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志  张兴平  董杰 《攀登》2007,26(5):104-107
贫困文化是西部农村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西部农村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首先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而实现西部教育优先发展、超常规发展,则是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巴中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地区。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追求。100年来,巴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谋复兴,完成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脱贫困、奔小康”的持续求索,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了巴中由贫穷到小康的嬗变,谱写了一部挑战贫穷、扶贫帮困、摆脱贫困和消灭贫困的雄壮史诗。  相似文献   

3.
王亚玲 《攀登》2010,29(6):91-96
经过30年扶贫开发,青海省农牧区贫困区域、贫困人口构成、贫困程度等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今后的扶贫开发要突破过去传统的、单纯的经济扶贫模式,做到开发式扶贫与救济式挟贫并重,移民性扶贫与生态性扶贫并举,把改造贫困地区的经济落后面貌与改造文化落后面貌结合起来,把发展生产、改善生态环境与转变思想观念相结合起来,体现以人为本、社会公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生态保护、持续发展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4.
面临新城市贫困我国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文章论述了我国新城市贫困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指出新城市贫困已经对我国城市的经济、社会、空间发展以及城市管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面临新城市贫困的严峻现实,我国城市发展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扩大就业应当是我国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解决新城市贫困问题的最终手段;而城市规划必须关注城市的社会发展,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要在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方法、内容以及规划实施的管理上进行深入反思并作出相应改进。  相似文献   

5.
英国“过渡时期”的贫困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6世纪初至 1 7世纪中后期传统上被认为是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 ,英国普通民众在此期间遭受了普遍的贫困。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英国史学界对“过渡时期”的贫困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和一些具体史实表明 ,英国这一时期的贫困远没有以往史家所描述的那样严重 ,而且由于生产发展和济贫制度的建立 ,使可能出现的严重贫困得到了缓解。同贫困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也显示了人们对贫困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省平利县79个贫困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理论,建立贫困风险耐受度评价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辨识平利县村域贫困风险因子,评测贫困村风险耐受度,并与贫困发生率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自然本底、区位-生产资料、内外助力和生产生活保障等四个贫困风险因子作用方向有所差别;全县贫困风险耐受度处于中下水平;比对贫困风险耐受指数模型与贫困发生率现状,发现二者分布趋势相似性特征明显,未出现异常现象。后续应建立针对性的风险预测和防范机制,适量减少直接性福利供给,激发农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风险抵御力和恢复力,构建持续稳定的脱贫-振兴的扶贫新模式,持续监测县域贫困村贫困风险耐受度的时序变动特征。  相似文献   

