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伦春族生活在大、小兴安岭一带,信奉萨满教。伴随现代化进程,萨满教信仰虽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仍能通过其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看到萨满文化的遗留。鄂伦春族"摩苏昆"中,无论是"莫日根"降妖伏魔的故事,还是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又或者普通的生活故事歌,大都带有萨满文化的印记。这种信仰深深扎根于鄂伦春人心中,最终沉淀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道主义是五四前期最重要的一种社会改造思潮,1918年年底由周作人首倡,在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事件后,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新青年"派思想家发生了现代人道主义的集体转向,倡导现代人道主义"真理",为世界大同与中国改造提出系统思想方案。1919年年底以《本志宣言》发布为代表的"新青年"派群体性活动,成为其现代人道主义"公同信仰"形成的标志。"新青年"派现代人道主义"公同信仰",作为众多社会改造活动的共同理论支撑与行动纲领,引导了五四前期中国社会改造进程和思想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深入的背景下,民间信仰活动自我扩张的社会机制能够在礼物范式中得到阐释。在浙东的信仰实践中,农民许愿时点烧"佛纸"作为敬神的礼物,而心愿的实现被视为神佛的回馈。随着乡村经济增长,熟人社会的分化日益明显,富有的上层通过"夸富宴"式的礼物呈现获得地位优势,这引来中下阶层的被动跟从。不同阶层围绕着人神关系的远近展开竞争,这成为民间信仰扩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在规模逐步扩大的礼物生产过程中,过剩的财富从上层到中下层扩散,分裂的村庄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弥合。人—神礼物互往蕴含着社会本身的自愈能力。  相似文献   

4.
自古埃及以降的闪米特文明都有神奇蛇的信仰,但这些蛇都是克托尼俄斯的神物,代表地下界,从不升天也不飞翔,这种信仰符合蛇的自然本质。中国的龙为天神,既不符合蛇的本质,又和其他古文明崇拜的蛇神形象大异其趣。中国龙的形象来自昆虫。在大自然中,只有昆虫能由蛇体化为鸟形,也只有昆虫能暂死后再生、升天。古人神化昆虫,这实为龙的形象与崇拜来源。不同地区的萨满教,都有崇拜昆虫变形、羽化神能的痕迹。中国先民确有尚虫信仰。中国龙可能更近似于古埃及的金龟蜣螂甲虫崇拜。尽管埃及的金龟和中国的龙崇拜在起源、发展上关联性不大,但两者的信仰观念与象征意义却相当接近。夏禹形貌为虬龙,其名"禹",恰和"虫"同字,故龙、虫义同。  相似文献   

5.
郑文 《民俗研究》2013,(3):109-115
16至20世纪中叶,作为"他者"的萨满被西方人塑造成多种形象:中世纪时的异教徒、恶魔代言人;启蒙运动时期的骗子;人类学视野下的信仰原始低级宗教的人、精神错乱者、部落的精神分析师等。萨满形象的每一次转变,都与西方社会自身社会思想和文化潮流的风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李提摩太在华期间,以传教赈灾、著书立说、游说参政、办学兴教等方式活跃于中国社会,对中国的社会改良影响深远。经过长期的在华传教实践,李提摩太摸索出一条走"上层路线"的传播路径,办报立言成为他在精神上引导中国上层人物最为有效的方式。他顺应中国洋务和维新的社会思潮,通过执掌《时报》笔政和主导《万国公报》言论,对洋务大员和维新领袖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确立了报刊干预政治和现实的时代风向,揭开了"政论时代"的序幕。  相似文献   

7.
在湘东地区包公信仰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对该地区存在的神灵附体现象进行了简略介绍,动态地刻画出湘东农村地区的信仰需求和行为方式,补充了有关南方汉族地区"萨满仪式"的研究。根据当地包公信仰生态的独特性,着重论述了"神媒"与"当地庙宇"之间的关系。民间信仰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与之对应的传统文化体系的种种适应性改变,正是回应这种诉求。  相似文献   

8.
覃琮 《民俗研究》2012,(5):58-69
在人类学的语境中,民间信仰的概念界定虽具动态性,但却有约定俗成的研究范畴。基于此,关于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相关议题:民间信仰与现代化,民间信仰领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学者们在不断拓展民间信仰研究内容的同时,也在寻求研究范式的转换,这表明在人类学语境中,民间信仰研究已有共同的问题、方法和学术取向,初具学术范式的意义。但是,在“非遗”之后的民间信仰研究要获得进一步学术推进,必须不断探索新的分析框架,深化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9.
刘鹏朋 《满族研究》2012,(2):116-120
《空古鲁哈哈济》是用满语口语演唱的满族民间文学说唱作品的一部分,讲述了一个年轻猎人在神鸟大雁的帮助下救姐姐的故事,具有萨满信仰的色彩。对空古鲁一词的翻译存在疑问,或者将其译为honggolon更为合理,表示神鸟的叫声如同铃铛的响声。故事中的神鸟是萨满保护神的角色,同时反映了满族先民与其他众多民族早期共有的鸟崇拜现象。  相似文献   

