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实的包拯     
<正>若评选"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包拯恐怕稳居第一。包拯出生于999年,逝于1062年,享年63岁。回顾包拯一生,他是一位很不错的领导干部。但实事求是地说,传说中的包拯泡沫太多。把泡沫去掉,还原真实的包拯,会令一些人失望。首先包拯一不黑面二不高大,是个不到一米六的白面书生。人们将此说成黑脸是突出他的铁面无私,因为铁是黑的。为此还编出一个传说,说他本是文曲星下凡,投胎时匆匆忙忙,与武曲星狄青将  相似文献   

2.
其实的包拯     
若评选“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包拯恐怕稳居第一。包拯出生于999年,逝于1062年,享年63岁。 回顾包拯一生,他是一位很不错的领导干部。但实事求是地说,传说中的包拯泡沫太多。把泡沫去掉,还原真实的包拯,会令一些人失望。  相似文献   

3.
其实的包拯     
若评选“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包拯恐怕稳居第一。包拯出生于999年,逝于1062年,享年63岁。 回顾包拯一生,他是一位很不错的领导干部。但实事求是地说,传说中的包拯泡沫太多。把泡沫去掉,还原真实的包拯,会令一些人失望。  相似文献   

4.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名臣。今年是他诞生一千周年。包拯来到世上一千年,却被人们颂扬了九百六十年,而且今后还会被人们永远颂扬下去。今天我们纪念包拯,不论史学界法学界还是文学、社会科学界,都不能无视或者小视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不仅中国人需要他喜欢他歌颂他,海外也有不少人研究他歌颂他。他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里少有的清官,对于贪官污吏他是可怕的形象。而对于小民百姓,他则是黑暗中的一轮太阳。在包公身上,既体现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体恤民情等优秀品格和高尚情操,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与愿望…  相似文献   

5.
北宋名臣包拯(999-1062年)一生执法如山、刚正廉明、爱民如子、敢于改革弊政和严惩贪官污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被百姓誉为“包青天”。包拯以“清廉”成名而天下知!如果说河南开封是他的扬名地,那么广东肇庆(古之端州)就是包拯的成名地。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6.
近千年来,在戏剧、小说和人们的口头传说中,包拯被塑造成为一个铁面无私、爱民如子的清官,是一个被人们神化了的人物。人们这样热爱和尊敬包拯不是偶然的。据旧文献记载,包拯的的确确是封建时代的一个清官,他曾经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在积弱积贫最为严重的宋仁宗执政时期,包拯也和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分子一样,针对现实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改良主张,以求改变当时积弱积贫的形势,达到富国强兵。包拯的改良主张,其主观上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了巩固赵家王朝的统治,但是在客观上,“富国强兵”又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的,是有实际意义的。包拯所提出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和范仲淹所提出的十大改革项目的基本内容相同,又和稍后于他的王安石的变法内容有许多相同之点和若干联系。于此也可证明,包拯是那个时代士大夫改革声波中的一员。可惜的是,包拯在这些方面的业迹还很少见之于介绍。在这里,笔者拟就包拯的时代和生平,包拯的政治、军事主张,包拯的经济改良措  相似文献   

7.
去年夏天,有幸到包拯的故乡安徽省合肥,又听说有关方面正筹备他的诞生一千周年纪念,包拯便成了我们此行的中心话题。在安徽省同志的陪同下,我们先瞻仰了“包孝肃公墓园”,又步行到包河之畔,参观了万民敬仰的“包公祠”。我们边参观、边思考:为什么包公这个历史人物,历经千载,王朝更替,直到人民掌权,而他那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美名依然久盛不衰?换句话说,就是包拯的口碑为啥那样好?参观回来想了三条,写下来或许可以供愿留下好口碑的“为官者”参考。口碑,从修身开始公元999年出生于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的包拯…  相似文献   

8.
郭建 《文史天地》2013,(6):7-10
《打龙袍》和《断太后》(也叫"赵州桥"、"天齐庙")《铡郭槐》等剧目一起,是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的后半段。这个剧目讲的是包公替宋仁宗找到亲母,并使宋仁宗和母亲团圆,惩处恶人的故事。诡异的情节故事一开始,是包拯从陈州放粮归来,经过赵州桥,忽然一阵狂风,把他坐的轿子的顶盖吹走了。包拯立即断定本地有重大冤  相似文献   

9.
在隆重纪念包拯(999-1999)诞辰1000周年的日子里,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杨国宜教授的古籍研究整理的最新成果《包拯集校注》,已于1999年6月中旬在黄山书社出版,并在下旬召开的全国性包拯诞辰千年学术研讨会上首次公开发行。该书为国家重点古籍图书,由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委员会组织编辑包拯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对后世影响很大,千百年来受到人民的崇仰,被尊称为包公。其遗著《包公奏议》,历史上曾多次翻刻,盛行不衰,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给今人带来很多不便。新版《包拯集校注》,在作者10年前出版的《包拯集编…  相似文献   

10.
论包拯的社会政治理想及其实践王基包拯生活在11世纪,他的政务活动主要在四五十年代。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染,形成了鲜明的社会政治理想,并且一生履践,至死不渝。本文拟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包拯说:“臣生于草茅,蚤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  相似文献   

11.
在那皇权至上的时代,皇帝宠爱张贵妃,决心提拔张尧佐。包拯接连上了七次奏折,弹劾这位宠臣。在激烈的延辩当中,他不慎失态,激怒了皇帝。一场杀身之祸眼看就要发生……包拯仍然没有后退。反贪官、除恶霸,是包拯一生中最为突出、最为后人称道的业绩。在他任职的24年间,由他弹劾被降职、罢官、法办的贪官污吏,不下三十人。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是历史上少见的。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包拯往往奏上三本、五本、七本,象连珠炮,火力十分集中,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这些被弹劾者,都是有权有势有后台的人,是活老虎。其中有些人比…  相似文献   

