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国藩反对借师助剿邱展雄长期以来,史学界几乎一致公认曾国藩是借师助剿的积极鼓吹者。笔者对此定论,不敢苟同。本文试图就此问题略谈浅见。一西方列强对19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掀起的革命运动,始终视为洪水猛兽。1853年太平军刚刚定都南京,就有美国人对向荣提...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忠实地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其实,曾国藩与李鸿章在立身处世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操守方面,曾国藩严于律己,身居高位而不贪,手握大权而不腐。李鸿章却不然,对权力、地位、金钱的追求可以说是至死不渝。以下分三个方面来谈:(一)一个是廉洁自守,生活检林;一个是贪财受贿,生活奢侈曾国藩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秦可根”。他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认为”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食;儿子老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包括奏稿、日记。诗丈、书信、批犊、读书录等。这是研究曾国藩本人思想言行和中国近代尤其是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思想文化极有参考价值的文献。从而,对于曾国藩著述的整理和编辑出版.是一件很重要的学术工作;有关对曾国藩著述整理、编辑出版情况的回顾、总结.对于推进曾国藩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旧中国曾国藩研究资料出版述评由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由于曾国藩门生故旧较多,由于当道机I他的着意推崇,所以在旧中国有关曾国藩著述的整理、编辑出版…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梁绍辉先生全盘否定曾国藩的观点,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是肯定曾国藩倡发的洋务运动,比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更具积极意义。二是认为曾国藩及其子孙后代的言行,体现了关心国家、民族、社会前途命运的入世精神。三是肯定曾国藩是一位对近代中国社会起了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长期为世人所诟病者,除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就是查处天津教案问题,以此认定曾国藩为卖国贼的主要根据。笔者经过辨析一些史料,认为曾国藩有过错,但“卖国罪案”不能成立。兹述论如下。棘手的问题天津教案发生于1870年6月,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发生的一起重大涉外事件,其案情大致是:  相似文献   

6.
论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交往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交往及其关系王澧华在曾国藩的湘系同党中,左宗棠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左宗棠小曾国藩一岁,中举则早曾国藩一科,但道光癸已、乙未、戊戌三入礼闹皆报罢,因而绝意科举,留心农学、史学、兵学及舆图之学。曾国藩则于戊戌科钦点翰林,继而沉湎于词章之中...  相似文献   

7.
怕读曾国藩     
历史是用沧桑和沉重写出来的,太平天国的风云和血痕早已被风吹雨打而去,现在又著文重谈其对手曾国藩,似乎是对历史的充满了悲剧意味的重温。有此必要吗?但当前各种曾国藩书籍的火爆,加之书界朋友们对曾氏的种种议论和宣传,说明对曾国藩其人其书确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浅析1871年李鸿章、曾国藩对中日缔约意见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伟敏 《史学集刊》2007,57(5):15-20
李鸿章和曾国藩对中国与日本缔结通商条约,都是持赞同的态度,但他们二人的想法又有所不同。李鸿章所注意的是通过缔约拉拢或牵制日本,曾国藩所重视的是条约的平等性。因而,曾国藩对被李鸿章回避的“一体均沾”问题,予以了特别的强调。  相似文献   

9.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曾国藩,湖南湘乡人。遵义与湘乡,云天遥隔,相距甚远。黎庶昌生于1837年,曾国藩生于1811年。年龄悬殊达26岁,应该说他俩没有什么相识的缘份。然而,特定的时代环境以及彼此“习性相近”,志趣相投,却使得他们之间系上了一条一解不开的纽一带。1863年.春,黎庶昌因其先一年应诏。上书万余言切论时事,得清廷“加思以知县用,发交曾国藩军营差遣委用,以资造就。’借国藩则很赏识黎氏之才华,“接庶昌延入幕”优利待之。从而.黎庶昌得有机会与曾国藩朝夕相处十余年,受曾氏“以躬行为天下先,以讲求有用之学为涂友…  相似文献   

10.
清朝咸丰年间,出了一位有名的大官僚曾国藩。百多年来,人们在政治上给予他截然不同的评价,但在家道教育方面,人们一致认为他是一位教育有方的家长。曾国藩有两个儿子,他们在科举仕途上并没有大露头面,但在实际工作中,都显露了出众的才华和胆略。长子纪泽,诗文书画样样精通,还自学了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处理西北边疆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啮雪咽旃,期于不屈”的斗志和“酌情据理”的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皇贪婪的大口中夺回伊犁城,取得晚清外交史上唯一的一次胜利。曾国藩的次子纪鸿,聪颖过人,很喜爱自然科学,尤…  相似文献   

11.
正近来,笔者阅读曾国藩的《茶余偶谈》,发现曾国藩也偶有失眠,尤其是在己未年(1859)十月,曾国藩失眠比较严重,此时的曾国藩已经48岁,那么他失眠都干吗呢?在曾国藩的日记中,他这样记录:"李申甫自黄州归来,稍论时事。余谓当竖起骨头,竭力撑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二根穷骨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研究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国藩是近代人物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认为曾国藩热是一种正常的学术现象,不应大惊小怪。对曾国藩乃至对一切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采取简单的“功过分成”法,历史人物在不同时空下的活动很难以数学上的正负加减的方式来判断功过。为适当肯定曾国藩而忽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正当性是错误的,但把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同他镇压太平天国对立起来研究、把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作为评价其一生事功的前提和基调也不正确。  相似文献   

