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范金民 《安徽史学》2015,(4):160-163
<正>明朝孝宗弘治元年、朝鲜李朝成宗十九年(1488)闰正月初,朝鲜济州等三邑推刷敬差官崔溥闻接父丧唁信后率从者42人由海登船奔丧,不幸遭遇风浪,漂流海上14天,历尽艰险,在中国台州府临海县外洋获救登岸。在中国官员的护送下,崔溥一行从宁波启程,抵杭州,经行运河全程,抵达北京,在北京接受审问、谨见皇帝、获得赏赐后,由陆路回到汉城。回国后,崔溥立即奉国王成宗之命撰写逐日经历,后以《漂海录》之名进呈。  相似文献   

2.
薛欣欣 《江苏地方志》2023,(1):20-22+58
<正>朝鲜成宗时代的文臣崔溥(1454—1504),在成宗十九年(明弘治元年,1488)乘船归家奔父丧之际,遭遇风浪而漂流至中国台州府海岸。此后崔溥一行在各地官员的护送下沿京杭大运河北上抵达北京,朝见皇帝并作短暂的休整之后,最终经辽东陆路返回朝鲜。归国之后的崔溥应成宗之命,将在中国的见闻用中文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下来,即为《漂海录》。因为乘船以行且迫于时间的约束无暇登岸观览,故而与其他同类的运河文献相比,《漂海录》更关注于举目所及的人文景观,尤其对大运河沿线城镇的驿递设施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宋代奉使高丽考祁庆富中国和朝鲜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间的交往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公元918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于935年灭新罗,统一朝鲜。其后24年,即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有宋一代,由于中国北方辽、金政权的阻隔,中原王朝与朝鲜半岛的陆路交...  相似文献   

4.
李琼 《丝绸之路》2004,(6):54-56
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大量进入中国传播基督教,他们多从海路而来,但有一位耶稣会士却另辟蹊径,自陆路来到中国,他就是鄂本笃。他所走的路线,正是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即印度一阿富汗东北一帕米尔高原一塔里木盆地一河西走廊。  相似文献   

5.
<正>1953年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分批从朝鲜撤离,但至1957年年底,尚有数十万中国军队驻扎朝鲜。1958年,这些部队分三批全部撤回国内。学术界目前对这次撤军行动的一些关键史实,如金日成提出的两套撤军方案、撤军回国后的部队去向、撤军人数等问题或存争议,或语焉不详。经考证,关于金日成所提的两个撤军方案:一是由朝鲜主动提出外国军队撤军的要求,然后中国政府响应;二是由中国政府发表声明,  相似文献   

6.
朝鲜职官分京官职、外官职、土官职三大类。土官是由本地人出任的协助军政主官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亦分东西两班,其品级被限定在正五品至从九品范围,地位又逊于相同品级的京官和外官。朝鲜开国时,土官仅设立在济州、平壤府和永兴府3地,世宗为防御建州女真和充实新置府州实力,在鸭绿江和图们江南岸大量增置土官,其后历经调整,土官仅分布于永吉道和平安道12地府州。土官不由科举,依据才能、功绩等多种途径选拔,经本地军政主官拟差,再由吏曹或兵曹承王旨差下除授。土官仕满固定任期后可由低品向高品迁转,亦可因才干卓著转为京官或外官。比较可知,朝鲜王朝土官制度主要体现国家权力秩序结构中的层级支配性,与明清中国的土司既有相似之处,差别亦很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这是一段云水之间的旅程,这是一段从俗尘到佛境的绿野仙踪。在杭州城外的西湖东岸坐船,向西横跨西湖,至茅家埠登岸,改走陆路到灵隐和三天竺,是唐宋以来杭州本地及江浙各地的香客,前往西湖以西的佛教胜地礼佛进香的必经之路,这在历史上是享有盛名的"上香古道",繁华千年。20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湖滨至灵隐公路的开辟,"上香古道"逐渐沉寂,以至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绝少有人提起。  相似文献   

