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少数人的责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中国的士大夫精英意识,在晚清“四民社会”解体之后,虽然一度被平等的国民意识所取代,但国民内部智性和能力的不平衡,使梁启超等人产生了“既有思想之中等社会”这一新的士大夫意识;而到五四启蒙运动,个人观念的崛起又进一步在意志和理性上强化了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其合法性基础也从个人的德性转变为现代的知识。人民固然是国家的主人,但政治和舆论的操盘者,应该是具有现代知识和政治能力的知识分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与另外一种相反的平民意识相互激荡,形成了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两歧性分野,也构成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社区精英直接决定着社区治理和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效果。文章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岗侗寨为案例地,构建基于权力“属性-结构”的民族旅游社区精英分析框架,探究社区精英的个体和群体变迁特征并归纳其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驱动下社区精英的经济资本市场化、知识资本应用化、文化资本公有化、政治资本集中化、社会资本利益化特点显著;(2)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权力作用范围扩大,知识精英权力作用转型,传统精英衰退且作用范围缩小,精英呈现家族式集聚的特征;(3)社区精英权力关系网络结构紧密且互动频率增加,政治精英的网络中心性地位凸显,精英作为中间人频次增多且角色日渐丰富;(4)社区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旅游市场需求规模化增长、特有的社会关系与民族传统、权力资本特性等因素合力推动了民族旅游社区精英权力属性和权力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中华帝国晚期的科举制度及其演变和转化,认为明清科举制度是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和智识生活中最具活力的政治交汇点,它支持了前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再生产。文章进而指出中国传统学术和科举制度的终结,及其被现代教育所取代的历史复杂性。科举的终结,更意味着连接传统士人价值观、帝国的文化活力和精英士绅地位之间的社会文化纽带的解体。  相似文献   

4.
演说家是古希腊城邦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在实行民主政治的雅典尤其如此。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他们与希腊城邦民主制度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们既是城邦制度的产儿,也推动着它的不断发展;既享有体制内的"特殊话语权",但也受到它的严格制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努力维护公民权力的同时,客观上也在消解着体制本身。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积淀深厚、源远流长,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文化背景和永恒的思想资源,传承我国思想教育的精髓,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折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的内容,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人生目标等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利于加强和改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印度农民政治文化变迁和现代民族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新 《史学月刊》2004,11(12):67-73,124
印度社会精英对英国统治态度的改变是20世纪上半期印度群众性民族运动兴起的一个关键性政治变量。但是,在印度这样的农民社会里,农民(包括农村手工业者)一直是主导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政治态度不能不影响整个印度政治社会的发展。传统上的印度农民是政治冷漠主义者,他们对村社之外的全国性政治过程并不关心,但是在英国的统治下,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变迁却使印度农民和全国性政治过程有了密切的利害关系,他们和印度的社会政治精英在反对英国统治方面具有了共同利益。这正是使得他们积极响应以甘地为首的印度政治精英的号召,参加印度现代民族运动,为印度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巨大历史贡献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也称参与政治,是现代政治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术语。所谓政治参与,中国学术界将其定义为“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政治参与是政治体系的基础,是政治民主化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中国进入了全面社会转型时期。在此转型期间,社会结构、政治经济运行机制以及思想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作为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公民,必成为转型期推进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知识分子通过何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清末中国传统政治不能适应近现代国际关系实际,郭嵩焘以务实态度,超越传统政治藩篱,在社会转型风口浪尖上,以中国首任驻外公使身份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相似文献   

9.
郭瑞昌 《沧桑》2011,(2):200-201
中国传统法律思维方式经历了久远的历史积淀,其个性鲜明,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总结传统法律思维方式的特点,进而探究其之于现代法律思维的优劣,试图发掘传统法律思维之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意义,实现传统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现代性流变过程中,清末民初是更迭、突破最为集中的一个关键时段,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催生了传统文化转型的关键因素:社会主流知识结构转型和文化价值观念转变。二是促进文化多元化态势生成:以政治文化为核心的精英文化发展和变迁,新型民众文化的生成。由此促进了新式精英文化和民众文化的成长,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政策环境和操作空间。与此同时,这一时段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又使文化整合与重建陷于困境。由于目标和价值判断不够清晰,合法化知识未能重新有效构建,从而加剧了传统文化整合及重建的混乱和迟滞。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降,随看中国内忧外患形势的日益加剧,知识分子阶层勇敢地承担起了救国救亡地历史使命。他们或以艺见长,或以突出。然而由于中国传统之重轻艺思想的深远影响,近代知识分子阶层只能遵循“学而优则仕”这条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老路子。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此种情形直接阻碍了中国进一步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邓世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在黄海海战自杀后,清廷虽不赞同他的这种行为,但从强化其政治权威的角度出发,在公开的场合给其极高的褒奖,极力突出其民族英雄的形象。同时,社会上的知识精英们面对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他们为了寻找一种对抗残酷现实的精神寄托,也将邓世昌的形象不断的加以戏剧化。这使得整个社会对那些不利于将邓世昌建构为"理想化"民族英雄的记述进行了有意识的"遗忘"。这样既可以消除人们对邓世昌自杀的负面看法,引发世人的同情甚至是崇敬之心,又有利于把人们引导进"忠君报国"的行动中来。各个不同的群体从各自的现实需要出发,通过对邓世昌自杀情景的不断建构,赋予邓世昌自杀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并将这种价值和意义不断"放大"。  相似文献   

