漆器的确认,一直是个十分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