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所谓凸瓣纹银盒,是对山东临淄西汉齐王刘襄墓陪葬坑[1]及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赵昧墓[2]出土银盒(图一∶1、2)的通称,它们共同的特征都是在盒身和盒盖上捶揲出凸出的辐射状花瓣纹[3]。此外,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出土了4件铜盒,器物的整体造型与上述两件银盒一致(图一∶3)[4],可称为凸瓣纹铜盒。此类采用捶揲工艺制造的银器和铜器,在造型与制造工艺上均与中国传统迥异,其在中国的出现应与中西文化交流有关,对此学界已有定论(见下文)。但至少还有3个相关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一,关于凸瓣纹银、铜盒造型的渊源。第二,多数学者认为,凸瓣纹银盒…  相似文献   

2.
小胡村墓地为殷墟晚期"舌"氏家族墓地,为探讨其出土铜器的腐蚀特征,揭示其所蕴含制作技术和相应考古学信息,从而为器物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墓地出土12件铜器进行基体锈层结构和制作技术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相较纯铜、铜锡和铜锡铅合金,铜铅合金耐腐蚀能力较弱,腐蚀严重;铜器经冷热加工处理易造成内部组织结构不均内应力残存,间接加速铜器腐蚀;12件铜器材质:纯铜2件、铜铅合金4件、铜锡合金3件和铜锡铅合金3件;仅2件兵器(刀M28:1、戈M38:1)经有意铸后热锻和冷加工,其余皆直接铸造成型。M21墓4件铜器皆为铜铅合金明器,小胡村墓地作为殷墟周边商文化系统,趋同商文化中心区,亦呈现部分中小贵族随葬铜器明器化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器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夏饷铺鄂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新店乡,2012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发现发掘。M19、M20处于墓地中部,两墓并列。M19出土铜、玉、陶等随葬器物共232件,M20出土铜、玉等随葬器物75件。根据墓葬位置关系、出土器物形制特征及组合关系等分析,可推测M19、M20为夫妻异穴合葬墓,M19为鄂侯墓,M20为鄂侯夫人墓。墓葬年代为春秋早期早段。M19、M20为研究两周时期鄂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4.
《文博》2017,(6)
河北藁城台西遗址M112出土的一件兽首铜匕,是目前唯一一件早于晚商的柄端带兽首器物。这件铜匕对探究晚商时期北方地带兽首类器物的起源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台西铜匕的形制做了仔细分析,并对与之相关的来源、出土单位以及出现的背景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正>南霍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南霍村。199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春秋晚期铜容器墓5座(M9~M13),出土铜容器鼎、甗、敦、豆、盘、匜、共23件[1]。本文分类考察此批铜容器的制作工艺,以期揭示其工艺特征和技术水平,为晋国铜器和晋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夏饷铺鄂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新店乡,2012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发现发掘。M7、M16处于墓地中部,两墓并列,间距3米。M7出土铜、玉、漆木等随葬器物共309件,M16出土141件。根据墓葬位置关系、出土器物形制特征及组合关系等分析,可推测M7、M16为夫妻异穴合葬墓,M7为鄂侯墓,M16为鄂侯夫人墓。墓葬年代为春秋早期中段。M7、M16为研究两周时期鄂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7.
2003年7月和2004年4月,湖南湘西自治州文物管理处在古丈县河西镇燕子窝墓地抢救性发掘战国、西汉、东汉墓葬10座,共出土文物110件。其中M8出土的一套仿铜陶礼器,造型庄重大方,彩绘纹样繁缛精细,色泽艳丽,在本地所出的楚式器中实属罕见。M9和M10所出土的器物相似性,表明了在东汉早期竖穴土坑墓与砖室墓之间的并存关系。燕子窝墓地是一处西汉末到东汉初在当地享有名望的家族墓地,出土的部分典型器物,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典型器物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罗山县蟒张后李商周墓地第二次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7月29日至11月28日,为了配合水利灌渠的扩建工程,我们继在蟒张墓地进行第一次发掘之后,又在该墓地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除第一次发掘的M1——M6六座商代墓外,第二次又发掘商代墓11座,它们分别是M8、M9、M11、M12、M15、M18、M23、M27、M28、M40、M41。同时还发掘了24座周代墓。两次发掘共出土商代青铜器215件、玉器68件、陶器42件、石器2件、木漆器9件。同时还出土周代青铜器38  相似文献   

9.
一、动物纹腰饰牌的发现与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广西、四川、重庆、江苏、安徽、陕西等地的西汉墓葬中都出土了带有草原游牧文化特点的长方形动物纹腰饰牌。具体情况分述如下(图一):1953年至1960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在广州北郊发掘福建山M1120、M1121和东郊麻鹰岗M1176三座西汉前期的墓葬中出土了3对鎏金铜腰饰牌。饰麦穗状绳索纹,内浮雕虎噬羊纹。每件腰饰牌背面有两平行的固定用钮,尺寸相同:宽7·9、高3·8厘米①。197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发掘平乐银山岭墓群时于西汉晚期的M94中出土了1件铜腰饰牌。…  相似文献   

