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前言高句丽的兴亡年代约当西汉末年至唐高宗总章年间,在汉末魏晋时代才形成较为强大的势力,当时领地为沿鸭绿江两岸的山地,以东北吉林省辑安县通沟附近之平原为中心。以后逐渐扩展,不断攻略乐浪、玄菟、辽东诸郡,到南北朝晚期,其领地已自东北南部跨鸭绿江直达朝鲜半岛中部,形成幅  相似文献   

2.
《江北日记》是1872年朝鲜谍报人员崔宗范等秘密潜入鸭绿江北岸中国境内,进行侦探后,留下的记录。日记中反映了当时清朝政府对鸭绿江流域封禁政策的虚实、朝鲜北部边民犯越国境移居中国境内鸭绿江流域的原因、鸭绿江中上游地区人口、民间自治机构、生产生活等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清前期对鸭绿江封禁区的管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至长白山、西至大东沟的鸭绿江流域 ,从清政权入关起 ,到光绪二年 (1876 )为止 ,2 0 0余年处于封禁状态。清政府对鸭绿江封禁区并非“视为瓯脱之地” ,而是通过修筑柳条边门 ,驻守八旗官兵 ,设置内、外卡路 ,巡查鸭绿江沿岸地区 ,缉拿朝鲜越境偷采人参罪犯 ,对鸭绿江封禁区的中国领土主权实施着有效管辖。  相似文献   

4.
作者生活在鸭绿江边,以幸遇鸭绿江而自慰、自豪、以满腔热情歌咏鸭绿江为己任。好诗疗疾——疗心灵之疾,读诗消暑,可以使人处于“清凉世界”。作者以江喻人,“江流向久远”,“清清洗我心”,是大江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与世无争坦荡清廉的品格,启迪人生,从而净化思想,洗涤灵魂。作者以优美诗篇阐发亲近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诗中有画、语言的凝炼精美,显现《鸭绿江吟》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部的鸭绿江畔,境内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积极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牵动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大有可为。为此,我们深入宽甸,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相应的一些问题与建议。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状况宽甸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一个较理想的旅游胜地,仅国家级风景区就有3处,省级风景区有2处。主要景区有:1鸭绿江国家风景名胜区鸭绿江风景区于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东起宽甸县与吉林省交界的浑江口,西至鸭绿江人海处,总面积400…  相似文献   

6.
张卫 《世界》2008,(11):94-95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国度。无法复制,不能重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朝鲜总是代表了一些挥之不去的情愫:是小兄弟、是患难之交、是《卖花姑娘》、是金达莱、是阿里郎、是上甘岭、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相似文献   

7.
外国的长城     
《文史月刊》2012,(7):50-50
朝鲜长城:从朝鲜西北部的鸭绿江下游起,沿着崇山峻岭伸展到东海的东朝鲜湾海滨,一道长370多公里的城墙,就是朝鲜的长城。这是高丽人民从1033年至1044年,历时12年修筑而成的.  相似文献   

8.
通化县位于吉林省通化地区中部,北倚老岭山脉,东南横亘着龙岗山脉.其西与辽宁省新宾县毗邻,南与北部分别与柳河县、集安县相接.县境为通化市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南部伸入集安县境内,属鸭绿江流域;北部则处在鸭绿江的主要支流浑江的中部.据1985年通化县考古调查资料表明,这一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的古文化遗存,是探讨辽河流域与第二松花江流域、鸭绿江流域文化关系的重要地区之一.同时,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9.
刘颖 《文史博览》2006,(4):27-30
我是1951年3月21日随部队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的,1953年9月底离开鸭绿江朝鲜一侧的志愿军碧潼俘虏管理处,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首都北京。在朝鲜战场先后经历了两年零六个月还多几天。  相似文献   

10.
丁晓平 《百年潮》2013,(9):75-75,74
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爆发了。毛泽东迅速作出反应,在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庄重宣告:“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他随即调兵遣将,将五个军的兵力摆在鸭绿江边。  相似文献   

11.
贺苏 《收藏家》2012,(5):53-58
钱南园,名沣,字东注,又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辛卯进士,当过御史,任过湖南学政,生于1740年,卒于1795年,在他56年的生涯中,不仅从政为官,官至通政司副使、御使,而且酷爱书法艺术。他学颜真卿书,能入室升堂,得其神髓,波磔不苟,根茎深厚。  相似文献   

12.
由于《水经》、《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对周水、存水、刚水记载简略,加之这一地区多岩溶地形,河流常常变成地下河,导致历代志书在今柳江、红水河流域指代三河不一。实际上三河各有所指,周水即今广西龙江一段;存水即今龙江,而非源于犍为郡县境;刚水或与周水为同一水,或为红水河下游,而非今柳江上源都柳江。  相似文献   

