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淮河流域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区域,在我国生态环境演变中具有典型意义。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进行系统治理的河流,也是第一条从立法层面进行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河流。新中国对淮河的治理,从提出“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到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从关注行蓄洪区群众生产生活到脱贫攻坚,从治理污染到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对治理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治理方略不断演进,为探索河流治理、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积累了宝贵经验,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时间跨越近70年,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考察近70年历史过程,可以看出五年规划具有几个显著特点:这一治理方式是与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相生相伴的,从一开始就是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治理方式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一同起步,为推动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以下简称临淮岗工程)是淮河治理的标志性工程、防洪保安的关键性工程、治淮工程建设的示范性工程。临淮岗工程的建设在治淮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使得淮河的防洪体系得以完善,对促进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淮河的治理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改革同频率,与实践同发展。1958年动工兴建,1962年因经济困难停建,2001年12月2日开工复建,临淮岗工程的建设曾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清代乾隆年间,在京南小平原永定河及淀泊治理中,一改康雍以来"束水攻沙"策略,采取人工引水出堤等调节径流的办法,修筑并不断改造与维护河湖湿地,使河水散漫流淌,将泥沙沉淀于河岸周围四野荒滩,以防御河水挟带泥沙淤塞河流尾闾淀泊及洪水期间危及居民田舍。这一策略效果较好。此间折射出日益尖锐的人水矛盾。人占水地,加大了永定河治理的成本与难度。  相似文献   

5.
陈宇 《神州》2006,(11)
70年前,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血色征途上,有近5万人倒下,这是一条生存条件最为艰苦卓绝的道路,他们以200米一个人作“永远的路碑”的密度,站成了一条首尾相接的路标,从赣南一直铺到了陕北。70年间,这是一个讲述不完的故事,是一部读不完的书。当年那些历经血与火、生与死重重考验的红军指战员们可能没有想到,他们行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从一开始就为全世界所关注,而且70年来一直备受国外人士的瞩目。这些外国朋友中,有的亲自慕名重走长征路,有的虽然未到长征路却终生在研究长征路,他们都试图充分挖掘史料,强调全面、客观、合理、公正地展现长征历史,著文评述,诠释长征。在经过考证和严肃的思索后,他们后来大都成为了长征的赞颂者和崇拜者。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及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长江中下游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从80年代起,长江中下游地区从重大污染源、重点江段和重点城市的水污染等方面入手,以控制重大污染源为主要手段,开始对水污染进行重点治理.进入21世纪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维护健康长江,促进入水和谐"的理念指导下,以水功能区划为单元,全面展开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中共十八大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时代治江理念,水污染治理取得了突出成效.  相似文献   

7.
陈克  胡争一 《旅游》2012,(9):30-37,3
这是一条幽秘的古道,千百年来淹没于美丽的天山之中鲜有人涉足这是一条最美的古道,风景如画让人流连忘返这是一条英雄的古道,从乌孙人的西迁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多名战士因修路而在此献出年轻的生命美丽得如此忧伤而恬静,曾经怎样的繁茂葳蕤,曾经怎样的无声挣扎,都化作如今永恒的沉寂。把千年的心事化作一道苍凉的风景,幻作生命的活化石,与水相伴,却终究枯萎,只留下孤傲的精神等着你来诠释……  相似文献   

8.
程振声 《百年潮》2006,(7):36-39
情系灾区 1975年,在李先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全面整顿工作之际,河南南部发生特大洪水灾害的报告传到了北京.李先念深感内疚地说:"水灾死了人,心里很难过,很痛心!我们国务院主持日常工作的同志,特别是我个人要负责任."  相似文献   

9.
正在晋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处150多万亩的"生态公园"。山西省右玉县的11万老百姓,就生活在这片"天然氧吧"里。然而谁都不会想到,70年前的右玉,却是一个沙逼人退、风沙弥漫的不毛之地。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右玉人民选择了一条植树造林的绿化之路。"终见善无变善有,已将沙州换绿洲。"从当年的不毛之地到今天的塞上绿洲,右玉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寻绿之路?  相似文献   

10.
吴觉治淮     
正吴觉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组建苏北抗日同盟会,打响苏北抗日第一枪;二是任政务院治淮委员会秘书长,落实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完成了周总理为家乡做一件大事的心愿;三是文革后拔乱反正,出任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从这三件事上看,水利是命脉,淮河又贯通河南、安徽和江苏三省,区城内人口1800万。让淮河两岸从此旱涝保收,利在当下,功在千秋。治淮前景1950年,当年大事两桩。国外,  相似文献   

11.
王瑞芳 《安徽史学》2012,(1):77-82,104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是新中国环保事业起步的标志。因环境污染主要是"三废"造成的,故环境保护的重点首先集中于"三废"综合利用,党和政府提出了"三十二字"方针,出台了"三同时"政策。随着对环境保护概念理解的深化,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开始从环境污染治理转向环境管理,进而转向自然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模式从单纯的行政手段,逐步转变为立法、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并行,而以立法手段为主。把宣传教育同追究行政责任、经济责任直至刑事责任结合起来,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治理环境污染经历了从治标到治本、从"三废"利用到环境保护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环境逐渐恶化及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引起的,因此要求必须对环境保护进行全国性的总体规划,使环保工作计划化、制度化和法律化。  相似文献   

