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瘦西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镶嵌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一颗明珠。她以其清瘦淡雅、秀丽多姿的风采,迎接八方而来的嘉宾。瘦西湖原名保障河,为唐双重城之罗城和宋大城的护城河,也是蜀冈山水流向运河的排洪渠道,经历代造园名家经营沟通,利用桥、岛、堤、岸的划分,使狭长的湖面形成层次分明,曲折多变的湖光山色。清乾隆年间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怦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之名由此蜚声海内外。瘦西湖为我国著名的湖上园林,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  相似文献   

2.
朱超龙 《文物》2022,(4):71-79
<正>唐代的扬州能够成长为“雄富冠天下”的商业中心城市,被时人誉为“扬一”,主要就是两条水道的功劳。这两条水道,一条是横向的,一条是纵向的。横向的是联系东西的长江,扬州作为重要港口之一,内陆的商品经其向海外运输;纵向的是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将扬州与洛阳相连接。也就是说,唐代的扬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1],这是其能够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李琴 《世界遗产》2014,(7):105-107
从洛阳至临清的卫河由历史上的白沟、永济渠、御河演进形成。一直是华北平原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大运河申遗遴选出的滑县、浚县段故道长约18千米,是永济渠保留最完整的一段。在申遗过程中经历了诸多“不相信”之后,沿线的居民终于为沉寂多年的古镇修来了“千年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正>扬州莲花桥又名五亭桥,是瘦西湖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莲花桥与莲性寺白塔作为整体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莲花桥与莲性寺白塔同属大运河瘦西湖遗产点。莲花桥结构特异,现存石构桥身为原初遗迹,木构桥亭经过重建。从清季至民国,桥亭历经两次重建、一次大修,1949年以后对桥亭屡有修护,但大致延续原始格局。[1-2]对该桥的创建时间,目前学界多据《扬州画舫录》,  相似文献   

5.
《世界遗产》2014,(1):45-47
扬州瘦西湖及盐商园林文化景观“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卷轴画”式景观形态,以及沿湖密集分布、面湖开放的园林、寺庙和其他文化景观要素遗存,展现了17—19世纪扬州鼎盛的商业文明及以此形成的园林景观独特的审美特征。其景观遗存展现出的高超的造园手法、南北交融的多元景观风格和依托自然地形的“卷轴画”式景观形态,充分反映了瘦西湖景观作为中国古代园林景观设计集大成者的典范价值。为数众多的帝王巡游史迹、与文化名人相关的文化胜地及富有商业经济社会特征的景观元素,记录了这一时期扬州商业文明鼎盛、社会文化繁荣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6.
<正>州桥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780—783年),时称“州桥”,后又称“汴桥”“天汉桥”“御桥”等,明崇祯十五年(1642)被黄河洪水灌城后的泥沙淤埋。截至目前,州桥遗址共完成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发现不同时期各类遗存117处,种类包括河道、水工设施、桥梁等。汴河故道内河道、堤岸特征明显,地层边界清晰。宋代河道中还发现疑似沉船遗存。元代河道地层中保留有狭河木桩。明代州桥结构基本完整,青石铺筑桥面,砖砌拱券。桥东侧保留宋代石壁,石壁上雕镌有海马、仙鹤、祥云,纹饰通高约3.3米,显露出的石壁最长约23.2米,构成巨幅长卷。  相似文献   

7.
字斟句酌     
《山茶》2009,(4):14-15
贵刊三月号《大运河》一文中,作者提出的“大运河遗产小道”令我非常感兴趣。我的朋友中有很多户外运动爱好者,他们如果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欣喜若狂,跃跃欲试,而且我相信这条“小道”会让更多的人关注大运河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正##二○一四年六月二十二日,中国的“一条河、一段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条河,指中国大运河,一段路,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世界遗产之前,位于河西走廊西端,与丝路密切相关的敦煌莫高窟早已于一九八七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9.
<正>铁门关是唐代一处重要的关隘,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县境内孔雀河上游峡谷中。峡谷仅宽百米,两侧分别是霍拉山与库鲁克塔格山。峡谷曲折幽深,两面崖高势陡,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清代文人谢彬在《新疆游记》中描述铁门关“两山夹峙,一线中通。路倚危石,侧临深涧。水流澎湃,日夜有声。湾环曲折,  相似文献   

