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兰诗词与《红楼梦》张一民“一梦红楼感纳兰”。曹雪芹小说《红楼梦》问世不久,就有人为之索隐抉微,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先河。索隐派最早提出的是“纳兰”说:即《红楼梦》乃写康熙朝大学士明珠家事,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就是贾宝玉的原型。始作俑者当为乾隆皇帝...  相似文献   

2.
词始于唐,盛于宋,元明转而为衰。然而到了清初,词坛上却又崛起一颗灿烂的新星“卓然冠乎诸公之上”(见《纳兰词·赵序》)成“宋代以后数百年中第一大词人”,(见胡云翼《纳兰性德及其词》)此人就是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的一位贵族子弟。 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初太傅明珠之子、康熙皇帝的侍卫。 纳兰自幼聪敏好学、才华横溢,骑射书画无不淹通,平生为词三百余首,集于《饮水》、《侧帽》,流传于世。 纳兰词虽不多,但却粒粒珍珠,脍炙人口,在沉闷的清代文坛上异军突起,一扫宋末以来沉腐风气,开拓出清词中兴的新局面。 纳兰词“以少许胜人多许”(见《纳兰词·杨序》)三百余首词奠定了他在清代词坛上的  相似文献   

3.
早在十七世纪的中国大地,就出现过“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动人局面。《饮水词》的作者纳兰性德所著《侧帽词》及其友人顾贞观(梁汾)所作《弹指词》传到朝鲜后,朝鲜友人有“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的赞叹此后数百年来,纳兰词、诗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这固然与纳兰性德的才华及纳兰诗、词自然流畅、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所产生的力量有关,但更重要的在于纳兰性德具有先进的思想。他的先进思想主要表现在清初民族压迫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那兼具灵性和诗情的贵公子贾宝玉,是中国学殿堂中具有经典意义和独特价值的人物。百年以来,许多红学家在痴迷于贾宝玉的复杂人性之外,更断定他就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但是,除了煊赫的家世和多乖的命运外,曹氏本人从年龄、经历、个性到才情,都与他理想中的宝玉存在一定距  相似文献   

5.
纳兰性德的词在清词中首屈一指,但在文学史中地位不高,大多源于人们认为纳兰词无病呻吟,思想境界不高。文章将纳兰词与李煜、晏几道、李清照的词作对比,展示其叛逆、纯真、旷达的积极面,认为文学史应该给他在我国词发展史上更高、更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本继续对纳兰性德这位名词人进行考证推究,这对于理解纳兰生平及为人有重要补充作用,从而有助于研究纳兰性德的诗词作品。  相似文献   

7.
刘萱 《满族研究》2006,(3):88-93
纳兰性德身为满族贵胄,却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进而影响到了具体创作。本文认为纳兰性德之所以能接受佛学有两方面原因:外因是清初的时代背景及满民族的崇佛传统,内因是多磨的人生经历在其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而通过对纳兰词主题的分析有助于对其佛学造诣、信佛动机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8.
贾玉平 《神州》2013,(33):6-7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在清代诗歌史上的着重要的位置。他的词长愁多情,伤感幽怨,体味人生的苦涩,而这种乏味的人生使他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其词正是他自己独特的生活,独有的心灵的悲歌,是他心灵的内视,是真情之流露。从其"哀感顽艳"的悼亡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出纳兰这位贵公子高尚真纯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间,纳兰性德这其作品是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见于报刊的专题论文逾百篇,纳兰性德被公认为清代最杰出的词家,且被列为和苏、辛、周、姜等比肩的古代十二大词人之一。除词以外,他的诗、文论、笔记也得到热情的评介。 纳兰性德作品的著作权历来有争议;清代以来,一直有人对他的作品持怀疑态度,或以为由他人代为捉刀,或以为纯出挂名,或以为经人润饰。封建时代看重经学儒术,清人多怀疑和否定其经解类著作;现代人视经学如陈年刍狗了,又有人置疑于他的文学作品。传世的纳兰著作是否可靠,或者孰真孰伪,迄今悬而未决,不得澄清。性德作品越  相似文献   

10.
渌水亭址考     
“渌水亭”是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读书和宴客的场所。纳兰性德於康熙十二年(1673)曾抱病写过一部读书笔记,就题名为《渌水亭杂识》。据张任政《纳兰性德年谱》考订,渌水亭址应在北京什刹后海北岸纳兰明珠府的西园,即现在的宋庆龄故居内。然而,在乾隆嘉庆年间,一度盛传渌水亭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东麓。  相似文献   

11.
纳兰家园林与“大观园”张一民座落于北京什刹后海北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及宋庆龄故居,在清朝康熙年间,是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府邸.明珠的长子、饮水词人纳兰性德生前就居住在府中的西偏园。乾隆年间,因明珠家籍没,府邸被和占居。嘉庆初年,随着和倒台,府邸收归皇...  相似文献   