13.
正读曾国藩日记可以知道,曾国藩二参李元度之后,由于湘军诸事顺遂,好事连连,曾国藩本人威望如日中天,李元度于是给曾国藩寄来一道《贺禀》,其中谈到了曾国藩参劾自己这件事。从曾国藩读过《贺禀》后的反应看,曾国藩二参李元度虽然刻薄寡情、出手狠,李元度却不怎么(也许是不敢)怨怪他,只是觉得曾国藩用词"不少留情"而已。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的好友欧阳兆熊,写过一部有名的笔记,叫《水窗春呓》,里面写了不少关于曾国藩的史事。在“一生三变”这条笔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曾国藩)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关于曾国藩的“挺经”,曾国藩的孙婿吴永,在所著笔记《庚于西狩丛谈》卷四中也曾谈及,他记李鸿章曾对他说:“我老师的秘传心法,有十八条‘挺经’,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决。”(下引此书时皆见卷四)李鸿章所说的老师,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是否确曾著过《挺经》呢?从这里举出的两条笔记看,似有两种可能:一是著过;一是仅仅有腹稿。若是著过…  相似文献   

15.
正清末才子汤鹏(1800-1844),龚自珍高赞他是"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可惜其遗名,是因为做了曾国藩一则轶事的配角。晚清有段子语:江忠源包送棺材,曾国藩包送挽联。曾国藩供职翰林院时,"某年元旦,汤诣其寓贺岁,见砚下压纸一张,汤欲抽阅之,曾不可。"汤鹏抢过来一看,大惊失色,曾国藩给身边活得好好的友人每人写了一副挽联,  相似文献   

16.
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一点,对于所谓的"完人"曾国藩来说,同样是适用的。立言不足拿立言方面来说,虽然曾国藩所著的《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书》流传至今,但这些著作只是他"顺手牵羊"而已,他并未著有多少国学经典。曾国藩早年的志向其实是文章报国,如他在1840年6月7日的日记中所言:"谈能日日用功有常,则可以保身体,可以自立,可以仰事储蓄,可以借福,不使祖宗积累自我一人  相似文献   

17.
正曾国藩曾被人诬陷进了监狱。头一天,狱子给他送来一盆狱饭。狱饭散发着浓烈的异味,曾国藩闻着就想吐,干脆将狱饭倒了。第二天,狱子又送来同样一盆狱饭。曾国藩已饿了一天,这时,他没闻出狱饭的异味,于是,端起饭盆慢慢吃了起来。第三天,狱饭送来晚了,饥饿的曾国藩不时往门外张望。狱子终于送饭来了,曾国藩接过狱饭狼吞虎咽,他突然感到这狱饭是那么可口!后来,曾国藩感叹道:"狱饭人生令我顿悟:人生没有吃不下的苦啊。人生在苦水中泡一泡,喝着白水都比蜜甜!"坐过牢的不止老曾一人,但都有所顿悟否?  相似文献   

18.
廖正华 《湖南文史》2014,(10):34-35
在自己的麾下将领中,曾国藩最欣赏的当属彭玉麟和李鸿章。曾国藩曾说过这样的话:“若论天下英雄,当属彭玉麟、李鸿章。”但由于彭玉麟个性太过刚硬,和曾国藩、李鸿章交往中发生过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彭玉麟和曾国藩有过两次比较大的矛盾冲突。第一次是由曾国藩委托韩正国找小妾所引起的。韩正国是曾国藩的亲兵首领,是曾国藩非常信任的人。当时,曾国藩戎马倥偬,精神高度紧张,心情抑郁,癣疾发作得很厉害,浑身瘙痒导致他经常失眠。他的妻子欧阳夫人在湘乡老家,无法替他解除烦恼。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请韩正国帮他找一个小妾,专门帮他挠痒。  相似文献   

19.
正同治五年(1866年)秋季发生的新任湖北巡抚曾国荃弹劾湖广总督官文一案,是晚清政坛一起重大事件。此事不仅使曾国荃自己"构怨颇多,将来仕途易逢荆棘",而且在清朝中央、地方乃至曾国藩集团内部,都引起极大震动。曾国藩更是进退失据,有苦难言,深恐由此招来大祸。待到处理结果出来之后,曾国藩虽然觉得极不公平,但内心的恐惧仍然无法消除。随之而来的是曾国藩集团遭到清政府一系列报复,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尽人皆知的重要人物,其生平事业,功过是非,史有明文,不烦缕述。然而在很多时候,正史的记载似乎都有些硬冷,缺少一种温情与温度。在时光早已洗褪硝烟的今日,我不止一次地阅读正史中关于曾国藩的记载,遗憾的是,我对于曾国藩形象的认识,不是更加清晰,而是更加模糊了。在"誉之则为圣相,贬之则为民贼"的两极评价中,我分不清哪一个曾国藩更为真实。赞誉曾国藩的人把他奉若神圣,贬斥者则诋毁其为妖魔,在这两极之间,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