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岭墓地是郑韩故城西北方向一处面积巨大的邦墓地,2009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发掘了14座铜器墓,多数配有车马坑,其中3座墓铜器得以保留。这些铜器,从器型及纹饰来看有演变关系,对认识铁岭墓地的年代跨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上半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随州市博物馆对叶家山西周墓地进行了发掘。目前已发掘墓葬63座、马坑1座,出土铜器、陶器、原始瓷器、漆器、玉石器等共739件(套),其中铜器325件(套),部分铜器铸有铭文,有的铜器上铭曾侯或曾侯谏。此次报道的M1、M2、M27是墓地中的较大型墓,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且3座墓均出土了成组的铜礼器。根据随葬器物和铜器铭文判断,此墓地为西周早期曾侯家族墓地。M1的年代大体在西周成王或康王时期,墓主可能是师;M2的年代大体在康昭之世,墓主可能是曾侯谏的媿姓妻子;M27的年代似应在昭王晚期或昭穆之际,墓主可能是白生或其夫人。此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西周及曾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2013年6~12月,淮安市博物馆对金湖塔集闸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42座。其中汉代墓葬38座,以土坑竖穴墓为主。墓地出土了一批陶器和釉陶器,器类有鼎、盒、壶、瓿、罐等以及少量铜器、铁器、漆器、料器、骨器、石器。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器物演变充分展示了该地区汉代文化的基本面貌。墓地还发现宋墓1座,清墓3座,均为合葬墓。  相似文献   

4.
鞍山调军台墓地位于辽宁省鞍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千山镇调军台村附近。2012年9月,为配合该地的激光科技产业园工程建设,受辽宁省文物局委托,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鞍山市博物馆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18座,其中土坑墓5座、砖室墓11座、石室墓1座、砖石混筑墓1座。出土器物有陶器、铁器、铜器、琉璃器、铜钱等。  相似文献   

5.
2012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新郑市冯庄水库东岸进行了文物钻探,发现大中小型墓葬数十座。在发掘的19座大中型墓葬中,12HZXTM1414是铁岭墓地西北缘一处墓地中级别最高的墓葬。该墓重要铜器被盗一空,从残留的青铜鼎、盘、编钟、编磬等可知为大夫或士一级墓,其所出的陶器对铁岭墓地陶器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郑铁岭墓地M429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铁岭墓地是郑韩故城西北方向一处面积巨大的邦墓地,墓葬排列密集而有规律,2009年发掘了十余座铜器墓,对于认识铁岭墓地的性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7年4月至2018年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对澄城县刘家洼遗址东Ⅰ区墓地进行了发掘,清理了包括两座"中"字形大墓在内的70余座墓葬。其中M49保存较好,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葬具为一棺一椁。出土器物有铜器、铁器、金器、玉石器等,其中铜器包括容器、兵器、车马器、丧仪器、工具等。根据随葬的铜礼器及兵器判断,墓葬年代为春秋早期偏晚阶段,墓主应为士一级的男性贵族。刘家洼遗址是继韩城梁带村墓地之后陕西发现的又一处春秋时期芮国遗存,M49的发掘为进一步了解春秋时期芮国的物质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文物》2020,(10)
春秋楚彭氏家族墓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八一路与工业路交叉口西北角。2008年6~10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了发掘。其中M1、M2位于墓地东南部,东西并列,南北向。两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有铜器、玉石器等。M1西北部陪葬车马坑和马坑各1座。车马坑、马坑均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车马坑内残存两辆车,马坑内埋有两匹马。根据出土器物及铜器铭文判断,两墓为春秋晚期楚墓,M1墓主为彭,M2墓主应为彭之妻。彭氏家族墓地M1、M2及陪葬坑的发掘,为研究楚国贵族墓葬的随葬习俗、埋葬制度以及楚国申公、申县彭氏家族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2005年,为配合瀑布沟水电站建设而进行的石棉永和墓地发掘中,共发现和清理了14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各类随葬器物270余件,包括铜器、陶器、铁器、银器以及玉、石、骨器等,初步推断墓地年代为战国中晚期。此墓地材料对于研究大渡河、安宁河及金沙江流域与古代巴蜀文化和滇文化、夜郎文化之间的交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和2007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对重庆市忠县东北长江北岸山前台地上的石匣子、周家院子、洞天堡、田坝河墓地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的西汉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东汉墓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墓内出土遗物有陶器、铜器、铁器和钱币。这批墓葬的发掘,对研究这一地区汉代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11年9月,为配合随州城市建设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随州义地岗墓地进行了一次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墓葬4座,其中M6发现有铜器、陶器、玉器等共计94件(套),在铜鼎、铜簠、铜甗、铜壶、铜斗、铜缶上发现有"曾公子去疾"的铭文,据此判断墓主人为曾公子去疾。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形制以及铜器纹饰、铭文综合判断,M6的年代约在春秋晚期。曾公子去疾墓的发掘为研究汉水流域春秋时期曾国墓地的重要标准性器物群、墓葬年代、文化属性及墓主身份等判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20,(9)
199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对平山中七汲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战国墓65座。其中M11、M37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南北向,M11葬具为一棺一椁,M37葬具为一棺。两墓均遭盗扰,出土有陶器、铜器、玛瑙器。根据出土器物判断,墓葬年代为战国中、晚期。中七汲墓地位于中山国灵寿城外的王陵区附近,本次发掘为了解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物质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三晋东周铜器墓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境内的26个墓地,资料较全的墓葬有149座.本文将三晋东周铜器墓分为六大期,以墓葬的年代和等级为基础,着力探讨了三晋东周铜器墓的墓地位置、在各自墓地内的分布情况、墓葬的形制、殉与牲、葬具以及随葬品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铜器对子墓在墓地内的男女墓位安排以及早晚变化.  相似文献   