8.
苗威 《安徽史学》2017,(6):17-25,37
公元前1046年—前108年,朝鲜半岛上前后相继,存在着两个以"朝鲜"为号的政治实体,前者的王族是殷人箕子及其后代,称为箕氏朝鲜;后者的王族是汉人卫满及其后代,称为卫氏朝鲜。相对于半岛而言,朝鲜的建立者属于东迁的幽燕之人;政权建立后,与古代中原王朝是明确的"侯国"或"外臣"关系,在政治伦理中属于治内之地;朝鲜灭亡之后,其故地长期由自汉至唐的中原王朝直接管理,自7世纪末,新罗、高丽、李氏朝鲜次第建立,并持续北拓,逐渐领有古朝鲜故地。对"古朝鲜"进行深层考察有助于明辨被混淆的古今。  相似文献   

9.
杨雨蕾 《文献》2018,(6):88-99
《乘槎录》是朝鲜文人崔斗灿1817年漂流到浙江后的中国记录,为现今所发现朝鲜漂海录中年代最迟的一部,其中有大量篇幅记述作者在被送往北京、再经由陆路返回朝鲜半岛过程中,与各地文士诗文唱和、书画相赠、共作笔谈的情景。《乘槎录》现存有刻本和抄本多部,抄本当出现在刻本之前,为作者原作。依据抄本内容可以看到,崔斗灿漂流到浙江,沿途在定海和杭州与清朝文人交往最为频繁。凭借着对江南景物的熟悉和优秀的汉诗文水平,崔斗灿为当地文士所接纳,一时成为文人雅会的中心人物,这不仅基于共同的汉文化背景,而且还有赖于当地从官员到普通文人对朝鲜礼仪之邦的认同和对朝鲜文人的友善。虽然两地交通不易,但是汉字、汉诗和江南的风物成为两地文人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媒介,双方的文字情缘诚挚而富有情怀。  相似文献   

10.
《文献》2018,(6)
《乘槎录》是朝鲜文人崔斗灿1817年漂流到浙江后的中国记录,为现今所发现朝鲜漂海录中年代最迟的一部,其中有大量篇幅记述作者在被送往北京、再经由陆路返回朝鲜半岛过程中,与各地文士诗文唱和、书画相赠、共作笔谈的情景。《乘槎录》现存有刻本和抄本多部,抄本当出现在刻本之前,为作者原作。依据抄本内容可以看到,崔斗灿漂流到浙江,沿途在定海和杭州与清朝文人交往最为频繁。凭借着对江南景物的熟悉和优秀的汉诗文水平,崔斗灿为当地文士所接纳,一时成为文人雅会的中心人物,这不仅基于共同的汉文化背景,而且还有赖于当地从官员到普通文人对朝鲜礼仪之邦的认同和对朝鲜文人的友善。虽然两地交通不易,但是汉字、汉诗和江南的风物成为两地文人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媒介,双方的文字情缘诚挚而富有情怀。  相似文献   

11.
东夫余考     
中国正史为之立传的夫余即朝鲜史籍中的北夫余,由其中迁出的东夫余最初立国于东沃沮分布区的北部,约相当于今朝鲜虚川江流域东至海的地域,高句丽始祖朱蒙即出自东夫余。公元1世纪,高句丽已经征服东夫余,但在毌丘俭征高句丽之后,东夫余又游离于高句丽的统治之外,至410年好太王重新征服东夫余,使之成为高句丽的属国,至494年东夫余最终灭亡。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史无定伦。众所周知,伊斯兰教是通过海陆两路进入中国的,二者何为先行,历来也众说不一。学者们多数认为陆路传入较迟于海陆。张星烺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评述道:“回教传至中国,有由陆道,经今新疆而来者。有由海道,经广州而至者。”可以说,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时间,也就是它通过陆路传入中国的时间。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新疆,主要有唐代说、五代说和宋代说三种。  相似文献   