10.
汉砚品类的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邗江县姚庄101号西汉墓出土两件古砚,一件为漆砂砚(M101∶11)。另一件为木砚(M101∶82)。两砚形制独特,丰富了我们对汉砚的认识。漆砂砚平面呈凤尾形。前端为半椭圆形盝顶式砚盒,中空,容积200多毫升。后端为梯形砚池,容积195毫升。池面木质坚硬,髹深黑色漆,触摸似有极细砂粒的感觉。池、盒之间有三角形流孔,出土时孔内用木雕羊首形栓堵塞,砚面残留墨迹。木砚较漆砂砚为小,俯视呈"8"字形,砚盒作圆形博山状,容积65毫升;砚池较浅,呈桃形。池面粗糙,木纹清晰。这两砚都明显分作砚盒与砚池两部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M65出土的42件青铜器进行了金相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中的31件材质为铅锡青铜,10件为锡青铜,仅有1件为铅青铜;铜器制作主要采用铸造工艺,仅个别兵器在局部进行了热锻加工;具有相同铭文、纹饰风格一致的铜容器的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和铸造技术等方面也较为一致。这些结果为研究M65出土青铜器的生产组织问题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中,原荆门县文化馆在本县永圣公社(现改为永圣村)征集到一组明代铜俑。铜俑共10件,其中男俑8件,女俑2件。调查得知,铜俑系“文革”前兴修水利时在水渠通过的一座墓中挖出。据当时参加修水渠的农民反映,随铜俑出土的还有一盒墓志铭,被当作“四旧”砸烂丢弃。时隔  相似文献   

13.
邯郸出土的“蜀西工”造酒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70年代初,文物工作者先后发掘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南郊张庄桥村北的两座砖拱多室墓(居南的一座编号为M1,居北的一座编号为M2)。墓葬虽遭多次盗扰,但仍出土了陶器、铜器、玉器、骨角器、铁器等文物160余件和5万多枚五铢钱。在出土铜器中,既有战国早期的铜鉴,又有东汉建武廿三年造酒樽托盘和“永元三年”、“永元四年”造铜鉴,还有带支架铜熨斗等。故关于张庄桥墓的年代,或说东汉,或说魏晋,目前学术界尚存不同看法。舍此不论,器物中确有东汉“蜀西工”造铜器。在M1出土了1件鎏金银铜酒樽;在M2出土了1  相似文献   

14.
2020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垣曲北白鹅村东的一处被盗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9座,灰坑17座。在M3中出土的铜甗和铜簋上带有铭文,本文选取该墓地出土的铜甗和一套铜簋先行介绍,分别从器物形制、纹饰、铭文内容、尺寸大小等方面逐一描述。并对铜器的时代、铭文内容以及M3的墓葬时代及墓地族属作出初步推断。  相似文献   

15.
浙江嵊县发现的早期佛教艺术品及相关问题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嵊县地处浙东曹娥江上游,在嵊县境内发现多件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艺术品,本文试就这些佛教艺术品的出土概况、艺术特色、佛像与僧人诸方面作一探讨.一、出土概况嵊县出土的佛教艺术品主要是青瓷器,计9件:1、浦口镇大塘岭嵊M101吴太平二年(257年)谷仓罐;2、浦口镇大塘岭嵊M95吴永安六年(263年)贴花佛像三足樽和谷仓罐;3、浦口镇大塘岭嵊M104谷仓罐;4、春联乡马仁村出土谷仓罐;  相似文献   

16.
《文物》2014,(10)
2007年3月,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重庆涪陵点易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两座汉代墓葬(M3、M4)出土遗物丰富。两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器物一百余件,有陶、铜、玉、铁及石器等。结合墓中出土的釜、甑、钫、盉及鍪等铜器,初步推断两墓年代为西汉早期。M3出土的镜架和镜饰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镜背之上放置的束腰多棱木杆、两件多面体束腰木杆,应分别是铜镜的附属物、镜架。这一发现对于研究汉代铜镜的具体使用方式,特别是镜架和镜饰的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2008,(11)
20世纪90年代初,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后对被盗大墓进行了清理。2006年9月初,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位于被盗大墓(M2)西南20余米处的祭祀遗迹进行发掘,发现的主要遗迹有人祭坑4座、乐器坑1座以及灰坑6个。乐器坑为一东西向的长方形坑,坑内出土有铜镈、钟和石磬等器物。其中1件铜镈上还铸有铭文。乐器坑出土的铜镈、钟与宝鸡太公庙出土的秦武公镈及甬钟形制接近,年代应同属春秋早期。  相似文献   

18.
2012~2013年,在成都市天回镇发掘4座西汉土坑木椁墓,墓葬出土漆木器、陶器、少量铜器和铁器等遗物620余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有M1出土的公私文书、M出土的玉璋和4部竹木制织机模型、M3出土的八部医术竹简及漆人体经穴俑等。  相似文献   

19.
尚民杰 《文博》2002,(2):42-45,21
1979年9月24日,在西安交大出土三件套装在一起的唐代银盒,出土地点属长安道政坊范围。三件银盒从外至内的顺序是:都管七国六瓣银盒,鹦鹉纹海棠形圈足银盒,龟背纹银盒。  相似文献   

20.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4年12月至2005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发掘了两座西周中期的大型墓葬。两座大墓的葬具均为一椁二棺,其中M2还有殉人4具。墓中均出土有大量的青铜礼器,如鼎、簋、爵、觯、盉、盘等,并各出土铜甬钟5件。许多铜礼器L的铭文中有“倗伯”2字。发掘者认为,M2的墓乇是佣伯,M1的墓主是佣伯夫人。尤为重要的是,在M1的外棺上发现了大面积的“荒帷”痕迹,为研究两周礼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