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祠堂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利用好祠堂文物建筑,同时研究好、阐释好祠堂蕴含的故事和历史文化、家国情怀,对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大有裨益。针对鲁西南地区菏泽市和济宁市的祠堂文物建筑做了详细介绍,着重对菏泽市祠堂建筑的保护利用现状、经验和前景加以研究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加强鲁西南地区和其他区域祠堂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红砂岩作为建筑材料,在广东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东莞地区遗留有众多的红砂岩文化遗存,它们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红砂岩文化遗存多处于露天状态,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病害状况较严重。目前,针对这些文化遗存的保护研究还没有充分开展。为此,在对红砂岩文化遗存保存状况调查的基础上,使用XRD等分析手段研究该地区红砂岩文化遗存的风化腐蚀机理。结果表明,侵蚀破坏红砂岩文化遗存的主要因素是水(降雨、酸雨、毛细水)和可溶盐。本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红砂岩文化遗存的规划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同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不同。对于现有历史文化遗存相对有限的地区来说,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发方面更需要突破创新。结合地方文物保护工作,以滨城区境内古城遗址为例,讨论如何整合并盘活有限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得到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4.
虎门地区清代海防遗存主要是指由清朝政府在虎门地区主持修筑的为抵御从海上来犯之敌的防务工程和配套设施的遗存。保护好虎门地区清代海防遗存,使其价值得到永续的保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在海防  相似文献   

5.
苏南水乡村镇传统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创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孙斐  沙润  周年兴 《人文地理》2002,17(1):93-96
苏南水乡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地带。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景观。该建筑景观的独特性体现在:顺应水势的空间布局;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建筑环境;简远清秀的建筑风格。然而,近年来,苏南许多水乡地区的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水乡村镇不断扩张,在实际建设中又缺乏长远的、综合的规划,从而造成传统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建筑景观面临困境。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形成的文化趋同现象也导致了村镇传统建筑景观多元化的丧失。因此,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精神、制度和物质三个层面分析了苏南水乡村镇传统建筑景观特征形成的文化背景,初步探讨了水乡村镇传统建筑景观的保护、继承与创新问题,提出传统建筑景观的保护原则(保护与人们生活的改善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对传统建筑景观分等定级的原则;积极保护与有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进而提出文化发展观,倡导创造有苏南水乡特色的绿色田园建筑景观。  相似文献   

6.
城墙遗址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承载着当地人的历史记忆。朝京门城楼原为惠州府城七个城门之一,曾是第二次东征的主战场,也是惠州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通过对朝京门城楼进行展示和利用,能够充分发掘惠州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实现文化景观的串联以及周边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7.
旧址博物馆是指利用特殊的空间来展示社会发展、事件发生、人物活动历史瞬间的博物馆,其中历史建筑旧址博物馆、名人故居旧址博物馆、工业遗产旧址博物馆等均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充分挖掘这些旧址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展示建筑旧址的文化面貌及特色,探索保护旧址博物馆真实遗存、历史环境的有效方式,从而实现对旧址博物馆文化遗产的合理再利用等课题,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建筑遗产"属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前对建筑遗产进行保护的理念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广大城市与乡村中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遗产正面临被拆除的严峻挑战,而新建的城市与乡村面貌越来越趋同,正逐步丧失个性化差异。因此,保护"建筑遗产"成为一项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关注的刻不容缓的工作。以下几篇文章或从中国建筑遗产的整体,或结合不同建筑遗产修缮案例,对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相关单位提供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9.
朱军 《宁夏史志》2006,(3):29-31
银川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每一处文化遗存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名城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在自治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在名城建设中发挥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一些能够直接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文化遗存,如西夏王陵、镇北堡古城堡等,在社会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发展的速度也很快;而不为常人所知的将军楼因为不能直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而被渐渐遗忘、废弃。文物部门几经努力,将军楼才得以保留,幸免于难,同为历史文化遗存,结果却大相径庭。将军楼能否保存持久,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和文物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逐步落实并发展。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建设中的难点,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活力,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宗祠作为高淳地区村落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建筑,既体现了当地特色建筑风格,又是当地乡土文化的天然载体。文章立足充分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从高淳地区宗祠情况概述到新时代宗祠功能的转化和完善等方面,积极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如何盘活宗祠资源,转化其功能属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1.
