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河南禹州瓦店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禹州瓦店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是一篇浮选报告。浮选法是通过考古发掘获取古代植物遗存的最为有效的手段。通过在瓦店遗址开展的浮选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属于龙山时代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包括了粟、黍、水稻、小麦和大豆五种农作物。通过量化分析发现,在出土的农作物品种中,粟和水稻的出土概率几乎相当,这说明,北方旱作农业的代表作物~粟和南方稻作农业的代表作物~水稻,在瓦店遗址的龙山时代的农业生产中是同等重要的。文章从文化因素和环境背景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文化因素可能起到了更大的作用。瓦店浮选结果中发现了原产于西亚的小麦,说明至迟在距今4500年前后小麦已经传入中原的腹心地区。  相似文献   

2.
新街遗址是一处位于渭河流域,灞河东岸黄土台地的聚落遗址。该遗址从仰韶时代晚期延续至龙山时代早期,又以仰韶晚期的遗存为主。对新街遗址开展的系统浮选工作,获得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稻、小麦、大豆和大麻六种农作物以及其他可鉴定的植物种子还包括狗尾草、野燕麦、野大豆、胡枝子、草木樨、藜、酸模叶蓼、委陵菜、异型莎草、一把伞南星、水棘针等。新街遗址出土的农作物中,粟、黍和水稻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都很高,而又以粟为最,这种农作物组合体现了新街遗址所在地区的旱稻混合农业经济模式。小麦、大豆遗存在新街遗址亦有少量的发现。通过对杂草种子组合分析,可以发现,以狗尾草、藜为代表的旱地杂草的数量远高于野大豆、异型莎草等湿地杂草,这一方面可能与当地粟作农业的大规模种植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了新街遗址稻作的田间管理达到了一定水平。  相似文献   

3.
西金城遗址2006~2007年浮选的样品,植物遗存包含了粟、黍、小麦、大麦、大豆、豇豆属和稻谷等农作物,为研究该遗址龙山文化时期、汉代以及唐宋时期农作物结构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植物种子在遗址中的分布情况,也为我们了解不同人群在农作物消费方面的差异以及粮食作物的贮藏、加工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凤林古城遗址浮选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包括农作物如粟、黍、大麦和大豆,以及田间杂草,如狗尾草、稗草、藜等。分析结果揭示,号称"北大荒"的三江平原在汉魏时期曾存在过一个繁荣的农业经济社会,农业生产技术相对成熟,当地先民能够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此次采用的网格式采样法在我国是首次尝试,选择房址F32划分网格采集浮选土样,通过对各网格出土植物遗存量化统计,分析不同植物遗存在房址内的分布特点,进而对室内空间功能区的划分进行复原。  相似文献   

5.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位于晋源区苗圃内,2016年发掘中,对该遗址东组建筑基址的两座窖穴遗迹进行了系统的采样与浮选。38份土样中出土炭化植物种子共计2696粒,其中农作物遗存包括粟、黍、水稻、大豆、豌豆、大麻、小麦、青稞等8种,非农作物种子以藜的数量最多,其次为洋车前草、狗尾草、马蔺、锦葵、稗等,同时还出土有可食用的甜瓜和蛇莓。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窖穴浮选结果对深入认识魏晋十六国时期晋阳地区生业方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主要分布在鲁中南的汶、泗河流域,并散见于山东其他地区,这一阶段是中国北方地区旱作农业发展,农业社会建立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系统的植物考古浮选法,在山东定陶何楼遗址采集、分析了31份浮选样品,共获得1073粒(颗)炭化植物种子,包括黍、粟、大豆、小麦四种炭化农作物,其他可鉴定的非农作物炭化植物遗存还包括狗尾草,豆科的胡枝子、草木樨、藜、桑树子、芡实等。北辛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生业模式中,黍粟类旱作农业作物基本都是最为重要的农作物资源,其中又以黍为主导,稻米在大部分遗址中都有发现,说明其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大豆只在少数遗址中已经出现。这一时期果壳类植物遗存的发现相当普遍,其中何楼遗址出土的以芡实为代表的野生植物遗存最为突出,显示出采集类经济模式在北辛晚期至大汶口早期生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本区域并未形成同一时期中原地区庙底沟文化成熟的旱作农业体系,相对粗放且产量较低的黍依旧是最重要的农作物资源,一些遗址中采集类植物资源仍占有较大比重。此外,大汶口文化早期内部在不同区域也存在不一致的生业经济结构,更多地反映了遗址周边小环境而非文化本身对于生业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登封王城岗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城岗遗址包含有自龙山晚期至春秋时期基本连续的文化堆积,应用浮选法从中发现了丰富的古代植物遗存,包括有粟、黍、稻谷、小麦和大豆五种农作物品种。本文通过对浮选结果的量化分析,认识和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为深入探讨古代农业发展与华夏文明起源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资料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郑州商城遗址2009~2010年度考古发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较为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包括粟、黍、水稻、小麦四类农作物遗存、部分禾本科杂草种子及少量豆科、藜属、蓼属、水棘针、苍耳、葡萄属、桃核等植物遗存。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农作物遗存在各类炭化遗存中占有主体地位,其中又以粟的出土概率和绝对数量为最高,水稻、小麦次之,黍最少。这一结果表明,在以郑州商城遗址为代表的商代二里岗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农业经济,其中粟种植为主,水稻、小麦、黍种植为辅是该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二里岗文化时期郑州商城先民同时还存在对桃属、葡萄属等可食用果类的利用。  相似文献   