13.
英格兰人为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而前往欧洲大陆游历的做法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之初、甚至更为遥远的时代。在中世纪,英格兰人除了因外交、军事和商业等原因而旅行外,还以朝圣者、骑士和学者等身份前往欧陆。近代之初,知识结构的变化、人文主义的影响、绅士教育重点的转变及国际外交实践的影响,催生了新型的教育旅行。到17世纪中叶,因英格兰社会上层的政治经济需求、绅士阶层提高自身素养的需要以及部分英格兰人对自身生活习性的反思,新的教育旅行(“大旅行”)开始得到认可和接受,逐渐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社会传统和习俗。  相似文献   

14.
Imbued with profou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the Chinese people are Homo historiens in every sense of the term. To be human in China, to a very large extent, is to be historical, which means to live up to the paradigmatic past. Therefore, historical thinking in traditional China is moral thinking. The Chinese historico‐moral thinking centers around the notion of Dao, a notion that connotes both Heavenly principle and human norm. In view of its practical orientation,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is, on the one hand, concrete thinking and, on the other, analogical thinking. Thinking concretely and analogically, the Chinese people are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past and to extrapolate meanings from history. In this way,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China becomes a library in which modern readers may engage in creative dialogues with the past.  相似文献   

15.
16.
20世纪30年代,许多知识人已认识到近代以来思想界一味追随西方的弊病,由是开始了反思,转而关注中国自身的实际和需要,主要表现为努力产生中国的新政治理论,提倡新教育的中国化,呼吁建设中国本位的文化。一时间,中国化逐渐成为流行语,强调外来之说应用于实际蔚为潮流。但是,人们对于实际、中国、本位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此中国往往与彼中国相抵牾。相对以前的西与西战,可以说思想界又出现了中与中战的局面。另一方面,人们有意识地去重塑中国,却无意识地扎进世界里不能自拔;种种中国化的背后仍是各式各样的世界化。这表明中国人陷西已深,醒然仍无以自立,整个思想界还不能对近代以来的知识和思想进行超越的系统的清理。  相似文献   

17.
贵州学术思想的发展,不但与中央王朝凭借国家力量开发和经营帝国西南疆域的历史进程一致,而且也与以儒学为主体的大传统文化向滇黔两省的扩散传播同步。它既有赖于士大夫社会的形成,也有赖于知识精英的产生,最终则经、史、子、集四部均各有大量撰述,直接以地缘文化的形式丰富了祖国的学术文化宝库。任何具有价值的理解或诠释都必然包含着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传统学术思想通过亲切而具体的创造性衔接亦可成为未来文化继续发展的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of certain elite women during late little-known public philanthropic activities Qing China. By examining contemporary newspapers, it trace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women's philanthropic engagement and further analyzes two cases, one on disaster relief and the other on women's education, to illustrate the issues, controversies and achievements that went along with women's philanthropy. It demonstrates how philanthropy, a traditionally-sanctioned field for women's activism, legitimatized women to move out of domestic seclusion and reposition themselves in the public sphere in a crucial transitional era when for "good women" to appear in public was something hotly debated, and how through philanthropic opportunities some were able to engage with political affairs. The broad social impact of their initiatives suggests the continued importance of traditional elite women during China's transition to the modern era; it challenges some of our previous notions, which often unthinkingly accepted the verdict of "New Women" that those who did not embrace their path to modernity were parasitic, unproductive, and backward. By looking carefully at philanthropy, the article reveals fascinating issues and rich details of women's public activities that previous historical narratives have often overlooked. It helps to understand how reconfigured traditions becam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modern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gender roles. It also adds a gender perspective to the burgeoning historiography on Chinese philanthropy.  相似文献   

19.
旅游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市场主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市场基础稳步向国民大众的日常消费回调以及资本、技术和人才对传统业态的改造,我国旅游经济正在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驱动和打造旅游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时期。发现和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推动传统业态特别是国有旅游企业的现代化变革,从而确立企业在旅游经济运行中的市场主体地位,是政策设计的战略选项,也是构建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学术支撑点。  相似文献   

20.
Building on a study of three women who practice walking-for-thinking as a part of their intellectual work, the analysis identifies potential themes for a future research agenda on gender, walking, and thinking. A particular focus is the subtle, daily, management of gendered expectations and ways in which walking, for these women, is a contribution to such management. We name this ‘walking away from expectations’ and identify three themes: walking away from others’ gaze, walking away from restlessness and domestic responsibility, and walking away as belonging. Walking emerges as a skilful way of creating the conditions to do one’s intellectual work and manage gendered expectations. Further, the meanings of silences about gender in the context of intellectual work and walking is discussed and qu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genda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