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难以令人置信,清王朝最后一位总理大臣袁世凯,在以科考资格晋身的时代,居然是位屡试不第的布衣!梦想头上戴颗红陀螺(秀才标志)却不能如愿,岂不悲夫!然而,袁世凯头脑很灵活,他看到“满世界”的读书人,都拥挤到科考独木桥,只能是少数人通过而多数人落水,于是,他及时改弦易辙,场失意武场  相似文献   

2.
“八十三天皇帝梦,五十七岁窃国贼”,说的是近代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袁世凯。他出身官宦、考,不上秀才,练过新军、当过总理大臣乃至大总统、皇帝。这样一位既革命又复辟的人物,其死后的陵墓,也颇多异样,从中既可见此人之复杂矛盾,又足证近代史之诡异多艰。  相似文献   

3.
正孙中山在任临时大总统时就曾说过,大总统之位非袁项城(袁世凯)莫属,将来袁世凯推翻清政府后,他会将大总统之位还于袁世凯,因此自己只是"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孙中山兑现诺言,将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1912年8月,孙中山入京晋见新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受到袁世凯热情而盛大的接待。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孙中山与袁世凯两人的蜜月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是个窃国大盗,这是世人皆知;可有几个人知道袁世凯也是一位书法家呢?但对其书法的评价却有高低不同,甚至有人从其书法中看出了他的“反相”,而把他的书法称之为“反书”。本文附录了袁世凯的一篇书法作品,不知读者也能否从中看出些“反相”来?  相似文献   

5.
袁坟,袁陵,豆腐乳,这些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而今却阴差阳错地连在一起了。袁坟,即袁世凯坟墓,位于河南安阳,圆形土堆,毫不起眼。但不久前知时来运转,鸟枪换炮,由坟“升格”为“陵”(帝王坟墓谓之“陵”)了。个中缘由并不费解:某些人为利所驱,不顾民族尊严,无视历史事实,将早已盖定的一代权奸、窃国大盗、大卖国贼袁世凯奉为招财法宝,不惜重金将袁坟修毒一新,冠之曰“袁陵”。这一字之改,使袁氏死了80年后圆了当年梦寐以求,乃至为之墓病而卒的皇帝梦。若其泉下有知,当会,对这帮人褒奖有加。“袁陵”竣工后,当事者…  相似文献   

6.
孟昭庚 《文史春秋》2013,(10):57-59
(一)袁世凯亦可谓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传说袁氏"相貌堂堂,有帝王之仪,不怒而威"。据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晚年回忆道:我一生见过了多少位咱国家的元首,如孙中山、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曹锟,甚至张勋、段祺瑞至蒋介石等,没有一个像袁世凯的两道目光那样虎视眈眈的逼人,使人不敢仰视。他被袁世凯召见3次,其中第一次召见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并为此谈袁色变,心有余悸。  相似文献   

7.
攀龙附凤化险为夷  徐世昌是由举人而进士成为翰林庶吉士的“正途出身”的文人,最后当上了民国大总统,可谓之一代奸雄。其人貌似平易近人,而深沉阴鸷,世情练达,一生官运亨通,在清末民初是罕有其匹的。他于咸丰五年(1856)年生于河南开封双龙巷。在双龙时,由于毗邻而居,他的父亲徐嘉贤又是袁世凯嗣父保庆的同僚,所以跟袁世凯成为少年挚友。  袁世凯性格粗豪逞强任性:徐世昌却极工心计,遇事唯唯  诺诺,喜怒不形于色,两人刚柔相济,相得益彰。袁世凯自从在朝鲜战争大露头角,回国到天津小站练兵后,得意非凡。躇踌满志…  相似文献   

8.
在为数众多的儒家人物中,颜回恐怕是最为现代人所不齿的一介腐儒。他给人的基本印象,大概除了一副穷酸相,就是愚不可及了。然而他的老师孔子却不这样看:“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相似文献   

9.
散叶     
<正>袁世凯向妻弟借钱袁世凯在科举之路屡次受挫之后,想到了捐官。无奈经济条件不允许,他只好四处借钱,第一个借钱对象便是他的妻弟。袁世凯的原配夫人于氏是河南沈丘人,其父于鳌的土地超过两千顷,袁世凯觉得他家这么有钱,妻弟定会解囊相助。岂料,妻弟非但不借,反而讥讽他说:"我看你去北京也是白跑一趟,还是在家里待着好些。"倒是一位远方亲戚,借给袁世凯100两银子,令袁世凯十分感动。后来袁世凯官至直隶总督,妻弟竟然跑到天津,希望袁世凯能给他谋个一官半职,袁世凯断然回话说:"外边无事可做,还是在家里待着好些。"再后来袁世凯做了大总统,这位妻弟又到北京,再次找袁世凯谋官,袁世凯与他见了一面,给了些路费了事。而对借给他100两银子的远房亲戚,袁世凯还了他5000块大洋。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位和霭可亲、平易近人的老人。他出身显赫世家,且为世界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他就是袁家骝教授。笔者借他来宁之机,曾数次对他进行了采访,了解到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及与已故去的夫人“世界物理女王”吴健雄的爱情故事……袁世凯的孙子走上了科学之路生于辛亥第二年的袁家骝,是民国肇建时的大总统袁世凯的孙子。其祖母是朝鲜国王李熙妃子之妹,父亲袁克文是袁世凯的第二子。袁克文早年因擅长舞文弄墨。颇具文才而深得袁世凯的宠爱,袁世凯当年向慈模太后递交的奏折多为袁克文所书。后来袁克文因作“绝临高处多风雨,莫到…  相似文献   