田淑华 《文物春秋》2000,(5):28-31,75
承德是一座著名而秀丽的塞外山城,是我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名胜古迹荟萃,文物资源雄厚,从旧石器时代至明、清的地上地下文化遗存遍布全区,除了以避暑山庄外八庙为中心的清代建筑群外,八县三区还分布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文化遗存达1300余处。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地上地下古文化遗存,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支持文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原平市的阳武村是一个历史文化遗存丰厚的地方,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旧民宅、旧建筑.最为引人注同的当属两座清代石牌坊。 这两座清代石坊也叫朱氏牌楼,是清咸丰年问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备道加盐运使衔武访畴,奉旨为母朱氏所建的节孝牌坊。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位于中原地区的腹心地带,是中华民族最早进行开拓的重要地区之一。通过我们的祖先在这里长期的辛勤劳动和生产实践,创造出了历史悠久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并在河南境内的地上和地下遗留下来大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丰富多彩的古文化遗迹与遗物,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弘扬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因此,河南地区素有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或古代文化摇篮之一的称号。河南省地下古代文化遗存埋藏之丰富和历史价值之重要,早已被国内外文物考古界所关注。特别是本世纪初,随着现代考古学传入我国,河南地下的古代文化遗存,首先被列入考古发掘的重要对象之一。因此,从三十年代起即开始在河南境内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民族在发展其自己历史与文化的过程中,都留下具有其自己特点的物质遗存,这类遗存往往成为我们探讨该民族文化、地理、经济等各方面特征的物质材料依据。包括建筑遗存在内西藏古代文化是高原民族历史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蒲河、茹河交汇处的北石窟三角区域,历史文化遗产积淀丰厚,早在更新世时就有各类脊椎动物在这里生存;后来成了古人类在黄土高原生息繁衍的乐土;秦汉以后,成为网状丝绸之路在陇东一个重要的节点;北魏以后,不断开凿石窟;各代生土建筑、古墓葬和其它文化遗址众多,本文在认真分析、总结前贤对该区域文化遗产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最近几年的亲身调查情况,在这一区域又发现了多处文化遗存,因此觉得很有必要对北石窟寺区域历史文化遗存作以总结,以不断丰富我们对该区域历史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为该地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规划、考古发掘与研究、开发利用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历史与文化资源,是我国农耕文明所遗存下来的宝贵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地处大别山北麓的信阳市散布着众多传统村落,具有"豫风楚韵"和类徽派建筑民居的多元特色。基于田野调查与相关文献资料,对信阳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问题构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曾华 《旅游纵览》2023,(23):1-3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多元化创新发展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实践证明,广西乡村旅游多元化创新发展增加了地区收入、提供了就业岗位、塑造了美好的乡村形象,这也是当前诸多地区广泛实践和探索的发展模式之一。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多元化创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文化为依托,打造发展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强化市场支持;打造发展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为广西及其他地区的乡村旅游多元化创新发展提供思路,带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苏业花 《丝绸之路》2010,(18):88-9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历史文化遗存。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博物馆作为文物征集、收藏、研究、陈列和宣传教育的文化机构,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有责任担当起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色,并通过陈列、展览、宣传等手段将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达到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郝薇 《风景名胜》2021,(6):0051-0051,0054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已被确立为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的核心战略 , 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明确提出并实施。该战略的根本指向就是让乡村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这也是中央对其发展所设定的远大目标。乡村是我国乡土文明、自然遗产、文化历史的真实写照。自古以来,乡村不仅是中国农耕文化最直接的活态存在,也是中国社会最基层的伦理道德体系,更是一部代代相传、久远悠长的纪录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活史书”。在经济迅猛发展、社会面临变革的当下,面对生活方式、社会发展体系、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等深层次变化,乡村面临着人口流失、农耕荒废、村落生存环境质量低下、文化丢失等严峻问题。乡村建设问题已迫在眉睫,成为当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而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国家出台了乡村治理方略,其中央一号文件里写到 :“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乡村建设在建筑领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建筑是人居环境构成的主题要素,同时也是地方文化的一大载体。怎样发挥好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建筑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文章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2003年9月,我率领安徽省政协委员视察团赴皖南泾县的厚岸乡,调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情况.11日下午,在查济村视察了皖南最大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后,我们来到毗邻的柳溪村王稼祥故居(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一座建于清代保存完好的皖南民居,砖木结构,三间两厢,前有庭院.庭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