13.
新石器时代我国辽河流域、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三个地区的玉器,在材质、造型和纹饰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辽河流域的玉器多采用岫岩玉为原料,长江流域的玉器则多用透闪石一阳起石制成,而黄河流域多见绿松石制成的器物;辽河流域的玉器纹饰简单风格朴实,长江流域的玉器器形和纹饰都很特别,黄河流域则多生产工具且光素无纹.此外,玉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内渔猎经济和宗教在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则可能进入了王权、军权和神权一体化的方国阶段,而世俗权力的独大在黄河流域普遍存在.世俗权力在这一地区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元代的吴淞江治理及干流“改道”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曾为太湖的主要泄水入海通道的今黄浦江支流吴淞江 ,当有元一代 ,曾经进行过规模相当、持续不断的“治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重新考察 ,得出以下结论 :一、由于时人的“肆意妄为”,入元以后的十数年间 ,原本“安流”的吴淞江水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从而开始了难以“恢复”的不可逆转。二、至元末的淀山湖工程、大德末的吴淞江工程以及泰定、至顺、至正中的工程 ,都不是“有效”的水利工程 ,究其原因 ,一是没有从整体的利害关系考虑 ,二是有违当时已经形成的“自然”态势 ,那就是太湖水流宣氵曳日益向南的“必然”演化。三、关于南宋吴淞江的干流 ,并不如许多研究者所言即明代的“虬江”、今天的西虬江。准确的表述应是 :当时的吴淞江河床包含今吴淞江南岸到虬江北岸间的整个区域。“虬江”亦是“旧江”,不过是由于河床垫高、水流分岔后的一股北去水道的遗迹而已  相似文献   

15.
《水经·浊漳水注》所载桃水,前人多以今桃河当之;严耕望则提出故关水说。二说与郦注原文或传世文献间均有无法融通之处。细绎桃水经行诸地,或可确定古桃水实指今甘陶河、冶河至冶河故道一线。而今桃河之所以转承古桃水之名,源于金代蔡珪《晋阳志》误解郦注桃水之文。  相似文献   

16.
1855年黄河于铜瓦厢决口北徙,给下游沿岸区域地形与河湖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山东运河以西的平原地带距离决口处较近,泥沙淤积较多,地形抬高幅度明显,黄河在此区内漫流,扰乱了原有水系。汶、泗二河下游地带受黄河淤高河床的顶托,亦出现排水困难的局面,东平湖的形成与扩大即区内积水不断增多的结果。鲁中丘陵西侧平原地带,受黄河淤高河床的阻挡或黄水倒灌影响,长清至齐东各县境内的入黄河流均难以宣泄,直接促成新清河的开辟。徒马平原地带,受黄河决口改道影响,靠近黄河的徒骇河诸多支流被淤没,徒骇河则被黄水冲宽刷深,1907年黄河利津决口后,其尾闾河段亦被淤没。  相似文献   

17.
《新唐书.食货志》:开元时,裴耀卿主漕事,"益漕晋、绛、魏、濮、邢、贝、济、博之租输诸仓,转而入渭。凡三岁,漕七百万石";其后,韦坚继之,天宝三载"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学术界据此认为,唐安史之乱前,中央的上解租赋主要来自黄河中下游流域。仔细分析《新志》记载并参诸其它文献,我们就会发现,裴耀卿开元年间所漕租粮主要是来源于江淮地区;韦坚岁"漕山东粟四百万石"的"山东",沿用的是汉代的语义,其漕运主体仍是江淮粟米。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短缺一直制约着京津唐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因缺水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逐渐凸显,促使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考虑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滦工程作为北方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其决策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58年,北京和唐山曾分别提出引滦河水的设想,唐山还实施了引滦入还和引还入陡工程。1972年,海河流域大旱促使中央做出加快实施引滦工程的决定,但由于地质情况复杂等原因,引滦工程设计方案被反复修改。1981年,天津提出了单独引滦济津路线并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引滦工程对缓解京津唐用水紧张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是引滦工程受益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东吴长江防线的形成,是三国政治形势、长江地理条件、东吴国力水平的综合产物。整个防线共划分为江陵防区、武昌防区和建业防区三部分。其中江陵防区约有部队5万人,建业防区约为13万。东吴经营防线的策略是守江而争淮汉。长江防线的存在,使东吴割据政权得以长期维持;东吴对长江防线的经营,促进了沿江城市的发展;长江防线的巩固,促成了东吴君臣的偏安心理。防线最后的崩溃,与其西端没有牢固的依托点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0.
明清渭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渭河下游泛滥决徙甚于前代。明代渭河“岁溢而善崩”,“率三二十年一徙”。清代更趋混乱,泛滥次数增多,规模增大,湾环不断。而南山支流入渭口泥沙堆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渭河河道。黄河的摆动和倒灌,使渭口伸缩,拦门沙增加,渭河变迁更趋复杂。1996年8月渭河下游出现罕见的大洪水,当是明清乃至近现代渭河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