12.
在2007年春季举办的上海东方国际四十四届艺术品拍卖会上,成交了一件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绘画作品。这是一幅扇画,内有纳兰隶书题识:“甲寅新秋仿云林溪亭秋色小景”,钤“成德”印。此扇面曾为已故文学家、翻译家施蜇存先生收藏。“甲寅”为康熙十三年(1674),成德仅二十岁,此画当为他的早年习作。“云林”即元代著名画家倪瓒之号,倪瓒为无锡人,擅画水墨山水,他继承发展了五代宋初的董源、巨然开创的山水画格法,以冷逸荒寒的画面和萧疏清远的意境,在古代文人画中独树一帜,并影响着后世。明末清初,江南士人以有无收藏云林画为清浊、以能否摩仿云林画为雅俗。受汉人风习影响,纳兰成德对云林画极为欣赏,他曾收藏过倪瓒的《溪亭山色图》和《溪山亭子图》(参见拙作《纳兰性德书画收藏录》),尤其是《溪山亭子图》,原为都尉耿昭忠(信公)收藏,纳兰成德曾多次向他借观,并在与张见阳书札中谈及此画,邀其鉴赏,最后竟购入“通志堂”。纳兰成德喜好云林画,不仅是因为深染汉人风习,还由于他的江南情结。成德结交的朋友多为江南名士,其中又以无锡人为最,所谓“平生师友尽在此邦”。他生平仅去过一次无锡,而且是他在去世的前一年随康熙南巡到过无锡。此前,他对无锡的了解,仅仅...  相似文献   

13.
陈子娟 《神州》2013,(9):12-12
纳兰词里令人感伤的诗句随处可见,有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关于纳兰词悲情诗风的形成,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是纳兰性德对自己的出身和地位看得非常淡薄,不仅不以为是幸福和荣耀,反而认为是自己的不幸并感到厌恶;其次,他对人生的看法深受佛教和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是消极避世的;最后,他对宫廷侍卫生活是非常厌倦和历经了亲人的早亡。  相似文献   

14.
清代八旗诗人不下千人,其中最孚盛名的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才华横溢,著作甚夥,粱启超称之为“清初学人第一”。(《纳兰容若手简跋》)其词成就最高,所作《饮水词》集影响甚大,在当时就引起了人们的注目。他的老师通儒徐乾学说他的词“清新秀隽,自然超逸,海内名为词者皆归之”。(《纳兰君墓志铭》)其友词作名手严绳孙评为“飘忽要眇,虽列之花间、草堂,左清真而右屯田,亦是以自名其家矣。”(《成容若遗稿序》)词坛健将陈维崧在他的一首《金缕曲·赠成容若》中也有“已吟到最销魂处。不值一钱张三影,尽旁人拍手揶揄汝。何至作、温韦语”。  相似文献   

15.
纳兰性德《雪》有一天为了查纳兰性德的生平,又翻友人关纪新等辑注的《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在目录上赫然又见一个“纳兰氏”,纳罕之下翻读该页,才知这是纳兰性德之妹,满洲正黄旗人,大学生明珠之女。她有诗集《绣余诗移》传世。本书所选是一首七绝,题《鹰》:劲风凛凛纵秋鹰,玉爪金眸正横行。原草初凋眼更疾,飞来一击鸟皆惊。真是好诗!有形象,有气势,有真情实感。满族所信奉的萨满教是多神教,不崇拜单一的图腾,而是崇拜多种物体。在萨满神歌中,赞颂鹰神、熊神、狼神的诗句随处可见;其中以颂鹰的神歌最多,也最精彩。这与满…  相似文献   

16.
满族女诗人纳兰氏红莺满族大词人纳兰性德一门显贵,且为诗书世家。其妹纳兰氏也是出色的诗人,著有《绣余诗稿》。她写的七绝《鹰》一诗向为人所称道:劲风凛凛纵秋鹰,玉爪金眸正横行。原草初凋眼更疾,飞来一击鸟皆惊。满族是古老的渔猎民族,历有尚鹰习俗,而以“海东...  相似文献   

17.
渌水亭是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的会客室,也是他与友人们日常雅集与举行文酒诗会的场所。 纳兰性德入世之初,对满汉两族、社会世情、未来前景还没有形成冷静、客观的看法。因出身于满洲贵族,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思想中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正如他自己所说“德也狂生耳”。他所说的“狂”,既有不受世俗规范的束缚,发展自己的个  相似文献   

18.
纳兰丛考     
为了深入研究纳兰性德这位名词人,本在六个方面进行了考证推究,这对于理解纳兰性德生平、轶事及为人有重要补充作用,从而有助于研究纳兰性德的诗词作品。  相似文献   

19.
不恨天涯行役苦——纳兰性德觇索伦边塞诗词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词人,对他短暂的一生中而言,觇索伦之行具有特殊的意义.纳兰性德在此次行役中创作了不少记述行旅感受及反映北疆地区山川景物的边塞诗词.生动形象地体现出词人对战争的态度以及故土、边地的一往情深,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民族气息.另外,本文对作品中表现出的悲感、冷逸的基调,从生理现象导致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一 佛教《楞伽经》及其他 纳兰性德因“佛说楞伽好,年来自署名”(梁佩兰《挽诗》)而自号“楞伽山人”可以见出他受佛教濡染之深。纳兰对于佛教尤其是《楞伽经》几乎没有什么专门沦述,但他的诗词中诸如“禅心投钵龙,梵响下檐鸽。遥夜一灯深,石炉烧艾蒳”《宿龙泉山寺》)一类很有些禅味的作品倒是不少,如: 空山梵呗静, 水月影俱沉。 悠然一境外, 都不许尘侵。 岁晚忆曾游处, 犹记半竿斜照, 一抹界疏林。 绝顶茅庵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