7.
王亚玲 《攀登》2004,23(6):84-88
贫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解决农牧区贫困问题是青海省今后一个时期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也是青海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必须从省情出发,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青海省农牧区贫困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加快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不断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使农牧民尽快摆脱贫困,初步实现小康,在此基础上再一步一步地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8.
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运用脆弱生态环境成因指标划定了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范围,并对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进行了相关分析。结论是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的大小因不同地区的不同工业(包括农村工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农业比重和不同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而不同。根据不同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关系不同的特点,提出要因不同地区而区别对待其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立阶段的主要内容有: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的根源;消灭剥削制度是反贫困的根本途径;反贫困的目标是消灭贫困,实现人类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阶段的主要创新点有:贫困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摆脱贫困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反贫困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反贫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贫困大学生表现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经济的贫困、文化的弱势和人格特征的作用。加强贫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建立并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物质资助与精神扶贫有效结合;建立多元的社会支持网络,科学有效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始终是倍受社会关注的群体。虽然国家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并出台了助学贷款政策,但这只能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上的困难,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更加值得关注。本文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心理辅助的对策,从而减轻贫困大学生来自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12.
严维青 《攀登》2005,24(2):56-58
本针对化隆县贫困面宽量大、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难度大、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低、缺乏基本的生存务件等贫困特征,指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地方财政困难、思想观念陈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是造成化隆县贫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FGT指数法和AF多维贫困测度法对西安市主城区收入贫困和典型贫困区多维贫困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结论:(1)主城区收入贫困空间与城市发展相对较晚的地区、城乡交错的边缘区、内城衰退区、城中村及老工业区耦合;(2)住房维度的贫困发生率最高,其次依次为暖气、电器资产、教育、职业、给排水、卫生设施维度;教育指数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度最大,是主要的致贫因素;(3)老城衰退区(解放门)和外来人口聚集区城中村(鱼化寨)是多维贫困最严重的地区,退化的国企老工业区(纺织城)相对较轻。经济发展历史格局、城市发展政策导向、转型期社会制度变迁等是贫困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西海固贫困原因剖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海固地区地处宁夏南部,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本文全面分析了造成西海固地区贫困的原因。作者认为造成西海固贫困的根源是长期以来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不协调发展,因此,反贫困必须着眼于实现区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地关系,要积极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5.
晚清华北定期集市数的增长及对其意义之一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晚清华北集市的发展表明,集市数的增加首先与人口有关;但并不完全是正相关的关系,在不少情况下,一个集市可为X数量的人口服务,也可为2X或3X数量的人口服务。集市数增加,意味着农产商品化和商品流通量的扩大,显示出经济繁荣的景象;但在晚清,人均耕地减少,农民贫困度增加,农民为维生而会更多地卷入商品经济,会更多地利用剩余人力以发展低成本的各色家庭工副业,这些对集市贸易量和集市数增长都起着作用。故贫困是晚清北方农村商品流通量扩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基于量图分析法的中国贫困省区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划分贫困区有助于强化政府反贫困战略实施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助于贫困人口尽快脱贫。本文在综述国内外贫困区划分方法的基础上,运用量图分析法,从动态的角度、省级行政区的层次,划分了中国的贫困省区,并根据贫困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变化,分析了导致其贫困的原因,提出了中国贫困省区脱贫致富的措施。分析表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东中西梯级分布的空间特征,贫困省区集中在西部地区;贫困省区的贫困不但表现为收入低、生活条件差,而且还表现为市场化发育程度低、财政基础薄弱、受教育程度低;中国内部区域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王霞 《攀登》2001,20(3):52-56
城市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比较普遍的社会难题,在我国,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面对此,本论述了我国失业与城市贫困的关联关系及其基本态势,分析了导致失业及城市贫困的原因,并对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城市贫困研究的多种测度与多层模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六大城市住户调查数据,采用多种贫困测度和多层模型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大城市居民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城市低收入邻里的贫困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广州、西安的相对丢失(relative deprivation)严重且低收入群体层级结构复杂,昆明的贫困深度大,而武汉财富集聚相对明显。贫困多层模型表明低收入邻里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仍存在于个体层面,个体在家庭制度、市场制度、国家福利供应中所表现的特征影响了贫困发生率;城市贫困同时存在邻里效应,主要体现在邻里经济状况和贫困文化的影响作用;而城市间的贫困差异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带领人民向贫困宣战,成功使8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海外学者、国际人士对中国贫困治理的历程予以了广泛而持续的关注,既充分肯定了中国的减贫成就,分析了贫困治理面临的挑战,同时也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对比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减贫模式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中国贫困治理的成功经验.梳理海外学者对中国贫困治理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全面的认识、推动中国减贫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减贫的故事,分享中国减贫的经验,为全球贫困治理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旅游发展能否真正减贫以及如何实现减贫应是当前旅游减贫大背景下备受讨论的焦点,并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积极关注。然纵观现有研究,对旅游减贫效果的实证探讨及细致剖析尚十分缺乏。本文选取旅游发展中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作为研究视角,探讨这一过程对贫困人口生存状态的影响。研究以三亚亚龙湾度假区发展对周边两个村庄的土地使用(征用、租用)为例,采用多维贫困概念,探讨旅游发展给两村村民在收入、居住条件、就业及生产方式以及话语权等带来的影响。研究提出了旅游再贫困的概念,意在说明旅游发展在使贫困人口短暂富裕后再次陷入贫困状态的发展现象,是旅游发展之于贫困人口负面影响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