11.
100多年前,长沙辛亥革命志士杨德邻(1870-1913,字性恂,今长沙县高桥镇人,是一位一生追随进步的湖湘志士)写给母亲的家书,是他1905年留学日本时写下的。8年之后,这位革命志士因追随宋教仁、反对袁世凯,被湖南督军汤芗铭杀害于长沙。  相似文献   

12.
黄侃,字季刚,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音韵学家,与章太炎先生并称“国学大师”、“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同时,他又是一位早期农民运动的活动家、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一) 黄侃祖籍湖北蕲春,幼承家学而聪颖过人。七岁时即作诗曰:“父为盐茶令,家存淡泊风”,(其父曾任四川盐茶道、成都知府等职,为官清正廉明,有“黄青天”之誉),可谓语出惊人。 1903年,黄侃15岁时考入武昌文华普通中学堂,在校即与同乡田桐、黄安(今红安)董用威(即董必武)、湖南桃源来教仁等同学议论时政,批评当局,宣传反清…  相似文献   

13.
詹天佑自力更生主持建成了京张铁路,在中国堪称老幼皆知。而詹天佑于辛丑条约签订后,京张铁路修建前,还主持修建了西陵铁路(又称新易铁路),人们却知之甚少。西陵路在河北境内,由直隶总督袁世凯督修。以前中国修筑的各条铁路,总工程师均为洋人。此次,袁世凯拟聘用英国人金达(C.W.Kinder)为总工程师(金达乃在华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铁路洋工程师,时任关内外铁路总局总工程师)。袁世凯这一打算,引起法国的强烈不满。拟建中的西陵路乃芦汉路一支线,清政府修芦汉路,主要靠借用比利时之款,而比利时以法国为奥援,方取…  相似文献   

14.
中州路遇(下)高扬在村子里的一块空坝上,中间放着两张桌子,桌子两旁插着几面小龙旗,桌子后面坐着一个满脸横肉的黑大汉。他一手拿着一把盒子枪,迈着横步,朝我们走过来。他仔细地把我们一家人和车上的行李打量了一番,吼着:下车!下车!检查。天哪!人都吓瘫了,哪...  相似文献   

15.
吴稚晖是民国政坛上一位颇为奇特的人物。其性格亦庄亦谐,为人处世特立独行。他原本是个晚清举人,却在本世纪之第一年自费出洋留学,从此竭力倡导科学,崇尚语出自然。他言谈举止不同常人,不管是袁世凯要授勋,还是蒋介石要他出任中央大学校长,他都嘻笑怒骂撰文调侃……多少年来,人们对于这位1953年去世于台湾的老人,多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拥护维新变法的举人吴稚晖,原名眺,后名敬恒,字稚晖,晚号 盒,1865年3月25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廿八日)生,江苏阳湖县(后并入武进)人。吴稚晖家境清贫,6岁丧母,由外祖母抚育长…  相似文献   

16.
立宪各国均无增设内阁协理大臣之理,而中国在清末责任内阁的"筹划试行"中却开此先例。其原因极为复杂,它既与军机大臣相互牵制、安置裁员密切相关,又与中国幅员辽阔、总理大臣一人难以全盘负责紧密相联,更与袁世凯等地方督抚为维护其权益,以及繁杂的预备立宪事宜等不无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导致在清末增设内阁协理大臣的过程中,既有反对者以立宪原理中无增设协理大臣之理而进行的抵制,同时又有协理大臣名额及其遴选之争。最终在朝野各方面强烈的博弈下,奕劻增设协理大臣的建议获得了清廷的批准。  相似文献   

17.
陈扬桂 《文史博览》2014,(11):36-37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最有争议的人物。有人骂他是窃国大盗、乱世奸雄;也有人称他是清末治世能臣、民国开卷英雄。孰是孰非,姑且不论,总之他是清末民初的顶级风云人物。 是谁把他扶上马,使他最终爬上权力巅峰?是一位邵阳人。又是谁把他从洪宪皇帝的宝座上拉下马?还是一位邵阳人。  相似文献   

18.
袁世凯死于民国五年农历五月初六(1916年6月6日),不少书籍和文章提到袁的死,皆称他系“忧惧而死”。  相似文献   

19.
李忠智 《纵横》2011,(6):13-15
名门望族之后 刘之洁,字聿新,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生于河北沧县集北头村(今属南皮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袁世凯到天津小站主持编练新军,招募有文化的学员兵。1896年,刘之洁进人武备军官学校。后被选拔出国留学,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到东北任职于北洋陆军。后因与袁世凯的亲信陈宦意见不合,遂南下投奔江苏巡抚程德全,先任江苏督练公所参议官,继而任四十五、四十六两标的统带。由于他军法严明,训练有术,又关爱下属,深受官兵的崇敬和爱戴。他所统帅的两标军队成为江苏的劲旅。  相似文献   

20.
半生的忏悔     
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当时袁世凯为称帝向日本妥协,指令北洋政府外交部签约。负责签字的外交总长陆征祥(1871~1949)招来国内一片唾骂声,而他也为此付出了半生的忏悔,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修道士外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