12.
魏廷诤 《百年潮》2011,(6):17-21
1952年6月20日,仅仅用了75天,新中国第一个治理长江的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宣告竣工。这个工程是在国家财力、物力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由毛泽东主席、党中央于1950年批准的,标志着新中国全面治理长江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不是没有争议的,不少人心存疑虑,还有一些人明确反对。到1954年,面对20世纪长江最大的一场洪水,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泄洪,为保卫荆江大堤、保卫武汉市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以实践证明中央的决策是正确的,也消除了争论。我当时是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委会)主任林一山的秘书,亲身参与了荆江分洪工程建设,现将印象比较深的一些情况作一回忆。  相似文献   

13.
三峡工程是否必要?是否可行?关涉到多学科的科学论证。举要说来,大体是三个问题:一是对长江防洪的认识,二是治理的办法,三是兴工的时机。我有幸参加论证工作,学习各家之长。经过分析思考,现谈谈对这三个问题的看法。长江防洪日趋危急长江系雨洪河流,年年发洪,洪灾频仍。近两千年间,洪水成灾,十年有一。1954年大水,虽经举国抗救,仍然淹没农田4750万亩,受灾人口1880万人,临时转移437万人,死亡3万人,铁路中断,房屋倒塌,生产受挫,损失惨重。中共中央、国务院历来对治理长江洪患极为重视。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审批荆江分洪…  相似文献   

14.
葛玲 《安徽史学》2021,(3):151-159
1950年启动的淮河治理,是中共建政后实施的首项大型水利工程.水利工地的特殊性以及民工自身条件的影响,使最初的治淮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医护人员短缺和经费不足,又使多数病患无法得到有效医治.为了缓解卫生问题给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淮委从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改善工地生活环境等方面予以应对,虽然未能根本上消除卫生隐患,但传染病发病率及其他疾病门诊率的下降,还是令治淮工地的卫生困局渐趋缓解.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科学技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础薄弱、水平落后的状况,发展到如今即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过了一条从追赶到跨越和领先的不平凡之路。1949—1976年,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一方面解决了国家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重点领域追赶世界科技水平,取得很大的成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科学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发展规划,为科技  相似文献   

16.
<正>根据中国传统的编年史,对一场大洪水的成功治理导致了夏朝的建立和文明的开始。然而,这场洪水和夏朝的历史真实性存在争议。现在,我们重建了公元前1920年黄河上的一场由地震引发的堰塞湖溃决洪水。它是全新世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洪水之一,可以解释传说中的中国大洪水。这一发现将夏朝的起始年代确定在大约公元前1900年,比传统的年代晚了几百年。这一年代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社会大转型的年代一致,  相似文献   

17.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市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北部,处于四川省五大精品旅游区的枢纽位置,距成都20分钟车程。都江堰市因"水"而兴、因"堰"而名、因"道"而盛,是一座山水幽秀、文化浩瀚、风情浓郁之城。城区景区依山傍水,岷江五条分支河流穿城而过,山、水、城、林、堰、桥、塔浑然一体。两千年古堰,八百里青城,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和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赋予独特的灵性和包容性,李冰治水精神深刻融入和积蕴为一种"上善若水"的城市灵魂。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之源的美誉。  相似文献   

18.
正"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西南1公里处,全长4公里,从山脚到山顶呈S形盘旋而上,共有24个弧形拐弯,宛如一条巨龙镇守滇黔公路,护佑黎民苍生。于1928年开始勘测,1935年全面动工修建,  相似文献   

19.
<正>1998年,洪湖遭受了历史罕见的长江流域世纪大洪水。洪湖儿女与人民子弟兵一道不惧艰难,与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展开了一次又一次殊死决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气势磅礴的抗洪壮歌。恶龙舞爪扑洪湖洪湖地处长江中下游和四湖流域最下游,三面环水,外有长江、洞庭湖、东荆河三水交汇,内有百里洪湖顶托,是个"头顶一条江,腰缠一道河,脚踏一盆湖"的"水袋子"。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这里的江堤堤身单薄矮小,沙基地段  相似文献   

20.
枧坝古镇是现在枧坝镇政府所在地,有古称鳖水的芙蓉江上游穿镇而过,是古盐道上的重镇,还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是一个值得寻访、研究和进行旅游开发的地方。2012年9月,笔者应绥阳县政协邀请,陪同夜郎文化研究专家、贵州民族学院研究员王德埙先生一行,到国家环保部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绥阳县枧坝镇考察秦汉鄨邑文化,并寻访了枧坝古镇。悠悠鳖水流古韵枧坝古镇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条从古镇中穿过的河流。这条河流是芙蓉江正源的上游,离位于宽阔水原始森林边沿的芙蓉江源头杉木箐水库直线距离不过一二公里,在古镇还有多条小溪注入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