14.
2013年1~4月,淮安市博物馆对金湖西安村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各类墓葬46座。其中汉代墓葬37座,分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南朝墓1座,唐代墓2座,宋代墓2座,清代墓4座。汉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陶器和釉陶器,器类有鼎、盒、壶、瓿、罐等,以及少量铜器、铁器、漆器、料器、石器。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器物演变充分展示了该地区汉代文化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5.
北江上游的南越国墓及秦汉岭南的族群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昌对面山墓地发掘了东周秦汉墓191座,均为土坑墓。墓葬形制、陶器组合、陶器质地和纹饰符号、铜器种类和形制与广州汉墓和平乐银山岭墓地简要对比后发现:对面山墓地与广州汉墓和银山岭墓地出土陶器在质地、火侯、纹饰、制法上颇有相似之处,铜兵器的形制和数量颇有相通。北江上游是岭南秦汉考古学文化的一个亚区,北江上游的南越国墓反映出岭南地区秦汉时代族群分布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2011年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盐源县梅雨镇八家村被盗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残墓20座,多为竖穴土坑墓,部分墓葬的墓口覆盖有大石。墓葬内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陶器、铜器、铁器、铜铁复合器、绿松石、海贝等,其中陶器以双耳罐最为常见,铜器有剑、刀、矛、钺、镞和马具等。从出土的随葬器物来看,八家村墓地文化面貌比较一致,基本上集中在一个大的时期,推测其年代大致在西汉时期。八家村墓地反映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与西南夷考古中的滇、夜郎、邛等青铜文化相比,具有独特的区域特征,同时它与周边同期的青铜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密切关系。它的发现为西南夷考古研究和盐源青铜文化探索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7.
《文物》2021,(1)
黑庙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白庙乡黑庙村西北部。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两汉墓葬近250座,本次报告其中的53座西汉墓。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竖井墓道土洞墓、空心砖墓,出土器物有陶器、铁器、铜器等。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等推断,应为一处平民墓地。出土的陶缶演变序列完整,为研究陶缶本身的文化功用提供了新资料,对于研究平顶山地区汉墓的发展序列及西汉社会的发展进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10,(10)
马家塬墓地自2006年开始发掘以来,2007~2009年对该墓地进行了连续发掘。2008~2009年又发掘了多座墓葬,其中M5、M7属小型墓,M8属次小型墓,M13属次中型墓,M16属中型墓。墓葬大多随葬以髹漆、金银饰件、铜饰件以及料珠等装饰的车辆,另有大量的马、牛、羊的头骨和蹄等,特别是有的牛角上还套有铜帽和木帽。此外,还出土许多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等随葬器物,为进一步研究西戎文化的面貌、秦戎关系和文化交流等增添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余杭镇的七里亭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战国至清代的墓葬30座,其中7座六朝墓葬,有4座墓发现纪年铭文砖,共出土67件器物。七里亭晋墓的发掘为研究南方地区两晋时期的丧葬习俗和制瓷工艺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20.
大凼子墓群位于重庆市云阳县青龙街道复兴社区4组,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于2014年、2015年对该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805平方米,清理汉墓7座、隋墓1座、明墓3座,出土陶器、铜器、瓷器等近百件。此次发掘属三峡工程消落区发掘项目,是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补充和完善。发现的东汉中晚期墓葬分布较为密集,疑似家族墓地。通过对这批墓葬的发掘为探讨这一地区东汉时期墓地选择、墓葬排列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人口规模、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提供重要实物资料,另外墓葬中出土了完整的筒形排水管,为汉代墓葬排水系统研究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