10.
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增加的主要工程入海水道穿京杭大运河立交地涵,为一等一级建筑物,顺水流方向(即东西)长108.604米,垂直水流方向(即南北)122.48米,采用钢筋混凝土上槽下洞立体结构型式。下部涵洞为15孔,单孔断面为6.8米×8米,按近期设计泄洪2770立方米每秒,强迫泄洪2890立方米每秒设计。上部航槽为宽80米的矩形断面。此立交下涵可泄洪,上槽可航运,既维持了京杭大运河的航运,同时又满足了入海水道的泄洪,为亚洲第一水上立交。(摘自《运河之都——淮安》,图、文:淮安市志办)大运河淮安段水上立交$淮安市志办…  相似文献   

11.
李琴 《世界遗产》2014,(7):45-48
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两个形态。在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之初,申遗地点仅限京杭大运河沿线。后来在专家建议下,隋唐大运河被扩充进来。随着隋唐大运河考古发掘工作成果的涌现,通济渠、永济渠位于河南、安徽的9个遗产点段被遴选出申报世界遗产,其中三处为粮仓遗址。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2010,(10):28-29
“舟楫之胜可敌长城之雄”,说的就是京杭大运河。就像长城在众人心中“重千斤”一样,大运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同为中国古代工程奇迹之一,它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大运河。  相似文献   

13.
在承德市避暑山庄前宫西墙外发现了辽代遗址一处,初探如下: 一发现经过1973年6月,承德市政处施工一队在承德市清代避暑山庄前宫“烟波致爽”东配殿西墙外,拟修一条南北向沥青路,在该墙外二米许挖泄水沟时,发现了一条长约达三十至三十六米、高约三十公分至半米、宽约一米左右,一条洁白整齐的白石殿基一处。南北走向,与前宫宫墙成平行线。石基上每隔半米即有白石柱墩一枚,显系一处宫殿遗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大运河与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五处运河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OUV)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出中国大运河价值特征的独特性。认为现有的世界遗产运河都是欧美工业革命技术革新的产物,与作为农业文明时代水工杰作的中国大运河具有不同的价值内涵,中国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多条标准。  相似文献   

15.
齐欣  王景春摄影  李昊摄影 《山茶》2009,(3):I0002-I0002,57-67
从现在开始的3至5年间,在中国大运河上,将会迎来一个“行走的时代”。无数难题都要在田野调查和多方资源参与的前提下找到答案。开辟一条徒步或骑行的“大河小道”,可为大运河遗产提供许多意想不到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布达拉山后,水清林幽,古柳蟠生,碧波清澈,林木茂盛,这里是拉萨著名的园林——龙王潭公园。园林绕布达拉的山势灵活布局,东西长610米,南北最宽处303米,最窄处仅20.5米。园林中部有一潭水,东西长270米,南北宽约112米。潭水中有一小岛,不规则圆形,直径约42米。龙王潭公园所在地,藏语叫宗角禄康,简称"禄康"(鲁康)。"宗角禄康"的原意仅指建于这里的神殿,后来转为  相似文献   

17.
<正>长江和大运河在扬州、镇江交汇,船舶在此出入江河,在扬州、泰州形成江北长江运口,在镇江、常州形成了江南长江运口。千年变迁,大运河江北长江运口,历经湾头、欧阳埭、扬子津、真州、十二圩、六圩等。大运河江南长江运口,历经丹徒、甘露港、大京口、小京口、谏壁。大运河长江运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做好大运河江北长江运口的文化展示工作,响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在梳理好江北长江运口的文化家底。江北长江运口的文化包括运河水道,埭、  相似文献   

18.
<正>一部运河史,几乎贯通整个宿迁城市史。宿迁是一座与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始终相互依存的城市,大运河的千年演变,经历了从“泗水行运”到“汴泗并流”,从“借黄行漕”到“避黄行运”,一直到近现代以来大运河的衰落与复兴,宿迁均为大运河沿线的主航道城市,也让宿迁成为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遗产的城市。  相似文献   

19.
苏州园林甲江南,自古以来闻名遐迩,历代修建了200多座古典园林,至今遗留下来的尚有69处,庭园28处,数量之多、园艺之精,堪为世界罕见。苏州园林是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最近又被评为“全国旅游四十佳”之一,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人。 苏州园林博物馆应运而生,于1992年9月26日开馆并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2000余平方米,位于苏州著名园林拙政园附近,分“园原”、“园史”、“园趣”、“园冶”四个厅,展示了苏州园林在2000多年悠悠岁月中的历程,容纳了几十座古典园林的旖旎风光。该馆重点介绍苏州园林,涉及江南一带,以历史为主线,反映中国园林  相似文献   

20.
赵畅 《文史春秋》2011,(12):23-28
说及园林,必定要说及苏州园林;说到苏州园林,则必定要说到陈从周。这个被日本人称为“中国园林第一人”、被美国人誉为“中国园林之父”的园林大家,他将自己整个身心都奉献给了他毕生钟爱的园林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