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宗惠 《文史博览》2005,(11):26-27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抗日怒潮如火如荼在全国各地燃烧。当时桂林成为西南名城,很多知名人士和爱国文人云集桂林。日本反战进步作家鹿地亘先生也来到了桂林。在他的积极领导下,1939年12月23日,一批向中国投诚的日本士兵及被教育好的日俘在桂林乐群社成立了“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支部”,并决定在重庆成立“在华日本反战同盟总会”,拟订反战同盟会《宣言》、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抗日怒潮如火如荼在全国各地燃烧。当时桂林成为西南名城,很多知名人士和爱国文人云集桂林。日本反战进步作家鹿地亘先生也来到了桂林。在他的积极领导下,1939年12月23日,一批向中国投诚的日本士兵及被教育好的日俘在桂林乐群社成立了“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支部”,并决定在重庆成立“在华日本反战同盟总  相似文献   

3.
汪精卫死后,陈公博接下伪政权这副烂摊子,忧心忡仲,惶惶不可终日。日本驻华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曾郑重找陈公博谈话,说:“日本失败,已成定局。但日本在华300万陆军,仍还完整。日本败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必定要有一场恶战。为了中国不落入共党之手,我代表军部,向陈先生宣布:日本愿以10O万军队和精锐武器,交陈先生指挥。陈先生可以和国共两党,逐鹿中原了。”陈公博听后,感到此事太大,大得无边无沿,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来自奥地利的犹太人雅各布·罗森菲尔德(中国名字为罗生特)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并毅然参加了新四军,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作出了杰出贡献。罗生特与白求恩、柯棣华等献身于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国际主义战士一样,他们的精神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他们的名字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相似文献   

5.
郑磊 《湖南文史》2012,(1):51-51
在第二次大战期间,在中国战区有一些抗日援华的美国大兵。如果当年美军捉到一个日本奸细嫌疑人,到底是如何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呢?1942年,美国政府陆军部为援助中国抗日战争,颁发了一本名为“如何辨认日本人”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有75页,以幽默搞笑的方式解释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特征和区别。  相似文献   

6.
日本侵华模式初探——以“华北事变”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生  卢文华 《民国档案》2002,1(2):77-85
经过对日本数十年侵华史的研究,特别是经过与其它法西斯国家的比对,我们发现,日本侵略中国的模式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是与日本近代以来的国家舆论、国民心态、军事战略以及中日国家关系、日本人对中国和中国人观感的急剧变化等因素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加强对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观的批判研究(书面发言)国防大学何理近代中国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之害的国家,从19世纪末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民先后两次遭受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全面侵略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利用有利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历史条件,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在华权益,...  相似文献   

8.
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其后,美国境内陆续发现了感染炭疽菌的患者并先后有数人死亡,一时炭疽的阴影笼罩了整个人类。炭疽是什么?炭疽为什么威力如此巨大?许多善良的人或许还不知道,早在六十多年前的多灾多难的中国,日本在华细菌部队就对中国军民进行过惨无人道的炭疽战……1930年,细菌战的鼓吹者和组织者石井四郎在他任教的东京陆军军医学校组建了最初的细菌武器研究机构“细菌研究班”,对外称“防疫研究室”。随着侵略战争的大,日本帝国主义的细菌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的反华人物中,国际教养大学校长中岛岭雄,是另一个典型代表。他被称为“反华学者代表”、日本学界的“反华英雄”。他以反华为己任,是日本著名的专事研究“分裂中国”的学者。他还是日本最早提出“中国崩溃论”的人,每当中国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抛出这一谬论;在中国经济发展时,又宣扬“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10.
罗宇 《南方文物》2024,(1):159-168
“草生人”,指人从草中诞生,这是日本《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独特的人类起源神话。最初的人类、诸神、国土都“由草而生”,这是日本原始神话;在神的意志下“二次诞生”的新人类成为了日本国民,为天照大御神统治苇原中国、天皇统治日本建构了合理性,这是“原始神话变异体”。中国典籍中的“苍生”进入日本官方史书,意味着中国文化在日本最初的国家意识形态建构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本国家建立的初期,通过“记纪神话”统一国家思想,与建立律令制国家的努力同等重要,而奈良朝廷为了建立独立国家所全面效法的正是中国。  相似文献   

11.
“天皇应参拜靖国神社”,“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台湾教育得益于日本殖民统治”,“中国对日本构成相当大的威胁”……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惊天”言论居然全都出自一人之口。他就是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很多亚洲人,都  相似文献   

