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的老师、著名的书法家司徒越先生去世已经18年了,对于这样一位对我影响深远的老人,我竟没有写下一点回忆的文字。多少次坐在书桌前回忆老师的种种好处,心里总是不能平静,难忘、遗憾、难过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人生有太多值得回忆的东西,回忆是一种幸福,回忆也是一种痛苦,但人们还是忘不了回忆,回忆把我带到19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2.
1922年秋,我与游曦同时考入重庆女二师读书。我在师10班,游曦在师9班。我们两人同一寝室,朝夕相处,情谊深厚。我出身市贫,游曦亦家境贫寒(父母靠织土布、毛巾为生)。在党团组织的教育和游曦的帮助下,我进步很快。1925年(具体月份记不请了),经游曦介绍,我参加了共青团。  相似文献   

3.
韩美林,当代首屈一指的工艺美术大家,其绘画和雕塑作品把东西方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人民大会堂悬挂有他的巨幅国画,他还主持设计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和吉祥物。  相似文献   

4.
孙晓村(1906-1992),浙江余杭人.1949年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以下简称民建),历任民建全国会务推进委员会委员、常委,民建总会委员会常委,民建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秘书长,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执行局主任,第四、五届中央咨议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5.
1958年11月15日,雷锋响应党的号召,为支援国家工业建设,从家乡湖南省望城县来到地处祖国东北辽宁省的鞍山钢铁公司,并分配在鞍钢化工总厂当推土机驾驶员。与雷锋同乘一列火车来到鞍钢并同时被分配到化工总厂的还有他的老乡张月棋、杨必华、易秀珍等三位女青年。他们在工作、学习和业余生活中结下了真挚深厚、纯洁无瑕的友谊。 如今,这三位女士都已经或即将步入花甲之年,退休在家。每当忆及当年与雷锋相处的日子,激动、缅怀的心情溢于言表。40年的风霜雨雪、春秋岁月,也难以磨灭雷锋这位与她们情同手足、  相似文献   

6.
“民以食为天”。不曾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那段饥馑岁月的人们,怕未必能够真正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然而,对于像笔者这样的过来人而言,它却重如千钧,且令人刻骨铭心。那段岁月,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了,然而,它留给我们的痛还在,伤还在,欲说又觉口难开。那么,我就从好日子”说起吧。从“好日子”说起1958年夏,我们华中师院(今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部分师生,到武昌县纸坊镇附近的某公社劳动锻炼。到那里一看,形势简直好得不得了:吃饭不要钱。公社有一个食堂就设在公路边,整天开流水席,甚至连过路的人都可以随便进去吃一顿,谁也不会盘问…  相似文献   

7.
吴友智 《南京史志》2009,(11):16-16
青春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少年永远是勇者,我们意气风发,不知天高地厚,在澄澈的天空里勇往直前。 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日子里,散射着勇气和朝气的光芒。 在不知天高地厚的日子里,我们激情洋溢地舞蹈,便以为能够反转地球。  相似文献   

8.
学校里梧桐树的叶子一点一点变黄,又一片一片落下,轻轻擦着我的脚面。头顶上是高高的、蓝蓝的天。我明白,新学期收拢了夏季的裙裾,随着秋天轻轻的脚步声走来了。我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车流中,再也无法顾一眼街边卸妆的泡桐,带着疲惫回到家,刚要习惯性地倒在沙发上,又一跃而起钻进小房间打开书包。月亮从远处的高楼顶上升起,我一边做题,一边将目光投向窗外,那里有被夜色染成淡红的云团,它们的裂缝间是深青色的天空。  相似文献   

9.
严淳 《南京史志》2009,(11):17-17
阳台上摆着两盆小花,红润的脸蛋上布满调皮的神情,此时正沐浴着夏日的阳光温柔亲切而又神圣的洗礼,她俩舒展开美丽柔嫩的脸庞。以前,她俩是无人注意的无名之花,但昨天以后她俩有了名字,一个叫“天高”,一个叫“地厚”,为什么?那还得从昨天说起。  相似文献   

