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油坊岭”到“流芳岭” 1912年.民国政府废府留县,将江夏县改为武昌县.同时将原武昌县改称鄂城县。武昌城至鄂城的中间有一个油坊岭,作为一个乡的建制。历史上归属武昌县(江夏)管辖。1946年10月10日武昌市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后不久,湖北省政府即决定分治后的武昌县从省垣武昌城撤离,择地迁治。湖北省民政厅厅长余振东拟议武昌新县治迁到城东油坊岭。  相似文献   

2.
从258年拓跋力微率部“迁于定襄之盛乐”正式建立以拓跋氏为首领的部落联盟起,至398年拓跋畦迁都平城即皇帝位的140年间,有学者称为“盛乐时代”^[1]。白天兴元年(398年)至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洛前以平城为统治中心的近一个世纪时间,有学者称为“平城时代”圜。  相似文献   

3.
张建宇 《文物》2023,(1):84-93+97
<正>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Boston)展出一铺山西古代壁画,宽345、高276.8厘米(封三)。该壁画于1927年由日本山中商会(Yamanaka&Company)出售给博物馆长期赞助人毕格罗(William Sturgis Bigelow),最终在1936年入藏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入藏编号36.139。馆方将其定名为《明壁画姨母育佛图》,认为它绘制于1551年。笔者曾在该馆亚洲部从事研究工作,对这铺壁画的出处、年代和主题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现予发表以求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4.
一九—一年(辛亥)距今已有五十年了。那时我二十二岁,由于所受教育有限,对当时周围事物不够留意,即令是亲身经历以及目睹耳闻的,多已遗忘。因此现在追忆起来,颇难全面;当时参与的同学或同事,现已死亡殆尽,询访无由。兹仅凭追忆所及,略述一二。一、我到武昌的原因及经过清朝末年,清帝欲仿建君主立宪政体,以求继续奴役中国人民。为了改革腐朽的军队,在各省创立陆军小学一所,在清河、南京、西安、武昌各设陆军中学一所;保定设立入伍生队及军官学校各一所。各省陆军小学三年毕业,陆军中学两年毕业,入伍生队一年毕业,军官学校…  相似文献   

5.
一、“官办”与“商承” 武昌民生纱厂源于清末洋务产业的湖北省纱、布、丝、麻四局之纱、布二局的官办商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始,租给粤商承办,辗转招商承租。从北伐之后的1929年至1938年武汉沦陷前,是武昌民生纱厂“官办商承”的最后一个阶段,其间前后历时九年余。 (1)缘起于洋务运动。1878年后补道彭某呈请李鸿章在沪设立机器织布局,1888年筹建,官商合办。1890年正式开车生产,计纱锭35000枚、布机530台。1898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将原拟广东办厂的建议带来武昌,于1891年在武…  相似文献   

6.
1938年5月,我调至武汉卫戍总司令部任作战参谋。总司令部设在武昌第二女子中学内(这时二女中师生已内迁),总司令陈诚兼任军委会政治部部长,副部长周恩来。在做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周时,军委会政治部与武汉卫戍总司令部是联合举行的,地点就在二女中大礼堂。  相似文献   

7.
幼儿教育 1952年,华中钢铁公司(下称“华钢”)在武昌何家垅创建第一所幼儿园.招收幼儿190名。1954年底,华钢幼儿园改名为武汉钢铁公司(下称“武钢”)第一幼儿园,并于1956年迁至青山区。1956年至1976年,武钢相继开办了22所幼儿园,其中工人村第一幼儿园和八大家幼儿园于1963年划归第一冶金建设公司(下称“一冶”)。1977年至1985年,武钢又相继开办了13所幼儿园。至1985年底,  相似文献   

8.
武昌古城以破石筑垣,系于唐代敬宗宝历初年(公元826年)开始,后屡废屡修,至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经再次扩建,才基本定型。城周20里,沿城垣  相似文献   

9.
<正>公元222年,孙权在武昌(今鄂州)称王即位。孙权深知夏口对武昌“据之而存,失之而亡”的重要性,“孙氏都武昌,非不知其危险,仅持一水之限也。以江夏迫临江汉,形势险露,特设重镇以外拒,而武昌退处于后,可以从容而图应援耳。名为都武昌,实为保江夏也,未有江夏破而武昌无可事者”“于是城夏口,都武昌”[1]。称王建国之初,便在黄鹄山上修筑了夏口城。  相似文献   

10.
(一) 在研讨武昌在吴晋时期佛教造像的传播问题时,必须首先看看武昌的历史地望。东汉末年,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已经形成,而孙权独据长江中下游这片富饶的土地。武昌在这一地区则处于左控肥庐,右连襄汉,捍御上游,西藩建康的战略要地。 武昌,早在商周时代就称为鄂,西周夷王时,楚熊渠甚得江汉间的民和,乃兴兵伐庸及扬粤至于鄂,立其长子熊康为句亶王,中子熊红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至秦汉时,这里称为鄂县。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南阳樊伷为武昌郡从事,诱导诸夷叛吴属蜀,吴王孙权为了控制荆州局势,即遣将平武昌,同年四月,孙权自公安迁鄂,因县之南有武昌山,欲“以武而昌”,故改名武昌。并移郡治于此,下辖武昌,下雉(今阳新县辖地),浔阳、柴桑(均为今江西九江辖地)、阳新、沙羡(今武汉市武昌)等六县。同年8月,大修武昌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0月15日至17日,武昌桂子山上桂蕊缤纷,幽香四溢,第四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发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和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与会  相似文献   