12.
徐志民 《中国地方志》2022,(4):98-106+127-128
关于伪满留日学生的在日生活,有学者访谈过一些原伪满留日学生,但彼此所谈留日生活差异较大,往往彰显了个人留日生活的特殊性。抗战时期,日本不仅安抚和“保护”伪满留日学生,而且专设学席制度,与其他伪政权相比貌似优待伪满留日学生。其实,这是日本企图吞并中国东北和实施“以华制华”“分而治之”侵华政策在留日教育层面的反映。伪满留日学生的学习、交往和日常活动同样被监控,任何“异常”都可能招致牢狱之灾或杀身之祸,这也是他们留日生活的常态和底色。因此,伪满留日学生个人留日生活的特殊性蕴含在普遍性之中,如此理解他们的留日生活或许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13.
“飞虎队”即“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陈纳德是创始人,1941年来华抗日。在31次空战中,飞虎队战绩辉煌,共击毁敌机217架,而自己仅损失14架。“飞虎队”绰号由此名闻天下。黎成德是怎样被选作陈纳德将军贴身翻译的?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本文将详细披露。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初名帝象 ,稍长取名文 ,字德明 ,号日新 ,1886年改号逸仙。“逸仙”是广东方言“日新”的谐音 ,但又有了新意。孙中山先生早年在澳门、广州行医 ,及游历欧美 ,多是以逸仙为名。后来 ,在革命者中以“中山”称之。这“中山”本是个典型的日本姓 ,是怎么变成为孙先生的名呢?这里有一段趣事。1897年 ,孙文来到日本 ,从事革命活动。日本青年宫崎滔天、平山周十分仰慕他。二人经过许多周折 ,在横滨中国革命志士陈少白的寓所见到了孙文。交谈中 ,二人深深地为孙先生…  相似文献   

15.
《华夏地理》2008,(4):52-105
郑成功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也是联系两岸历史的重要历史人物。他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曾经控制了中国东南半壁江山,他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被奉为“开台圣王”。但他为何死于壮年?为何在日本也被尊为民族英雄?他的塑像遍及各地,真实面目却鲜为人知。我们走访海峡两岸,并远渡日本,深入发掘国姓爷壮烈奇诡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华姓渊源     
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 ,华姓算不上声名显赫的大姓 ,北宋初年编纂并长期流传于世的《百家姓》将“华”列为第 35位。然而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里 ,“华”却具有无可争辩的重要地位。几千年来 ,我们民族自称为“华夏民族” ,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中国人都是“华人”、“华侨”。  相似文献   

17.
王欣 《文物春秋》2012,(2):78-80
2011年,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征集到一本原晋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三期学员雪影的毕业纪念册,内有国际主义战士、原印度援华医疗队队员柯棣华大夫亲笔题写的"抗战必胜"4个汉字题词。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柯棣华手书汉字遗物。  相似文献   

18.
陈伯达假释以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陈伯达假释之后,住在北京复兴医院治病。当时,陈的家已不存在。假释以后谁来安排他的生活,怎么联系,就成了问题。他的妻子在“文革”中闹离婚,被送往山东“疗养”去了;大儿子已经自杀身亡;次子先插队内蒙古,后去河北省当工人;女儿去南方当工人;小儿子由保姆领走了。公安机关在北京不知找何人与陈联系较为合适。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领导同志想到我们两人曾在陈伯达那儿工作过,便把与陈联系的事情交代给了我们。我们很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相似文献   

19.
大家都知道,“国学”这个名词是梁启超、章太炎、邓实等人从日本引进来的。日本则是从欧洲学得“民族国家”观念之后,针对自己的情况创造这么个词。中国人把这个词引进之后就顺带把“民族国家”观念也引进来了。“民族国家’砚念中的“国家’,和中国原有的“天下’砚念中的“国家”,涵义很不一样。“民族国家”观念中的“国家”核心内容是“土地”、“人口”、“政权”三要素,“天下观念”中的“国家”,除了这些之外,涵义较为广泛,还包括:  相似文献   

20.
对于很多人来说,“蔡智堪”这个名字或许挺陌生。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他就在国内外有些名气。他不是谍报人员,他只是个侨居日本的我国台湾省商人。然而,在强烈的爱国精神驱使下,蔡智堪大智大勇,在号称“警察国家”的日本高层政界搞到了对外严加保密的《田中奏折》本,给了野心勃勃的日本军国主义们以重重一击。1931年8月,《田中奏折》被南京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公诸于世。虽然它被披露出来并未能让一贯媚日妥协的蒋介石改变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但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日本侵略的狰狞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