13.
蓝白交错的青花瓷宛若意境深远的写意画,浓淡相宜赏心悦目。唐代创烧后,自元代中期起,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便通过海路和陆路外销到亚非各地。至明清时期,世界范围内传输的中国瓷器大部分是青花瓷,各国将中国的青花瓷视为珍宝。因其巨大的需求量,青花瓷的生产由景德镇扩大到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生产的外销青花瓷具有不同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瓷器外销史上最具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正>自长安(西安)出发,先走陆路至南郡(湖北荆州),然后经水路顺长江入湘江,过灵渠,再通过北流河、南流江即可顺利到达合浦,而来自东南亚、南亚等地的货物,也通过这条路线从合浦输往中原地区。这充分表明,早在汉代,合浦就已经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5.
自1627年后,中朝双方对两国边界犯越行为明令禁止,然虽然朝鲜严格执行禁越政策,清朝也对朝民犯越行为采取强硬态度,但中朝边境朝鲜人犯越事件仍然屡禁不止.本文通过对丁卯之役后至同治以前这一时间段朝鲜人越境入中国东北的原因及动机进行探析,以求从一个侧面探视与解析清朝封禁时期中朝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的缔结不仅为中国商人进入朝鲜提供了政治保障,而且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从传统的"宗藩朝贡体制"向"近代条约体制"过渡。受中日甲午战争等国际局势影响,上海的对朝鲜贸易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上呈快速增长态势,这主要得益于双边贸易具备了货源、市场、航运和商人网络等方面的条件。上海对朝鲜贸易的两大特点是上海腹地资源的出口和洋货的转口。大量物资从上海流向朝鲜,使上海的贸易顺差一直处于高位,朝鲜金银的大量流入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朝鲜的贸易赤字,不受海关监管的中朝陆路贸易和红参的走私也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在近代转换期,上海与朝鲜的海上贸易使相对封闭的朝鲜对接了中国的贸易网络,从而间接地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上海则获得了朝鲜的金银,也使中国商人具备了在朝鲜市场上与日本商人竞争的能力,上海与朝鲜贸易的兴衰也折射出转换期中朝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13至14世纪朝鲜半岛女真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作为东夏国遗民,在金末东夏亡国后进入朝鲜半岛的女真人;还有一部分是自辽金以来就迁居此地生活的女真土著民。这一时期朝鲜半岛女真人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东北部远及今朝鲜江原道的中部铁岭一线的广大区域内。  相似文献   

18.
明代辽东为朝鲜使臣陆路入贡明朝的必经之地。朝鲜使臣行经辽东时,不时地受到辽东地方官的优礼。辽东地方官对朝鲜使臣的优礼是明鲜宗藩关系的内在要求。明朝优礼朝鲜使臣的主要动机是密切中朝关系,巩固以明朝为中心的藩贡体系。事实证明,朝鲜使臣受到辽东地方官的优礼后,更多感恩于朝廷。这无疑有助于中朝关系的发展。试梳理辽东地方官对朝鲜使臣的优礼,并对辽东地方官优礼朝鲜使臣的原因、效果加以阐述,以期有助于中朝关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陶瓷的对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陶瓷的对外传播与东西方的交通有着密切联系。从汉代起我国和东南亚、印度次大陆以及西亚的交通要道,历来就有陆路和海路两条路线。陆路由长安起,西出玉门、敦煌,经天山南北两路,越葱岭,跨中亚细亚草原,西达地中海东部的希腊半岛,即史称的“丝绸之路”,海路从广州湾启航,到印度半岛南端。唐代东西方交通要道仍沿袭这两条路线,海路则经阿拉伯海达到了西亚地区以至非洲。唐代以后海路所经过的亚非地区,其中不少国家都出土过中国古陶瓷,这条海路今天被誉为“陶瓷之道”。由于美洲北部也出土有中国明、清两代瓷器,  相似文献   

20.
天台宗,创立于隋,兴盛于唐,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国最早诞生的佛教宗派,亦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历经几百年的演化而形成(?)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随着天台宗的发展,其思想远传至日本和朝鲜,对日本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至今日,日本佛教天台宗和日莲宗仍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