12.
武昌蛇山下有个武昌洞。这条沟通蛇山南北市区往来的交通要道,从清末开凿,民国崩塌和修复,到解放后扩建,经历了近一百年的历史。一、武昌洞兴建的由来明朝末年,封建王朝摇摇欲坠,想借助“风水”迷信,以为凿断龙脉,便可以保住江山。于是分别在武昌蛇山楚观楼脚下和汉阳龟山铁门关去上除石,开凿山洞。在武昌开凿的山洞,因在武昌长街楚观楼(也称南楼、鼓楼,今武昌解放路司门口跨线桥处)脚下,而得名“鼓楼洞”(此洞毁于1936年扩建长街马路时)。此洞的开凿,并没有保住明朝的江山,倒是大大方便了武昌的交通。到清末,由于武昌城…  相似文献   

13.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湖北武昌金水闸客店忽然来了一主一仆。主人20多岁,白皙长身,长得跟光绪一样;仆人则四五十岁,无须,说话似女音。两人均操北京口音,租住在旅馆中,很少出来,但服用豪奢,而且还有御用禁物,绝非平常人。仆人给主人端茶送饭必跪称“圣上”,自称“奴才”,这自是皇上与太监了。  相似文献   

14.
我入台湾高雄海校前后 1929年9月18日,我出生在蕲春赤东镇竹瓦村。1946年9月,我大哥朱仿文将我从省四中(今蕲春李时珍中学)转到武昌临时中学。大哥时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委员、鄂省府秘书。当时的武昌临时中学地址在黎彭刘杨路(今彭刘杨路)。1947年秋季暑假期间,国民党海军学校在湖北招生,布告贴在当时的武昌蛇山桥(今解放大道桥)。我看到布告就去报了名,大哥并不知道。7天后,我看见榜上录取了我。正式通知发到我大哥手上。大哥先是一惊,经我一说想法,欣然同意。10月份我即到位于上海的第一海军学校报到,…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有一个“葛思德东方图书馆”,它是美国收藏东方书籍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该图书馆藏书达30万余册,其中中文书籍就有23万余册,中文善本书的收藏在美国首屈一指,其中珍本书籍均属罕见。这一成就首先要归功于在该馆任馆长达26年之久的童世纲先生。 (一) 童世纲先生1911年生于湖北省汉川县,早年毕业于武昌文华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昌文华大学是中国当时唯一设有图书馆学系的大学,造就了许多图书馆管理人才。由于那时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艰难,学生毕业后,大多没有用武之地。童世纲毕业后,先是在行政部门工…  相似文献   

16.
清朝癸卯(1903年)以后革命之说大兴,不数年而促成辛亥武昌起义。从此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虽有袁氏窃国、张勋复辟,莫能动其始基。然无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彻底胜利及社会主义革命之康续进行,又何由见辛亥革命之具有绩效也能!(朱峙三:辛亥武昌起义前后记,载《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三辑第126页)武昌起义前的舆论准备与报人动向1900年,寿昌县(后改武昌、鄂城即今日湖北省鄂州市)有人订阅《申报》、《新闻报》,这使当时关心时事的读书人能较及时地了解到中国的部分动态。由此产生的兴趣使有人于是年8月17号(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收集到张…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毁家纾难赴征程[武汉]章绍嗣一九三八年春,郭沫若(右二)和周恩来(左一)、彭德怀(左二)、叶剑英(右一)在武汉合影。1938年4月1日,武昌昙华林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欢庆成、中国现代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郭沫若就任厅长。在主席台...  相似文献   

18.
欧洲华侨华人概况FrankN.Pieke著李明欢译(一)引人注目的中国移民潮自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5年中国放宽了对出国人员的审批条例之后,离开中国前往世界各地的移民达到了一个空前未有的高潮。在这之前的数十年里,中国曾经对人口迁...  相似文献   

19.
<正>代州城商业繁荣的原因代州城商业繁荣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地缘优势为代州城商业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商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雁门关是国际通关大道上的要隘;是内地到达草原、漠北、东北,乃至西域的必经之地;是玉石之路、晋商驼道(亦称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路等)的重要节点;是内地人口向北大迁移必经的关隘;也是一条古代“邮路”。在明代,仅雁门关及其前后就有3个驿站(前腰铺、雁门关、后腰铺)。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师大附中创办于1902年,其前身是三江师范附中,迄今建校已近百年。百年来曾十易校名,六迁校址(抗战时曾内迁贵阳、重庆等地)。素以慎聘良师、锐意实验、校风诚朴、善育英才著称于世。名师荟萃办学的首要条件是师资。南师大附中一向名师荟萃。1955年以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