10.
刘长林  李云飞 《安徽史学》2005,2(3):112-117
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针对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出现的信仰危机,提出了"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他认为以西方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思想、精神和方法,可以在世界观、人生观、社会历史观等领域取代宗教,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信仰.他后来的思想虽有曲折,但并没有放弃"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在中国现代"以科学代宗教"的社会思潮的形成过程中,他起了主导性的作用,做出了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隐元东渡实为兴福、崇福二寺的邀请,因崇福寺大檀越福清人列名邀请名单。长崎华侨华人社会信仰的佛教,属禅宗又兼容海神妈祖、关帝等神灵信仰,这是中国长江以南沿海普遍存在现象在长崎的再现,且与其海洋活动相关。隐元抵长崎弘法,将兴福、崇福等寺原先以妈祖、关帝等神灵信仰为中心的佛寺,转变为以习佛修禅为中心的禅宗丛林,华侨华人在"唐三寺"中信仰妈祖等活动仍然延续。反映了既对长崎华侨华人社会多样性信仰的尊重,也着意华侨华人社会佛教信仰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韩国的萨满传统历史悠久,可以说,萨满传统在韩国人的内在心性和深层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韩国萨满传统由信念体系和行为体系构成,这两者并不是相互分离的。韩国萨满传统的信念体系与行为体系中既有原始的信仰,又有对现实目标的追求。本文在探讨韩国萨满传统的构造和造化思想时,努力超越地域的差别和时代的变迁,而关注其普遍性,旨在综述韩国萨满传统的一般特征,介绍这一具有鲜明特征的韩国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关于研究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的论文屡见于多种学术期刊。对花纹的意义众说纷纭 ,其中主要有图腾说、辟邪说、萨满通灵说、目前张光直先生的萨满通灵说影响甚大 ,他的观点广泛影响了学术界。但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张先生认为中国的商周时期 ,在人们的精神上是一个巫术时代 ,并且几乎把所有青铜艺术都解释成巫术的表现。似乎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和世界其他地区保持一致的步调。今天再来讨论这个问题有如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世界文化是多样发展的 ,中国青铜器艺术能否用弗雷泽理论加以解释 ,是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主体精…  相似文献   

14.
刘红彬 《满族研究》2016,(1):119-124
满族与达斡尔族同为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其萨满文化遗存是当今世界公认保留完好的,其萨满祭祀仪式有许多相近之处,但在整个祭祀的内容和萨满传承的方式又各自有自身的特点,本文以达斡尔族鄂嫩哈拉家族萨满斯琴掛"祭水"仪式与满族锡克特里氏(石姓)石宗多萨满"神抓萨满"仪式为例,进行比较分析,探求如何传承与保护萨满文化这一世界性非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陈淳  殷敏 《四川文物》2005,(6):38-44
对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从宗教人类学与萨满艺术的角度对其作了新的探讨,认为树与鸟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是萨满艺术中“世界之轴”或“萨满树”的典型特征,是萨满和巫师进行祭祀时沟通天地的主要道具.文章呼吁,对这类意识信仰的产品我们除了文献资料以外,还应该利用宗教人类学方法来深入解读其深层的涵义.  相似文献   

16.
李华胤 《民俗研究》2020,(1):128-137,159
在已有研究中,协商往往在价值范式下去理解,与民主高度关联,这一界定容易陷入西方话语语境,而忽视了中国本土所不一样的协商事实。在中国乡村社会,协商是一种治理工具,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这种工具范式下的协商与治理高度关联,在中国乡村有着深厚的社会土壤。以余家桥村"说公"为研究对象,发现在"国法不下乡"的传统时期,矛盾纠纷通过协商自治的方式得以调解。协商表现为一种"授权"的逻辑,具体体现为一种"授权式协商"。欠缺平等协商能力和对话能力的农民主体,授权有能力、有权威的主体代表自己协商,通过公开、公共的讨论,形成一致的共识,有效解决问题,以维系秩序。中国乡村社会具有深厚的协商土壤,并孕育出多种形式的协商机制。这种"协商基因"并没有因历史变迁而消逝,而是扎根于乡村社会土壤。挖掘并激活农村社会的"协商基因",对实现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7.
本将世界萨满教化圈分成广义与狭义两种,并且主张采用狭义的观点,认为中国是世界萨满教化的中心。其理由是:中国是世界记载和研究萨满教最早的国家;“萨满”一词出我国的女真语;从地域上看,中国正好处于这一化圈的中心;这一地区的中国北方民族众多的人口中仍然保留或残留着萨满教信仰。  相似文献   

18.
景超  景体渭 《满族研究》2007,(4):105-110
萨满信仰展示了古代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神秘认识,揭示了先民对人类与神秘力量之间多变的依存关系的确认:其宗教理念代表东北先民古老的空间意识,表达了他们面对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产生的恐惧心理,以及对无限神力的崇拜;依赖和祈求。先民原始的蒙昧和怪异的恐惧感孕育了以萨满信仰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神秘多变的惧感文化;以惧感文化为基垫的萨满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模式,文化核心,文化理据,文化特征等展示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萨满”小释陈烨萨满教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奠定了它的基础,而萨满则是这一宗教文化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本文试对萨满的本质陈一管之见,以求教于方家。"萨满",满--通古斯语释为"极度兴奋而狂舞的人"。是不是所有因兴奋而狂舞的人都可以...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20,(4)
石峁文化玉人头为侧面剪影式人像,夸张的眼睛形象并非"一目",石峁文化并非《山海经》所载"一目国",而是与山东龙山文化、后石家河文化中人像造型相似,表明当时区域之间可能已经有上层文化交流。玉人头夸张的眼睛与双眼石雕是"眼睛崇拜"的真实反映,也是石峁文化多元信仰或"泛灵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良渚文化"一神教"的信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