12.
十一世纪四十年代初,以范仲淹为代表推行的“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中期改革潮流的序幕。一代名臣包拯正是在“庆历新政”推行的这一年进入了北宋中央统治集团。他虽然没有与范仲淹等人建立直接的联系;但在很多敏感的政治问题上,是与新政派取得了同一认识的。包拯虽然没有提出过整套的改革方案,但他是一位政治上的实干  相似文献   

13.
包拯监察理论和实践简论肖建新包拯主要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前后历仕二十七载。其间,他屡获监察官名和实差,如监窄御史里行、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监察御史、京东转运使、陕西转运使、河北转运使、知谏院、权御史中丞等,累计十余年。他近一半的宦涯由纠弹监察、振举纲...  相似文献   

14.
900百多年来,通过话本、小说、戏曲的夸张和渲染,“包青天”铁面无私的动人事迹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而有关包拯的真实的生平事迹,人们却知之不多。《宋史》有包拯传,仅千字左右,其中记载包拯一家人的情况,只用了40余字,十分简略。“文革”期间,在安徽合肥市东郊2.5公里的黄泥坎,发掘并清理了12座包拯家族墓葬,有包拯夫妇、长子包繶之妻崔氏、次子包缓夫妇以及长孙包永年等6块墓志出土,详细记述了包拯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事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包拯墓志,长约3200字。志文撰写人吴奎,为包拯同朝官员。自署:“枢密副使、…  相似文献   

15.
包拯和欧阳修,是北宋仁宗年间的两位名臣,也是两位清官。可是,就是这两位清官之间,却产生过尖锐的矛盾,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不仅震动了当时的朝野,直至今日回顾此事,仍然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这场风波,是由欧阳修挑起的。他首先对当时正得到仁宗皇帝信任,事业十分顺利的包拯提出了严厉的批评。1059年3月(嘉祐四年)包拯任御史中丞。当朝有位任三司史的张方平,由于利用职权贱价收买他人的房地产,包拯弹劾张方平失去廉耻,不宜身居高位,由宋祁接任三司史。宋上任不到20天,包拯又指出宋祁游宴太多,铺张浪费,不懂理财。同时…  相似文献   

16.
明代海瑞为官清廉耿介,敢于冒死上书批评昏庸的嘉靖皇帝,被后人誉为"海青天",与北宋时期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而被称为"包青天"的包拯齐名。这两位"青天"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清廉耿介的封建官员,都被后人奉为清官的典范。在今天,人们对这两位封建时代"青天"的评论有所不同。对"包青天"包拯,鲜有对他批评诟病的声音;但对海瑞,相比而言,却有不少批评贬抑的论调。对海瑞的这些批评和贬抑的言论是不是合情合理,是不是言之有据?本文根据史实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对这些言论进行论证,为海瑞作公正的辩护。  相似文献   

17.
笔者曾参加合肥包拯墓的发掘,从出土的包拯墓志、他的夫人董氏墓志、长媳崔氏墓志、次子包绶墓志、次媳文氏墓志、继孙包永年墓志,看出从包拯曾祖父到曾孙女七代,约一百五十年的重要情况。为了进一步研究包拯家族的发展与变迁,我曾多方搜集到三种包氏家谱:(合肥)《包氏支谱》、(只存卷首一本)、(舒城)《包氏支谱》、(桐城)《包氏支谱》。这三种谱,在各自分支以前的记载是统一的,都是从“包墩”(香花墩的别  相似文献   

18.
宋国史及《宋史·包拯传》辨正孔繁敏宋官修的国史在亡国之际为元朝所得,成为元修《宋史》的基本依据。但《宋史》修成不久,随着元朝的灭亡,宋国史也就荡然无存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仅是他书转录的宋国史的片断资料。传世的《包拯集》(1963年中华书局标点,旧...  相似文献   

19.
郭建 《文史天地》2014,(4):16-19
正一、铁面无私铡亲侄《铡包勉》是现在很多传统剧种都有的包公戏剧目。京剧还有1951年由谭富英、裘盛戊改编的剧目,改名《铁面无私清官谱》。该剧的故事,是说包拯奉旨往陈州放粮,丞相王延龄、太监陈琳与司马赵斌同至长亭饯行。包拯的侄儿包勉也来为包拯送行。包拯自小因丑陋被父亲驱逐,由嫂子吴妙贞哺乳,故与嫂子有母子之情,与包勉有兄弟之亲。送行会上,包勉私下告诉赵斌,自己充当县令受贿十万两银子,已经被革职。赵斌故意当众告诉包拯,包拯打算判处包勉死刑。王延龄、陈  相似文献   

20.
陈记和排行老大,艺人们和观众习惯称他陈老大或陈大老板。黄梅县停前镇三渠铺人。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五、六岁时学唱采茶戏,师承关系不清楚。宣统H年(1910年)铺堂,主唱花脸。陈记和个子高大,浓眉大眼,嗓音宽阔。他从艺20年,主要在《血掌记》、咱布接》、《二龙山》、《铁笼山》、《卖花记》、《凤凰记》、《双插柳》、《青龙山》等戏中,精心塑造了包拯的清官形象。他根据包拯在上述剧目中职务、年龄、案件、审判方法的不同,塑造了既有执法如山、爱民如子的共性,又有刚直不阿、多谋善断的个性的各具特色的清官形象,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