9.
考古遗址出土的大豆遗存主要是炭化的大豆粒。本文通过对现生大豆标本形态特征的观察、大豆粒的炭化实验、鱼化寨等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炭化大豆的检验,建立了科学的考古出土炭化大豆遗存的鉴定标准和方法,依据豆粒、种皮、子叶(豆瓣)和尺寸四个方面的特征及变化,准确鉴定考古遗址出土大豆遗存。本研究发现,判别考古遗址出土的栽培大豆与野大豆,种皮的特征及其被炭化后的变化最为有效,其次是子叶的特征及变化。而豆粒的尺寸大小仅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鹤壁刘庄遗址仰韶时代晚期大司空类型土样中,浮选到比较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等农作物和非农作物黍亚科、野大豆、豆科等。这为了解该聚落生业经济形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量化分析结果显示,粟是刘庄遗址主要的农作物,刘庄遗址在平面布局上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的功能区划分。  相似文献   

11.
伴随历年的考古发掘在上山遗址开展了系统的浮选工作,先后采集到浮选样品459份,其中有42份样品出土了可鉴定的炭化植物遗存。浮选出土炭化植物种子包括有水稻、粟和疑似红小豆三种农作物品种,其他有稗草、莹蔺、飘拂草和马唐等杂草种子,以及柿科和葡萄科的植物种子。属于上山文化时期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过系统的浮选法在层位清晰的考古遗址中所发现的最早的稻米遗存。属于晚期新石器时代的炭化粟粒填补了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粟遗存的空白,并将中国北方旱地作物粟传播到长江以南地区的时间向前推到了距今65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山东高青陈庄遗址灰坑等遗迹中出土的炭化植物种子果实进行鉴定和统计分析,探讨了该聚落人类与植物的关系:(1)遗址中出土的丰富的粟、黍和草木犀属植物遗存,可能与马的喂养有关;(2)陈庄聚落西周时期农业是主要的食物来源,农作物包括了文献记载的"五谷",就是粟、黍、小麦、大豆和稻,粟和小麦等旱地作物占的比重最高,水稻可能较少,牛筋草等杂草可能是收获等过程中带入聚落内的;(3)常见的野生植物如野大豆、枣、葡萄以及动物遗骸等可能反映狩猎捕捞仍然作为食物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2019年,在河南省鲁山县望城岗冶铁遗址发掘的汉代遗迹土样中,共浮选出炭化植物种子31粒,其中农作物遗存包括粟和小麦,杂草类种子涉及马齿苋、苋属、藜和蓼属.出土的炭化农作物遗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事生铁冶铸手工业者的饮食结构,以粟与小麦此类旱地作物为主,构成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14.
枣林河滩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属于"古豳地"的核心区域。该遗址文化堆积的年代可大致分为新石器时期和商周时期,以商周时期为主。通过浮选工作共获取了包括属于农作物的粟、黍、大麦、大豆,非农作物的狗尾草、胡枝子属、草木犀属、藜、水棘针等炭化植物遗存共6170粒。浮选结果显示,枣林河滩遗址的农业生产结构以粟、黍为主,其中粟占据主要地位;同时大豆在农业生产结构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15.
2010~2013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内蒙古哈民忙哈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植物浮选过程中获得了相当丰富的植物遗存,为了解该遗址生业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通过对植物遗存以及出土鱼类、动物骨骼进行综合分析,在哈民忙哈先民的经济结构中,以黍为代表的农作物占据主导,采集和渔猎是当时人类生存资源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2006~2008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牛城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一批中商至西周早期遗存。为进一步认识遗址先民的农作物结构和生态环境,发掘者从15个房址中系统采集了浮选土样100余份。本次浮选发现的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粟和黍;另有猕猴桃、悬钩子属、桃、梅等可食用果类遗存。除水稻外,粟类作物在本次浮选样品中出土数量和概率较高,揭示出牛城遗址居民从事稻旱兼营的农业生产。值得注意的是,粟类在本地的强化种植,可能是中原文化与本地文化融合的产物.。这为商周时期中原王朝向长江流域南下扩张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大墩子遗址进行了植物遗存的浮选工作。浮选结果表明,在距今4000年前后,大墩子遗址已经存在农作物的耕种和加工活动,农作物是大墩子遗址先民日常饮食的主要来源。大墩子遗址的农业为旱地农业和水田农业的混合农业,这种水旱混作的农业在大墩子遗址从早到晚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21,(7)
计村大城子遗址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2013年1~6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了一批墓葬、房址、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有陶器、石器、玉器、铜器等。根据出土器物判断,遗存年代分别为新石器时代、周代。新石器文化与环太湖地区有一定联系,遗存年代相当于良渚文化晚期。计村大城子遗址的发掘为认识皖江下游北岸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21,(5)
张家寨遗址位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均川镇均河口村张家寨西南。2017年6~9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出一批后石家河文化、周代及宋代遗存,以周代遗存最为丰富。清理的周代遗迹有房址、窑址、灰坑、墓葬等,出土器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其中陶器常见器形有鬲、甗、罐、盂、豆、尊、罍、缸、瓮等。根据地层关系及陶器的演变特征,可将周代遗存分为三期,各期遗存具有明显的周文化风格,其年代跨度为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本次发掘为进一步认识随枣地区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山东即墨市北阡遗址2007年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阡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属于北辛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有房址和二次墓葬。遗址中集中出现的极具时代特色的特殊埋葬方式,对研究胶东半岛地区当时的聚落结构、人群组合方式、社会发展阶段及性质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遗址中周代遗存以墓葬、灰坑和围沟为主,还出土大量贝壳遗存和陶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