10.
陆华 《南京史志》2009,(11):14-14
15岁,我们千方百计让青春“飞扬”,15岁,我们千辛万苦“欢度”美好时光;15岁,在漫长的365天中,在不知天高地厚的日子里,我们——  相似文献   

11.
在山西省长治县南呈村李守仁家的墙壁上,悬挂着几帧略微发黄的照片,虽然是很普通的黑白照,却聚集了20世纪中国的几位精英人物。照片上有时任中国副总理的邓小平,有外交部长乔冠华,外交部副部长黄华,还有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当我们在李守仁家采访时,他凝神端视着照片,向我们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12.
李勇明 《南京史志》2009,(11):15-15
窗外的蝉鸣断断续续地响着,像是夏季的尾音轻哼着从前的点滴。站在流年前奏的我,默默听着回忆酿成的歌。 青春是篇寓意深远的散文,惹人玩味;青春是首棱角飞扬的诗歌,给人激情;青春,是部没有字幕的电影,令人深省。  相似文献   

13.
母亲生我时,父亲已经到苏区去了。到我2岁能离身时,母亲要去参加革命,就把我托给了陶行知,走时连个名字都没给我起。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周林同志,曾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北京大学校长等职,1997年逝世。这篇回忆陈毅元帅的文章,史料珍贵,情感真挚。我们发表这篇文章,是对陈毅元帅的纪念,也是对周林同志的怀念。(一)1938年8月,我和上海地下党的几百名同志扮作难民,由上海乘船到温州,经金华等地到达皖南云岭,参加新四军。次年初,被分配到江苏保阳新四军一支队政治部任调查科长。当时,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我开始和他相识。来到新四军一支队后,陈毅司令员为我们上一堂理论课——讲解列宁的(论“左”派幼稚病)。他选择这篇文章对全军干部进行教育很有针对…  相似文献   

15.
贵州解放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生产稳步增长,自给有余,每年都有外调。但从1958年的“大跃进”开始,生产力遭到大破坏,几十年来粮食一直处于短缺、紧张状况,被称为贵州“生态、人口和粮食”三大危机之一。“文革”内乱,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贵州城乡粮食供应状况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相似文献   

16.
这篇文章 ,读来让人触目惊心。以史为鉴 ,牢记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 ,推进富民兴黔大业 ,我们相信 ,本文所写的悲惨事件 ,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就会永远不再发生。  相似文献   

17.
甲戌元宵至乙亥岁末,我在湖南的西北角——张家界市挂职,任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市委副书记。从1994年2月到1996年初,差不多两年时间,我在湘西北的大山里,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度过了有声有色、备尝温暖与辛劳的岁月。  相似文献   

18.
刘及时 《百年潮》2014,(4):50-53
正20世纪30年代初期,我在河北老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读了一些马列主义的书和《斯大林传》,在学校里与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办了本油印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和粗浅的共产主义理念。在参加学生爱国救亡运动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在组织上的帮助下,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热血青年一步步成长为一个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战士。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开始对华北地区乃至中国进行全面侵略,我的家乡也沦陷在日本鬼子的铁蹄下。经组织安排,我告别了故乡,一路向西,几经辗转到了西安,又在那里的同志们的帮助下,终于到达了我日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犯我国,地处湘桂边界的小山城——湖南省永明县(现江永县),也深受日寇蹂躏,饱尝战乱之苦。1940年我开始上小学,模糊记得日本飞机经常来县城空袭。当时四个城门有警察把守,只准出,不准进,紧急警报后,街上不许人行走,有时一躲就是几个钟头。这可苦了我们这群小学生娃仔,因为小学设在城外,戒严超过中午时,  相似文献   

20.
束华静 《铁军》2013,(2):5-7
鞠开,1948年7月调至粟裕身边工作,跟随粟裕14年,几乎形影不离,对粟裕感情极深。2012年12月18日的北京街头,气温零下10摄氏度。记者快步向前走着,找着,顾不得戴上手套和口罩,因为此时与我同鞠开老人约好的时间已经晚了半个小时。想起前一晚电话联系时那一端慈祥亲切的声音,我心中充满歉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